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改革下中学阅读文本细读法的挑战及建议
2020-04-07肖明清文雯
肖明清 文雯
摘 要:文本细读法是由“英美新批判派”提出的一种批判理论,后被引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目前,阅读的文本解读尚有多种问题,因此我国许多学者、专家都提倡“细读”法,如钱理群、窦国梅、孙绍振、陈思和、王先霈等。如今语文新改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本细读法面临挑战。鉴于此,该文就课前内容的准备、课中提问引导,课后阅读反馈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 语文新改革 中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124-02
自2019年9月份新学期起,国家统一的部编排教材开始在全国中小学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着重强调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高考语文改革趋势是得阅读者,得天下。它对学生阅读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即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卷面字数持续增加;提升学生阅读元认知能力,增加了阅读题量,要求学生考试中完成的阅读题量增多;提高学生思辨性阅读理解能力,增加思辨性文章。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1 文本细读法在语文新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1.1 文本细读法所面临的挑战
(1)阅读速度的挑战。文本细读法基于文本本身,要求学生细致认真地阅读文本,结合自身的经历,引发情感体验,从而理解文本,这样阅读时间花费较长。而语文新改革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提高,这必然导致学生不能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文本细读可能无法开展。
(2)阅读题量的挑战。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要求对文本的语言音韵、组织结构、象征修辞等手法、体裁等进行仔细阅读。语文新改革中阅读题量的增加,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本身进行细致分析,学生为了完成阅读的题量,会追求快速地、表面地、浅层的解读,无法真正抓住作者想通过文本表达重点。
1.2 目前文本解读的“速成化”“模式化”“反文本”
在以考试分数为重的年代,阅读教学的功利性逐渐加强,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提高成绩,在阅读教学的教授过程中,将文本解读过程省略或只是“浅浅”地解读,只讲教辅中标注的重点难点,只给出“参考答案”,没有从整体出发,也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将知识内化吸收,是否产生自己的疑惑与感悟。导致文本解读的“速成化”。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一个班七、八十位学生的情况随处可见,老师在课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老师追求简单轻松的教学方法,即类似“红领巾”的教学方法,抛弃了对每篇课文具体的文本解读,由于这种模式简单快捷,容易熟悉上手,所以受到许多老师的欢迎,导致文本解读的“模板化”。如今语文教育出现了一种对文本扭曲的歧路即“反文本”。在中国中小学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初步的发散解读,从而使得学生文本的解读与作者的写的意图大相径庭。
2 在语文新改革下关于文本细读法的几点建议
针对语文新改革下对文本细读的挑战,在此笔者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反馈提出几点建议。
2.1 文本细读法的课前准备
文本细读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仔细认真的阅读,然而在阅读量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其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原则,对文本的快速浏览,获得整体感知,然后对局部重要段落进行精读的方法来缩短阅读时间。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对文本进行审视,抓住重要的段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在短时间内要对名著进行精读、细读,就可以进行选择。如今“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教学受到各个中小学老师的重视,如果对一部长篇名著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细读,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一篇名著就像一棵大树,我们可以选择几根树枝,或者几朵花,几个果,因为这也是这棵大树的有机组成部分[1]。”所以我们应在总揽全局的情况下,找出精彩的重难点部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例如,老师在教授《乡愁》时,采用文本细读法进行备课,可以着重对《乡愁》中的诗歌意象进行深入层层剖析,从而分析出诗歌章法的复沓、诗歌意象的选取、诗歌意象的形容等内容进行授课。
2.2 文本细读法的课中教学提问
老师在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展开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文本本身提出有效的问题,为学生搭建“梯子”,使其能思考,促进其理解。不能空谈“情景交融”“回环”“生动形象”之类的概念,而是要学生主体参与,结合具体,联系自身体验,产生新的阅读体验,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2]。
例如,老师在教授《乡愁》时,就可以对为什么一定要选“邮票”这个意象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对此展开讨论,从而学习到诗歌意象选择对文本的影响。老师还可以就诗歌中语言运用进行提问。例如:“诗歌中‘头换成‘边怎么样?”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发现在语言意境中“头”比“边”显得更远,而且“这头、那头”的语音读起来比“这边那边”更厚重,从而使情感更沉重[3]。这就是通过文本细读要求对言语、音韵精读、分析提出的问题,由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而且一步一步地对文本进行分析也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
2.3 文本细读的课后阅读反馈
现在许多老师在用文本细读法授完课后,会总结一堂课讲了什么,然后布置作业,基本的有复习生字词、背诵全文、写一篇作文等,这其实是一种反馈,但是其实只是老师知识输入之后的简单输出,并没有对文本细读这个阅读方法进行反馈,鲜少有老师布置扩展阅读。阅读是需要学生反馈的,只有产生反馈,老师才能知道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自中阅读的难点在哪。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老师通过文本细读法,把一种比喻手法、写作手法结合文本交给学生后,但实际上学生无法进行举一反三,无法将老师教授的东西运用到其他诗歌鉴赏中。老师不能以自身的情感体验替代学生的经验。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去扩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基础,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在文本细读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疑问,并结合自身体验和老师引导,独立思考理解文本,从而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真正提高阅读的水平。
例如,老师在教授《乡愁》后可以布置余光中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细读品鉴,还可以布置其他有关思念家乡的作品进行分析对比。于此有助于类化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
3 文本细读法的意义及作用
文本细读法是本由“英美新批判派”提出的一种批判理论,后被引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试教育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慢慢引起人的重视,新一轮教育基础改革要求改变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不重視文本本身的解读,不重视根据具体的文本因材施教的现状。文本细读法以文本为中心,强调语境的作用,注重文本内容之间的排列以及语言组织结构[4]。它注重于对文本本身展开深入的剖析,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这就要求读者关注文本本身,对字、词、句进行细致的解读,层层解剖其内在的组织结构,要求读者文本细读法阅读文本时,要批判性地吸收他人对文本的观点,但最重要的还是自身对本文的理解和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注文本本体的内容,对作品做深度理解,并且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阅读时结合自身经验,从而对文本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这有效地解决了应试教学下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速成化”“模板化”“反文本”倾向的问题,是对中学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有效“拯救”。
4 结语
文本细读法作为一种回归文本、重视语言字、词、句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改变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扭曲理解和“模板化”“应试化”。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有什么”与“教什么”——《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开发[J].语文学习,2008(3):20-23.
[2]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2):109-116.
[3] 杨景龙.“母题”“原型”说《乡愁》——余光中《乡愁》的文本细读[J].名作欣赏,2004(11):105-111.
[4]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