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小说《妈阁是座城》的电影改编研究
2020-04-07李敏
李敏
摘要:严歌苓创所的长篇小说《妈阁是座城》讲述了单亲母亲梅晓鸥的传奇经历,着力展现了她与初恋卢晋桐、地产商段凯文、艺术家史奇澜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恨交织的情感生活,小说主要探讨了赌桌前扭曲的人性。该小说被搬上了大银幕,不同于小说的文本创作,电影改编则需要以导演视角进行从文字到影像的再創作,主要采用了故事情节的删减、人物形象的再塑造、心理描写的可视化转换等策略,使之更符合电影的叙事特征,更具表现张力。
关键词:严歌苓 《妈阁是座城》 电影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167-03
《妈阁是座城》是严歌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赌城澳门(妈阁)为背景,讲述了作为叠码仔的单亲母亲梅晓鸥的传奇经历,着力展现了她与初恋卢晋桐、地产商段凯文、艺术家史奇澜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恨交织的情感生活。男人们在赌桌上的筹码是金钱和自尊,而身为女性的梅晓鸥却以情感为赌注,一赌再赌,最终惨败,移居国外。[1]小说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赌桌前扭曲的人性,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增添了许多鲜活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李少红导演邀请原作者严歌苓担任编剧、白百何出演女主角梅晓鸥,将这部轰动一时的小说搬山了大银幕。与小说文本创作策略不同的是,电影以横断面的方式截取小说的时空设定,注重以镜头语言表述一个女性的传奇经历,并将原著作品中大量的内心活动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实现了从文字到影像的再创作。
一、故事情节的删减
严歌苓的原著小说有近二十二万字,其显著的特点在于采用了时空错乱的叙事方式,将梅家祖辈的生活与梅晓鸥现时的生活扭结在一起,通过时空跳跃及梅晓鸥的回忆呈现,带有很强的以梅晓鸥为上帝视角的特点。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女性成长主题进行了线索的细分。而电影在两个小时的片长中无法全景呈现原著小说的情节,在选择线性叙述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大量删减,选取梅晓鸥的单一视点,及横截面的生活,从而使故事更加紧凑,凸显电影主题。
在原著小说中,女性意识贯穿始终,梅晓鸥祖上的女性人物梅吴娘就曾因恨赌而害死家中男丁,一个人扛起了家族重担。这段家族历史以近似遗传的方式构成了梅晓鸥的恨赌情结。与之不同的是,电影镜头剪接选择明显的线性叙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梅晓鸥的现时人生,将表现的重点放在了梅晓鸥的人生轨迹:她由于恨赌,怀抱着婴儿离开了初恋;迫于生活压力走进赌场做了叠码仔;在与客户的接触中,产生了友情甚至爱情。这条主线中梅晓鸥的成长历程完全是由个人经历产生的,家族历史如果被放置其中,就会显得突兀,并且容易混淆主题,因此,电影大胆地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删减,力图展现一个在人生困境中不断挣扎、自我意识逐渐清晰的梅晓鸥。
再如,小说中对于梅晓鸥初恋卢晋桐的描写占很大比重,在拉斯维加斯赌场,他无视梅晓鸥对她的百般劝阻,甚至对怀孕中的梅晓鸥拳脚相加,后来,为了戒赌,挽留梅晓鸥母子。但赌性难改,最终落得形单影只,多年以后,又以自己患癌症相威胁,与梅晓鸥争夺儿子。[2]可以看出,小说中的卢晋桐是推动梅晓鸥成长的重要人物之一。但是,电影则对卢晋桐的情节做了大幅度的删减,电影始于2008年的澳门机场,以梅晓鸥与段凯文的相识作为开端,又将段凯文与史奇澜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着力展现梅晓鸥在做了叠码仔并获得事业成功之后的生活。关于卢晋桐的介绍只出现在梅晓鸥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中,卢晋桐象征性地成为梅晓鸥认识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并在行动中第一次出走的起点。之后的段凯文、史奇澜均带有卢晋桐的影子特点,这也促使观众将关注点放在梅、段、史三人的身上,这种略化的处理更符合电影的叙事策略。
二、人物形象的再塑造
小说中的梅晓鸥被赋予了一种包容的女性形象,面对身患癌症的卢晋桐,她本不同意让他接触儿子,可是看到他对孩子表现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父爱,心生不忍,答应让儿子经常去北京看望父亲;面对在赌桌上越陷越深的段凯文,她一帮再帮,甚至为了替他抵债,卖掉了自己的别墅;面对因赌博而颓废的史奇澜,她又不断地用真心去拯救他,使他重新振作,重拾艺术创作。小说对梅晓鸥的这些细节描写,与其说是展现了她用情感来赌命运的赌徒心理,不如说是刻画了她对这些男性角色的一种救赎。[3]包容、拯救、甚至牺牲自我,这些传统女性的特质与这位现代女性结合在一起,使梅晓鸥的形象更加真实与鲜活。
与小说不同,电影对梅晓鸥的形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再塑造,一个在自己的生存困境中敢爱敢恨并对爱情有着执着追求的女性形象呈现在了观众面前。[4]卢晋桐代表着梅晓鸥心中最初的爱情,他们在一起之后,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但是当卢晋桐对怀有身孕的梅晓鸥拳打脚踢时,初恋的虚幻性已然破灭。所以在孩子出生以后,尽管卢晋桐再三悔过,她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他,这种决绝表现出了梅晓鸥性格中的果断,带有现代女性的特点,是梅晓鸥成长的第一步,也是电影隐含的一个情节点。割断前情但并不代表对爱情的绝望和压抑,反而在段凯文和史奇澜身上寄托了她对现实爱情、理想爱情的憧憬。电影对段凯文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梅晓鸥对成熟男性的仰慕。尽管电影并未明确地表示二人的男女之情,但电影多次用特写和近景镜头表现二人之间的眼神的交流,明确地呈现了她对段凯文的好感。这种仰慕之情正是她不断的帮助段凯文的原因。段凯文在赌场一再惨败,为了替他偿还债务,梅晓鸥卖掉了自己的别墅,但最终换来的是段凯文人间蒸发。梅晓鸥来到北京向他讨债,见面后却又一次地选择相信他,这种信任并非愚蠢,而是源自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段凯文唤醒了她心中可触而不可及的爱情,她愿意为这种执着的情感付出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梅晓鸥对爱情苦苦追求的一种精神慰藉。
史奇澜的形象则象征了梅晓鸥心中的完美爱情:他年轻、英俊,从事木雕艺术创作,身上散发着艺术家的气质。梅晓鸥在欣赏着他的艺术作品时,更像在欣赏这个令她一见倾心的完美爱人,可是史奇澜有自己的家庭,孩子也即将出生,梅晓鸥只能克制心中的情感。之后史奇澜来到澳门看望梅晓鸥,出于对她的职业的好奇,也跟随她第一次来到赌场,可谁知这一切却一发不可收拾,艺术家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赌徒。梅晓鸥不忍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用尽各种手段帮助史奇澜戒赌,并总是想让他回归家庭,无法自拔的史奇澜最终身背巨额债务,被家人抛弃,隐居深山。梅晓鸥始终追随着他,找到他,安慰他,帮助他重获新生,鼓励他重新进行雕刻创作。二人这一阶段的共同生活是电影力图刻画的重点,时间线无限延长,空间感也极为突出:二人居住的公寓一尘不染,明亮又温馨,置身其中,仿佛时间已凝固,所有的烦恼都已不见。这种安逸又甜蜜的爱情正是梅晓鸥所向往的。在与史奇澜的关系上,电影将梅晓鸥对爱的执着追求表现得越发清晰。
梅晓鸥的情感线索贯穿电影的始终,电影对她的形象的重塑不仅呼应了叙事的主线,同时,与小说所强调的包容与救赎主题不同,梅晓鸥对爱情的崇尚,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反映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逐渐强大的主题。
三、心理描写的可视化转换
小说与电影的话语表现有很大差别:小说文本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电影是一种影像化的表达,需要借助演员的表演对抽象的文字表述进行可视化的转换。比如,梅晓鸥去北京向段凯文讨债,二人在高级餐厅吃西餐,小说对梅晓鸥的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此时的段凯文已几乎破产,但却依然装作若无其事,梅晓鸥不断地揣摩在这层伪装的自尊之下隐藏的真正灵魂。电影中则将此场景的文字叙述和心理活动转化成大量的人物对白,段凯文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暗讽梅晓鸥为渔翁,为自己的赖账行为找借口;梅晓鸥则说出了段凯文上大学时把发霉的煎饼拿出来晾晒的故事,毁掉了他的自尊。不仅如此,梅晓鸥用多次举杯的动作、冷嘲热讽的表情以及能刺穿人心灵的眼神表现出了微醺状态下的饱满的人物性格,使心理描写变成了可视、可听、可感的情感传递。这种跨媒介叙事手法的转换在电影中被多次运用,梅晓鸥拯救了颓废中的史奇澜,使他重新走上生活正轨,并举办艺术展,而此时,来自史奇澜家人的一个电话打破了所有的美好,史奇澜的儿子央求梅晓鸥把爸爸还给妈妈。小说中依然赋予了梅晓鸥丰富的心理活动,她猜想史奇澜一定是用某种方式与他自己的家人联系过,否则他们不可能在消失了几年之后突然打来电话,她又认定史奇澜放不下原来的家庭,于是决定放手,放他回家,她平静地收拾史奇澜仅有的衣物,只有在洗手间看到史奇澜的半白半黑的头发时才独自一人失声痛哭。电影中处理方式则更为激烈,设计了一套梅晓鸥的动作线,如打翻水杯、冲着史奇澜喊叫、质问史奇澜妻子的自私,话语方式多为正话反说,在史奇澜面前痛哭、挣脱史奇澜的拥抱、咬史奇澜的肩膀等表现她的行动和内心情绪的巨大反差。这段精彩的表演以可视化的手段还原了人物的心理,并且能夠带来极强的震撼力,使观众通过画外音、音效、行动等更加走近人物的内心。
总之,《妈阁是座城》的小说到电影改编,实现了跨媒介叙事的转变,[5]由于表现手法、叙事方式、受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电影改编在尊重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对作品本身进行了艺术加工,情节更集中,人物性格表现更具张力。同时,也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活重压之下的女性形象摆在中心地位,探讨了女性意识从崛起到强大的过程,并呼应社会现实,力图引起大众对不同职场中的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严歌苓.妈阁是座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胡娜儿.人性堕落与自我救赎——论严歌苓长篇小说《妈阁是座城》中的赌徒人物形象[J].名作欣赏,2017,(14).
[3]姜淼.论《妈阁是座城》中的梅晓鸥形象及女性角色塑造[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4]刘艳.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及其嬗变——以《妈阁是座城》为节点[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02).
[5]叶航.性别修辞与历史话语:海外华文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J].现代传播,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