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
2020-04-07乔晓峰
乔晓峰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部分,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各类社会事业的发展趋势。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内部控制及预算绩效管理可促进单位的健康发展,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探析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预算绩效管理;缺陷;优化建议
一、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经济与业务活动中制定的统一的行为规范及操作指南。内部控制水平影响着单位管理的效益,强化内部控制可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在自我约束、规划与调整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管理及社会服务职责。
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并将绩效管理作为加强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二者目标一致,均为提升单位的社会服务质量,且都贯穿于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此外,预算绩效管理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是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与保障。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
内部控制视角下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前提及基础,预算编制质量决定着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但当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收集的财务信息及核算的会计数据较多,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较大,预算编制内容需涵盖财务、业务等多个部门及科室,内容也相对繁琐,加大了预算编制的难度。同时,预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及法纪意识不强,也影响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预算编制涉及面广,其需要预算人员具备一定的预算知识、财务及业务工作经验等,但当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存在专业知识不足、法纪意识不强等问题,造成预算编制不科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
(二)内控体系不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文件的出台,当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均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其对内控及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内控制度建设中未结合单位的业务特点、管理现状等,内控目标设置不完善,预算风险防控中没有结合单位历年风险因素对各风险点进行系统评析,未依照绩效目标开展全程性监督,绩效数据及目标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预算绩效管理风险[1]。同时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如: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各部门岗位职责与管理权限划分不明晰,不相容岗位未实现有效分离,内控操作流程不规范,部门间的协作与制衡能力不足,制约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约束性与有效性,是单位提升社会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缺乏完善性,如未将预算管理纳入评价体系中,没有对预算编制质量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绩效管理要求模糊,监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绩效监管要求,绩效评价机制流于形式,甚至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未设置专门的绩效评价体制机制,绩效评价环节的缺失使预算绩效监督与审视工作缺乏有效性,从而影响了单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科学开展预算编制
新经济形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规范并细化预算编制流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指标。在日常预算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可依据相关法规制定预算编制准则,设置预算管理部门,并面向社会聘请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以增强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和规模。同时明确规定预算人员要依照单位管理现状及历年预算数据信息编制预算方案,降低人员预算编制中的主观意识,并结合单位长期规划及发展目标设定合理的预算管理绩效目标,以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的合法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此外,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单位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督与全方位控制,其涉及财务、业务、风险管理、审计等多个部门,预算管理中工作人员需整理各部门的财务信息及业务数据,庞大的预算数据信息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预算绩效管理难度。因此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进一步细化管理流程,加强预算人员的法律、财务及预算等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优化内部控制机制,提升部门间的协作能力,确保财务信息的精准完整性,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强化内控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依照最新财务管理制度、单位管理现状等制定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体系建设中单位一方面需加强内部组织领导与机构建设,即设置内部控制部门、预算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风险管控部门、审计部门等。另一方面需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界定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权限,规范其工作流程,包括预算编制、会计核算、监督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分析等,并制定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避免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现象的出现。
为确保各部门的高效协作,内控制度建设中,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完善相应的协同机制,包括纵向互通协同机制、横向互联协同机制、内部有序协同机制、外部主体参与机制等。具体如:确定各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规范部门间的职责,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其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并负责协调各部门的交流与业务活动,建立多元主体权责体系,清晰划定各主体职责,依据各层级人员特点及岗位职责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培训,实现内部一体化管理,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落实[2]。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需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大数据系统,促进主体信息共享,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沟通的顺畅,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预算绩效监管中,单位还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等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构建专门的监管机构,完善预算绩效审计制度,规范员工执业能力、审计对象及范围等,通过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与事后审计实现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监督。此外,单位还需明确社会公众、民间组织等外部参与主体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并利用网络评估等方式拓宽外部主体监督途径,以充分发挥外部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作用[3]。
(三)健全预算考核机制
预算绩效考核中行政事业单位需科学制定单位年度绩效计划,包括公共服务质量及数量标准,并总结提交绩效报告(利用绩效指标判断绩效任务的完成度,合理评价单位运行现状等),之后合理评价单位绩效[4]。预算绩效考核评价中,单位需要设置专门的预算绩效考评部门和机制,明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区别,确保评价机制的独立性。同时,单位还需将预算编制质量、预算执行情况、相關制度执行状况、单位年度工作情况等纳入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中,确保考核机制的全面性。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要以内部控制为出发点,将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紧密结合,科学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预算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提升单位的社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雪生.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 (18):9-10.
[2]刘旭涛,徐芳芳.整合力量打造预算绩效管理多方共治[J].中国财政,2019 (10):22-24.
[3]马蔡琛.构建中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J].中国财政,2019 (10):19-21.
[4]王翠松.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视角下的预算绩效管理构建体系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 (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