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分享灵动课堂构建的 “点睛”之策
2020-04-07黄平
摘 要: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数学知识也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小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此为以后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打好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整体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实际中数学的运用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分享灵动课堂的意义以及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分享灵动课堂所采用的策略,期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享灵动课堂;“点睛”之策
处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段比较小,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集中学习的能力较弱,再加上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时在理解方面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可以方向性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有关数学的影子,进一步地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究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点。此外,教师适时地进行数学教学时积极主动创建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方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总而言之,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灵动的课堂,进一步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去。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曾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交流互动的形式学习。通过有效地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可以使得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提升,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让教师成为组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然而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当下的教学仅仅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提供的教学建议进行的,那么是很难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的。有一位学者曾用一副八卦图进行对比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形象和生动,为教师后期在进行教学指导时,提供画龙点睛的实际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可以让教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二、 构建小学数学分享灵动课堂的具体意义
(一)激活学生整体的创造性思维
构建小学数学分享灵动的课堂,为了能创建学习的氛围和创造学习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便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了能提升知识、情感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学生通过思维模式的交流和互动,让课程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教学案例一:在数学教学中,其最重要的就是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分数除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分别使用“分数除法一的练一练”和五年级下册总复习中涉及分数除法的题目进行测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主要想看看学生在没有进行系統学习之前,对相关题目会不会做?对除法的意义有没有一些理解?能不能在分数除法的情境中有一定应用?
“分数除法”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本单元学生在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主要包含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几方面的内容。在课程实施中,要重视概念的教学、算法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二)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智慧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提出了一个观点:“力求穷尽”,引起了我们的共鸣,穷尽是走出思维的误区。在进行数学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有一个防范之心。在进行小学数学的发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时,学生就应该从多个方位、多策略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这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不可能在数量上有优势而言,为了能使教学效果好,这不仅仅是多多益善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进行合理的取舍问题,这就要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优点,通过这个过程来反思自己教学质量和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源头把控和寻找不足之处,可以有效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教学案例二:教师在选择小学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在进行其中的练习题目讲解,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补”进行问题解决,则有的学生就想象用“割”的方式来解释,比如:通过结合长方形的整体面积来计算以及割除部分的面积,可以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图形面积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利用割离的方式来计算出部分图像面积中再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分层的方式结合分割出来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不一样,所以得出了组合图形的答案是不正确的,如此这种解题方式是不严谨的。
学生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学生能积累很多的知识和解题技巧,为后期的学习带来方便,这种解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 构建小学数学分享灵动课堂的策略
(一)等——花开有时须静待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完全可以发挥对本学科的问题解决的特点,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为学生多留白,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可以允许学生多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但是在针对题目的答案方面是要有严谨的态度,改变曾经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按部就班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对学生合理的解题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对自己探索结果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此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不经意间也能给教师学习的惊喜。
教学案例三: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成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图形中的规律》学习,结合图形的排列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设计了“摆三角形”和“点阵中的规律”两个探索活动。两个活动的设计,旨在于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的过程,对于探索图形的规律,学生已经有一些初步感受和经历,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针对学生的实际,确立了以“数形结合”为主线,着重让学生通过研究连续摆三角形、正方形点阵图中的规律,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图形规律,积累探究的经验,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的知识,更能获得数学方法及能力的提升,从而享受数学活动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因而我把摆三角形和点阵中的规律这一类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把这两个知识点交给学生去自主选择先研究哪一个,进而在自己感兴趣中去探索。
教学案例四: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我们一起去游园——租车》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48人去游园如何租车”的情境,提出“怎样租车最省钱”的问题,学生呈现多种思考过程,综合分析人数、车辆种类、租金价格等因素,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通过多个方面进行问题解决,多种思想的碰撞,学生就会养成多种思维的方式,通过灵动的教学方式,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的精彩。如此的解决问题方式,可以看出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思考,对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鼓励和支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此有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让学生爱上数学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在事实上,利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灵感,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类比的关系进行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寻求解题的技巧。
(二)问——非问无以广识
提问和追问是两种方式,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态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找到合适的提问方式,根据问题进行问法和讨论等等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其思维模式就是要善于疏导和点拨。
教学案例五:为了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借助《有趣的推理》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随柯南一起走进校园,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推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法尝试练习、分类策略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学习方式。
这样开放的教学,学生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学生可以发现不同角度摆出来的方式就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没有正确的答案的,这个活动的形式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感,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案例六: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程时,重点是讲解有关计算的具体方法,既为后续自主迁移运算方法筆算多位数乘法和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单元的运算律学习积累经验,对于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卫星运行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计算,其中可以概括出三种方式,第一个问题是“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第二个问题是“算一算,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第三个问题是“算一算,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结合具体的竖式笔算过程,正确掌握竖式乘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教师可以先结合算式计算的特点,让学生根据估算和运算律进行理解,通过运用多项灵活方式进行选择估算,这个计算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运算和估算的能力,通过小小的数字后面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灵动思维。
四、 结语
教师在对待学生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坚持做到相信的角度,不断来期待学生的表现。根据教师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来捕捉学生灵动的表现和感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内在潜能,让学生从此爱上学习,那么课堂也必将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吴鸣凤.谈小学数学灵动课堂建构的“点睛”之策[J].考试周刊,2019(4).
[2]曹燕萍.展现数学魅力课堂彰显快乐学习意义[J].考试周刊,2017(6):61.
作者简介:
黄平,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