APP下载

闭环管理视角下“枫桥经验”在学徒制试点中的应用

2020-04-07金志宇

职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闭环管理学徒制枫桥经验

金志宇

摘 要:学徒制是基于产教融合的一种双元育人模式,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之一。本文以“枫桥经验”为蓝本,通过发动和依靠校企合作,以学生为中心,以“三个对接”为参考,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创新管理方式,把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解决在双元育人的闭环之内。

关键词:“枫桥经验”  闭环管理  学徒制

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枫桥经验”,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与批示。2019年,“枫桥经验”先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这说明,“枫桥经验”已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治理战略高度,它对职业教育,同样影响深远。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除管好围墙内的教育外,还需与围墙外的企业合作,特别是在学徒制试点,涉及学校、企业、家长等多方。在试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肯定要比普通教育多,若没有及时解决,必将小问题酿成大事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的失败。笔者学校的做法是:发动和依靠学校师生及合作企業,创新管理方式,把矛盾解决在双元育人的闭环之内,这就是称之为以“枫桥经验”为抓手的学徒制“闭环管理”模式。

一、“枫桥经验”之发现问题

1.教学过程中的开环,会导致“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失效

鉴于国情,职校学生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层次与方向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的问题更加复杂。若“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不深化,校企合作不完善,必将导致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失败。

2.管理形式上的开环,会导致“破窗效应”

学徒制,无论是“引企入校”,还是“送校进企”,都需学生进企实训,管理必须跟上。以前的做法是派个教师,要么随学生一起下企业,要么不定时巡逻,发现问题后上报,等领导作出判断,再层层下达指令,而且执行后的反馈效率低。此种开环式的串行传递,时效差、效率低,易导致“破窗效应”。

3.管理主体上的开环,会影响双元育人实效

双元育人,说来容易,做起难。有时看似双元育人,实则单元育人,甚至无元育人。此时,从管理学上讲,便是开环控制。作为学徒制试点,必须改变此种断裂式的双主体育人,把开环变为闭环。

二、“枫桥经验”之解决问题

教学是一种管理,而管理的根本问题是效率问题,它强调“既准又快”。我们认为:“准”,即是“闭环”的内涵,本质上是国务院《职教20条》中,所提到的“三个对接”;而“快”,是指“闭环”的外延,通过管理上的改革,我们以 “白+黑”全时段育人方式与互联网新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快速实现知识的传授与转化,实现教学与管理上的“闭环”。

“枫桥经验”的本质是预防和化解矛盾,而在学徒制试点中,矛盾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一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配套、白天实训与晚上自习不对接等问题,都可借助“枫桥经验”来加以解决:大问题以完善制度为标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小问题以快速解决为方法,争取自我调整、小组合作,当天的事情当天解决,矛盾不上交。

1.“闭环”内涵上的解决

(1)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职业标准有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职业标准,前者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后者由企业制定,目的是协调工作过程,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职业标准从组成内容上讲,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知识素养与技能要求四个方面。而课程内容以目前最常见的项目教学法为例,同样分为四个方面:项目模块、项目任务、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为保证对接的一致性,需制定统一路径,包括“供需调研—职业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建构”三个基本环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合理编制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见图1)。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职业学校要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笔者学校在知识素养与知识要求的对接中,需融入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等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确保“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核心问题与国家政策一致。

(2)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对接过程中要从就业导向、基地建设、课程标准、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其中“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需求是成功实施“对接”的前提;课程体系及标准的制定是成功实施对接的基础;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与师资队伍是成功实施“对接”的平台与保障。

2.“闭环”在外延上的完善

管理滞后是造成“破窗效应”的直接原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问题于无形,是管理学的高级境界,也是“枫桥经验”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要求。其核心是一个“快”字,俗话说“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管理也是如此。“快”字当头,来实现“闭环”在外延上的完善,我们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目标:

(1)微信群+“UMU”互动学习平台。微信,作为最常用的社交软件,优点是人人都有,人人都会用。建一个包含教师、学生、师傅等成员的实习群平台,在线布置日常任务,解决日常问题。

利用“UMU”手机互动学习平台,来实现实训时的作业上传、微课演示及考勤考核等功能。2018年,笔者学校在17级汽修专业班中小范围应用,收集相关信息,积累使用经验。2019年9月起,进一步推广到机械及园林二个专业。通常的做法是,先根据课程内容,以微课等形式做好课件,形成“UMU”二维码,然后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任务,学生在当天的任何实习空档时间,扫描即可去学习或做作业,完成任务后,在教师手机或电脑端,能自动汇总与排名学生学习情况。

(2)“白+黑”全时段学习模式。白天实习脱节晚上自习,是实习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使两者对接,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但回归教育的本质,师生面对面互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按是否回校住宿,有两种类型:一是早出晚归,住宿学校;二是驻点企业,由企业负责晚上管理。

对第一类学生,我们采用“白+黑”学习模式:白天,由企业师傅为主、本校指导教师为辅,共同开展管理和教学;晚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师傅为辅,开展实训小结与文化课教学。这种形式,实质上是对生产性实训的升华,目的是巩固学生在白天的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对第二类学生,学校白天按统一模式管理,晚上不定时派教师到企业抽查,另外利用微信群+“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形式,确保住宿安全与知识学习。它实质上也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实训拓展。

知识点的巩固与理实之间的相互印证,都具有时效性,其核心在于“快”。微信的“快”,即所有人能同时接收或发布信息,快在互动,对日常管理有效。“UMU”的快,是导师能以微课、作业等形式,快速向学生推送,快在知识点的传播与反馈。“白+黑”的快,在于白天的实践,能快速在学生脑中形成条理与记忆,快在理实之间的巩固与转换(见表1)。

三、“枫桥经验”之总结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赋予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本质与内涵,以“学生为中心”,把教育教学的隐患消除在萌芽,把校企合作的问题解决于当天,一切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努力目标,同样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一年的时间证明,通过改革教学的内涵及完善管理的外延,笔者学校的学徒制试点工作达到预设的“闭环管理”之成效:学生学得开心、家长觉得放心、企业用得安心、学校管得顺心。

(作者单位: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闭环管理学徒制枫桥经验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