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画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2020-04-07胡丽

艺术评鉴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

摘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幻画作为儿童青少年表达科学幻想的艺术创作形式,是具象与抽象、感知与表达、现实与想象的融合,对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可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普教育,实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统一,赋予心理科普教育新的活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科幻画  儿童青少年  心理科普  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178-03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积极开展心理科普宣传,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科幻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认知的外化投射过程和视觉表达语言,在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和展现儿童青少年想象力、创新力等方面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将科幻画作为一种心理科普教育的形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心理科普教育的内容、空间,提高心理健康知识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培育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其科普应用价值。

一、科幻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认知的外化过程

科幻画又称科学幻想绘画,是儿童青少年表达自身对未来科学发展与进步的一种畅想活动,是儿童青少年把科学幻想融于创作并外化为美术语言的加工过程,是符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科幻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认知的外化过程,是具象与抽象、感知与表达、现实与想象的融合,科幻画创作的心理机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幻画是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

科幻画是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是儿童青少年主观体验的外化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有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四个不断递进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认知及思维方式。文中提及的儿童青少年以7-12岁为主,这一时期的他们通常处于具体运算期,认知特点主要是可以用具体性的说明把握许多事情,具备抽象的概念,但过程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天马行空或随意涂鸦不同,科幻画就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表达,并非完全脱离科学原理的想象创造,而是儿童青少年结合经验积累和已经掌握的科学常识,从创作者的视角了解和观察外在客观世界,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理解和挖掘,将自身的认知、想象、情感和精神变化等主观体验外化并呈现出来的过程,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

(二)科幻画是儿童青少年表达自我意识的视觉语言

科幻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传递。心理学研究把语言看作表达思想、观点、情绪和情感的最好手段,而绘画就是在画纸上表达自我的视觉语言。苏振明指出,绘画是儿童记录观念、情感与经验的工具。科幻画具备绘画的一般特点,同时需要创作者投射更多的个人经验或知识储备,需要创作者通过一笔一画准确表达自己对科学、科幻的理解,其创作过程就是其说话过程,科幻画就是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到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加工过程,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意愿和需求,可以体现他们“我”的概念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具体而言,儿童青少年科幻画的颜色、线条、图案、构图等都有其象征意义,是儿童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直观体现。

(三)科幻画展现儿童青少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科幻画展现儿童青少年的想象能力,是儿童青少年创新思维的体现。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并各有分工,左半球以言语功能为主,右半球以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音乐、绘画、情绪表达等活动的心理机理都来自右半球,绘画可以成为个体创意发挥、情绪表达的工具。一方面,和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模式更为简单,其想象力发展以有意想象居主导,情绪和情感的表达都需要以现实经验为基础,科幻画正是从现实走进想象的过程,客观展现出儿童青少年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另一方面,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也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创作的过程帮助儿童青少年不断地澄清科学观,内化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对儿童青少年性格发展、情绪表达乃至人际交流都产生一定影响。

二、科幻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

儿童青少年的科幻画往往伴随着自我概念、认知、情绪、价值观等的视觉表达,反之,科幻画创作也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健康、创新意识等方面。

(一)科幻画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学习途径

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变,个体的学习动机可以推动认知活动,学习过程可以促进认知发展。儿童青少年由于受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对客观自然和现实生活的体验更有兴趣,对真实的情境更易形成共鸣、产生共情,更易激发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依托现实展现想象的科幻画可以让儿童青少年在更自在的心理氛围下进行创作,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展露内心所感、所想,自主地进行自我探索,其想象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無意识地观察外部客观世界、学习社会文化和科学知识,内隐学习潜能不断被激活,艺术表达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可以说,科幻画创作是儿童青少年对外在世界感知、加工、再感知、再加工的循环过程,每一次的加工都促使着儿童青少年整体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发展。

(二)科幻画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媒介

投射理论认为,绘画是一种将心中所想转化为可见、可说或可知形态的过程,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个体可以通过绘画认识世界并与之交流,绘画作品都能反映出创作者的心理世界和认知发展情况,无关艺术审美和绘画技巧。绘画疗法因此得以广泛适用,但多用于心理障碍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矫正,较少关注一般人的心理发展。科幻画不属于严格的绘画疗法,使得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最大限度降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防御。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概念模糊,自我认知资源缺乏,很难将内心冲突通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科幻画可以帮助其在无意识状态下更主动、更准确地把潜藏的看法、观点和对未来世界的期待投射出来,从而重塑自我概念,理解认知困扰,宣泄不良情绪,化解情绪困扰,发展象征性语言,改善或治愈心理健康问题。

(三)科幻画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创新意识养成的有效手段

创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发现问题、探求真知的心理倾向,是观察、想象、创造的有机结合。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指出,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是一种知觉促动,并强调了感官感受与生活方式相联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儿童青少年的科幻画创作离不开科学与想象,一是可以激发科学灵感,推动发现问题,如将已知的科学原理应用于尚未涉及的场景从而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二是可以进行合理的科学联想和想象,让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场景或事物通过科学技术变得密不可分,甚至创造出新的事物;三是可以发挥想象空间,探索前沿科技,畅想科学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呈现的新特点和变化等等。总体而言,科幻画在科学视角下推动儿童青少年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实现科学与幻想的有机统一,对于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表达能力等都有明显正向作用。

三、科幻画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科幻画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科普教育,是丰富心理科普教育形式、拓展心理科普教育空间的重要渠道,可以实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的三者统一,儿童青少年对活动的接纳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心理科普教育效果更显著,从而提升心理科普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惠及更多人群。

(一)科幻画能丰富心理科普教育的活动形式

按照显性与隐性进行区分,心理科普教育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普及型,如专题讲座、科普展览、仪器讲解、沙盘、量表测试等,以心理知识的展示和普及为主;另一种是间接普及型,如团体辅导、绘画、手工制作等,更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作为具有特定主题的绘画,科幻画侧面而直观地表达儿童青少年的心境状态。一方面儿童青少年基于科学幻想进行绘画创作,既不需要直面心理问题,也不需要进行自我剖析,更不会陷入自我怀疑,可有效缓解个体内心焦虑,降低其对心理问题的排斥和抵御心态,更为放松;另一方面科幻画简单易学、上手快,和儿童青少年的文化水平、绘画功底相关性不大,但其画作的线条、配色、构图等投射出来的均是创作者的感觉、知觉、情绪、想象等,是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快捷方式,符合心理科普教育的目标。科幻画成为心理健康的科普教育形式,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打破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误区和刻板印象、正确理解心理学科奠定了基础。

(二)科幻画能拓展心理科普教育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由于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本身也可以作为科幻画创作的内容之一,从而拓展心理科普教育的空间。儿童青少年既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如梦境、催眠、表情等进行联想和创作,抑或把愤怒、焦虑、压力等情绪拟人化,或者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进行畅想,创作出类似梦境魔术师、心理垃圾回收站、心理医生机器人等作品。这时,心理学知识成为了科幻画的主题,科幻画成为了儿童青少年自主学习心理知识的纽带,二者实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结合科幻画开展心理主题的科普教育,避免因心理科普内容趣味性不强而缺乏动力的问题,儿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学理论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科幻画创作的过程就是心理科普的过程,实现了心理学的无意学习到有意学习的转变,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的提升。

(三)科幻画有助于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当前,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到心理学等科学理论的学习中,遇到过多的学习内容或者相对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容易放弃,科幻画创作则实现了科学与艺术、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具有天然的优势:科幻画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中心,顺应了儿童青少年将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以激发其探索科学的求知欲望为目的,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科技创新的迁移过程,是巩固所学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而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开发儿童青少年的右脑潜能,以视觉冲击唤醒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好奇心,形成创新内驱力,对形象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儿童青少年将潜意识的内容形象化、视觉化呈现,及时宣泄因课业负担导致的不良情绪和释放心理压力,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四)科幻画有利于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由于科幻画的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高、视觉效果好、社会吸引足等特点,科技场馆、爱心体验馆、高校心理科普基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公益组织等社会资源可以在活动环节中融入科幻画创作,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创造,结合中小学研学、画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切实增强心理科普传播路径的感官刺激,建立健全心理科普的社会支持机制,形成广泛参与、共同发力的心理服务模式。为进一步发挥科幻画的科普宣传效能,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微信公众号等举办线上科幻画展览,赋予科幻画更多科普层次,增强科普传播效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助力心理服务,形成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良好反馈机制,让儿童青少年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共享科普成果。

参考文献:

[1]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12-26.

[2]苏振明.台湾儿童画导赏[M].台北:台湾艺术教育馆,2001.

[3]郑坚.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

[4]胡丽,胡文斌.高素质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47).

[5]杨柳英,蒋锐,赵晋刚.网络时代科普教育的路径探究[J].学周刊,2017,(36).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