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归故里梦想成真

2020-04-07茅海波

档案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后人公益活动烈士

茅海波

牵手梦想的引子

时光回到2018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福建一处红军烈士陵园依托“今日头条”寻找烈士后人的消息被河北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听到。那会儿,谁也没有料到,这条消息竟然牵连出一个念头,并成为了日后一项活动的引子,在河北大地上产生了巨大轰动。

据民政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牺牲,但其中仅有193万人留有姓名,而在这些留有姓名的烈士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找到他们的后人。

“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

英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分量极重,一直是他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踏寻英雄、缅怀英烈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表达过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并号召全社会都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铭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貢献的英雄。

听到福建红军烈士陵园寻亲消息的时候,恰好处在2019年的前夜。即将到来的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在这个重大历史节点来临之际,弘扬英烈高尚精神,沿着先烈足迹奋力前进,这将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就这样,一个梦想的雏形出现了。

红色珍藏的震撼

在河北省档案馆馆藏中,保存丰富的红色记载。这些记载着“河北红”的珍贵档案史料,是镌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最直接、最形象、最震撼的历史凭证,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凝聚的精神内在。

翻开厚重的“河北红色”档案,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在白色恐怖中、在枪炮硝烟中,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留下的无畏与震撼。

在馆藏浩繁的“河北红色”珍藏中,包括数千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烈士证明档案。我们在挖掘这部分档案信息时发现,他们牺牲之处,近在燕赵故土,远在江南,直至祖国南端的海南岛。他们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他们的奉献是河北人民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永久记忆。

翻阅“荣归故里”活动中珍贵的烈士档案,仿佛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也是在凝视一份份珍贵的“初心”。在一位名叫张锦云的烈士档案中记载,他牺牲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1950年4月,只有25岁。虽然不知道他的具体事迹,但上面记述他曾“立一大功”。一位名叫曲致春的烈士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前夜,只有29岁,烈士证上只模糊地记述了他“自参加革命以来英勇奋战”“牺牲在甘肃”。籍贯围场县的烈士高喜才,烈士牺牲证明上显示着他的入党时间是1948年8月,牺牲时间是1948年12月,也就是说,他用不满四个月的党龄写就了一份最珍贵的信仰誓词。

这一件件弥足珍贵的红色档案,透过简单记载的字里行间,镌刻的是先烈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意志品质、价值取向和崇高形象,以及他们对国与家、利与义、苦与乐、荣与辱、生与死的抉择。这些,也成为了档案馆藏中最厚重、最温暖、最高昂的记载。

2019年6月初,一次特别的“测试”悄然进行。河北省档案馆从馆藏中的烈士牺牲证明档案选出了三件,在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协助下,做了一次预备寻找。出人预料的是,仅仅一周时间,传来了消息:三位烈士的后人全部找到。这个结果给了活动组织者极大地振奋,人们对即将开始的“荣归故里公益活动”信心倍增,跃跃欲试。

涟漪不绝的红色传播

2019年6月18日,河北省档案馆会同河北省委网信办、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河北省地名区划档案资料馆等部门共同举办“荣归故里——将英烈精神在山水间传递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长城新媒体集团举行。在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技术支撑下,活动信息像一块投进水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信息反馈之快超出预料。启动仪式结束后一个小时,就有烈士后人的反馈信息传来,第一名烈士后人出现了。从第二天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话络绎不绝。一周之内,就有多名烈士后人信息反馈过来。除了活动公布的66位烈士信息之外,还有很多群众听说了活动的消息后,纷纷来电询问各自家庭中当年牺牲亲人的情况。秦皇岛杨润烈士的后人杨丽文知道活动消息后,马上和我们联系,她说“非常感谢!希望早日接亲人回家”。侯全义烈士的后人侯振华表示“非常感谢荣归故里这个活动,家人盼望他早日回家”。像这些烈士后人的恳切动情之语,让我们深受感动。

“荣归故里”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单位和个人积极自愿投入到活动中来。在活动启动后第二天,秦皇岛电视台、承德晚报记者就与我们取得联系,索取所在地区烈士信息,在各自的媒体平台上发布,加强信息覆盖广度。还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公众号和朋友圈上转发烈士信息,利用口口相传的优势寻找烈士后人信息。青龙县热心人士于赤诚看到活动消息后,自己驾车跑了很多村子,寻找核对烈士信息。他表示“能给英雄做点事,是我的荣幸”“看到每个家庭都是那么平凡,但却做出如此伟大的事情,百感震撼,真是伟大出自平凡!”这场由档案引起的活动,发挥出如此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可见档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革命精神方面的巨大优势。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组织者收到了许多各地群众的来电,对河北档案部门推出这样的活动表示了极高的赞誉。历史研究专家谢忠厚在网上留言:“此项活动,意义深远。”北京的谭子牧先生发来信息说:“你们把档案管好用好,着力发掘档案信息,服务社会,这是大功德大智慧”。“功德无量”成为了活动开展以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

“初心”的守护传播

因为红色珍藏的聚集与保存,档案馆是守护党的“初心”最前沿的地方,也是珍贵“初心”记载最汇集的地方。

长期以来,河北省档案馆紧紧围绕重大活动和重要时节,充分发挥馆藏红色档案资源丰厚的独特优势,大力推动档案文献的精准开发,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成效。策划筹备“荣归故里——将英烈精神在山水间传递公益活动”的目的,就是以此来传播红色档案文化、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讲好新时代河北故事。

“档案姓党、档案为党、档案护党”,把承载党的初心的红色档案用好用足,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荣归故里”活动,因为红色档案的依托,让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得到生动、震撼的呈现,再次充分印证了档案馆珍藏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的巨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令人难忘的岁末“交接”

日历翻到2019年12月25日,岁末已至。“‘荣归故里公益活动暨档案文化产品建设项目评估会议”在河北省档案馆举行。

“榮归故里公益活动”之所以归纳为“创新”的类别,一是活动的发生、发展,都是依托河北省档案馆珍贵的馆藏而来,在活动过程中,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成为了档案馆重要职能的一次精彩体现;二是“荣归故里公益活动”汇聚了众多部门和人群的参与,制造了一次全社会合力共同做档案服务的演练;再有就是活动的开展处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在总书记“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的论述背景中,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

经过半年的时间,在多家部门、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了重大进展。首批公布的66名烈士信息中,最终有22名烈士的后人得到确认。在数十年白头皓首、阴阳相隔之后,英烈与家人终于实现了相隔久远的“团圆”,此情此景,让观者震撼动容。

评估会上,河北省档案馆二级巡视员李会生与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褒扬处处长李占雄进行烈士牺牲证明档案仿真复制品的交接仪式。

这不是一次寻常的交接,难以准确统计有多少人为此奔波了多半年的时间;这不是一次寻常的交接,寻常的相框里承载着难以用数字来计算的厚重。

前来参加会议的牺牲烈士后人代表李长海,是此次公布的66名英烈中李明烈士的侄孙。李明烈士牺牲证明上留下了这样的信息:“年龄:20,籍贯:热河省青龙县平方村,所属部队:十四团七连,职务:战士,入伍时间:1947.10.10      牺牲时间:1948.1,牺牲地点:滦东昌黎前两山,安葬地点:阜宁县四区任各庄,备注:母亲----赵氏(或是平方子村)”李长海现为青龙满族自治县平方子乡平方子村党支部书记,据他介绍,李明牺牲后,李明烈士的母亲由李长海的父亲养老送终。

“我从小就知道我有一位参军入伍的二爷爷,在战争中牺牲了,家中还有一份保存完好的烈士通知书。”李长海激动地说,这次公益活动让家人更详细地了解到亲人的英勇事迹,身为后辈,感到很骄傲,同时,也通过先辈了解到了更多革命历史。

“这次公益活动形成了一股正能量,更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参加活动评估会议的河北省档案馆馆长吕素维称,下一步要让更多的烈士能够寻亲回家,激发起全社会对英雄的尊崇,把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并继续思考怎么用档案讲好河北故事,形成正能量,凝聚人心。

22名英烈回归亲人的怀抱,时隔七十年后的一次红色弘扬,在燕赵大地上产生了扎扎实实的影响力。对于守护与传播“初心”的河北档案人来说,2019的“荣归故里”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档案人,将会继续深入挖掘珍贵独特的档案资源,激励全省上下围绕省委政府重点任务的落实提供正能量,凝聚人心,形成工作合力。

“荣归故里”,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

猜你喜欢

后人公益活动烈士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老树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后人可畏
伏生传《尚书》
居安思危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