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因素及策略
2020-04-07谢明薇梁凤花练永芳
谢明薇 梁凤花 练永芳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整理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与整体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主观锻炼意识缺乏、锻炼行效果差、体育设施不完善、睡眠习惯不健康、学习及生活压力过重。本文针对影响因素论证性地提出了对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从学生自身与外部环境2方面共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 身体素质 影响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b)-024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对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呈现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体质情况,结合文献和回归分析法来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广东省5所高校的5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取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511份,有效率为98%。问卷经过筛选与整理后运用Stata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相关因素与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相关性及显著程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整体较弱,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年级与体质状况呈负向相关,高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整体弱于低年级学生。部分大一学生仍保留中学的运动习惯,故其身体素质状况明显优于缺乏锻炼的大四学生。
第二,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学生的体质状况显著优于女学生。男性偏好追求竞争刺激,更偏好于运动和身体素质的活动[1],学校的大多数场地,如操场、篮球馆、足球馆等都更符合男性喜好,从而引起更频繁的运動行为,塑造了更强健的体魄。
2.1 参与锻炼的主观意识弱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对于参与锻炼活动的重视程度呈现递减趋势。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并不重要,主要体现在他们认为不参与或极少参与锻炼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不明显,不会引起生病次数的明显增加。缺乏相应体育知识,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片面理解,减少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关注[2]。部分大学生对于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充分,他们对于亲身参与锻炼的意愿却依然很低。
2.2 锻炼活动的效果不明显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因为没有一定的规律性,锻炼时间过短导致锻炼的强度不达标,最终达到的锻炼效果不理想,甚至因缺乏热身运动反给身体造成损伤。长时间、频繁地锻炼也可能带来不理想的结果,本质原因是高校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学生只具备提升体测成绩的技能,却极其缺乏相应理论知识,不知道应如何正确地高效锻炼。
2.3 基础的锻炼设施不完善
学校的设施种类少,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感;场地数量少、距离远、设有限制,导致学生使用困难;征收费用不合理,学生心理上对使用锻炼场地产生抵触情绪;基础设施老旧、使用不方便,学生进行锻炼的积极性会被大幅度削弱;路灯损坏、路面坑洼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学生锻炼的意愿,也影响了实际锻炼的效果。
2.4 养成不健康的睡眠习惯
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不佳,脱发、失眠、焦虑已然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睡眠时点上,97%以上同学由于睡前拖延等原因习惯性熬夜[3];睡眠时长上,约67%的同学每天的睡眠长度少于7h;睡眠质量上,仅不到10%的同学不易惊醒,9%左右的同学起床后精力充沛。睡得晚、睡得少、睡得浅等不健康的睡眠习惯造成了低质量的睡眠,让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变得更差。
2.5 过重的学习与生活压力
比起初入校园的新生,大三、大四学生面临着更重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如更加繁重的课业,更激烈的研究生、公务员竞争,更沉重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负担,更艰难地平衡工作与学业的关系等。此类种种都令高年级学生有着超负荷的压力。因鲜少时间与精力而缺乏体育锻炼,精神上的巨大煎熬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日益下降。
3 改善建议
3.1 关注运动偏好的性别差异
针对大学生不同性别的偏好特性,分别设立不同的课程,提供所需的运动场所与器械。对男大学生,继续开设篮球、足球等课程,可加设定向越野等课程。对女大学生,适当开设舞蹈、健美操、瑜伽等课程并配备其必需的场地与设备。
3.2 注重自身锻炼意识的培养
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培养高年级学生的锻炼意识,改变频繁生病才是身体素质差的表现这种错误观念,使得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被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使自主性教学与个性化锻炼相结合,唤起大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坚持长期锻炼的意识[4]。
3.3 转换体育教育的应试形态
从素质教育入手,学校应转换原有的体育教育的功利性与纯应试目的,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可制定强制锻炼规定,如体育必修课、每日锻炼打卡等措施强化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感知度。另外,学校也应注重体育文化建设,在学习锻炼自身技能的基础上,也应了解体育精神、意识、观念、习俗等,使体育文化内化于学生的观念之中,从根源上解决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5]。
3.4 引导行为以改善锻炼效果
大学生运动主要为自由锻炼,故而正确的理论知识引导十分重要。学校可以开设体育理论课、体育类讲座、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来告知学生正确的锻炼方式、适宜的锻炼时段、合适的锻炼时长、相关注意事项进而增强锻炼效果。
3.5 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及时修理、翻新、更换学校的场地与器材,如填补操场的坑洼、更换损坏的球架等会改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质量。保持大学校园的优势,使设施种类多样化,如增设游泳池、瑜伽教室等都能显著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将部分场地移至室内,如羽毛球场与乒乓球场,能减少天气干扰,帮助学生形成规律化的运动习惯。
3.6 缓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让心理辅导成为可接受、易实施、有效果的工具。学校应树立心理辅导不等于疾病治疗的良好观念,培养轻松的辅导氛围,使心理辅导落地。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辅导员主动关怀,学校定期进行心理测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提前开展学习方法、就业、实习等相关讲座,给未来打好预防针,并推荐适当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减少对于未知事物的焦虑,大幅缓解压力。
4 结语
大学生是年轻活力的新生一代,良好的身体素质状况是其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为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不断下降的现状,大学生应提高自身锻炼意识,学校应改变应试教育形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差异化课程设置,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这些将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璐.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性别差异影响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65-66.
[2] 苏莹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新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3):189-191.
[3] 陈金伟.强迫性晚睡:行为疗法解困忧[J].家庭医学,2012(9):42-43.
[4] 尤黎黎.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质的促进作用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4):245.
[5] 杨春艳.我国大学生体质危机的致因与现实选择[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1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