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法海寺壁画中《水月观音图》的艺术特色

2020-04-07张珍

艺术评鉴 2020年4期

张珍

摘要:北京法海寺壁画是明代时期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壁画史上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画面内容精致著称于世,其中《水月观音图》最为经典。法海寺壁画沿用了宋代的精工细作的画法使之成为中国最精美的壁画,本文将从《水月观音图》着手去研究它的背景来源、艺术风格、线条的使用及绘画技法等。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  水月观音  沥粉  矿物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15-04

一、《水月观音图》壁画的基本情况

法海寺壁画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在北京石景山区,由明英宗时期太监李童集资建造,英宗钦赐“法海禅寺”。壁画在大雄宝殿内,当时参加寺庙建筑、壁画绘制的画师工匠有169人,耗时4年多时间完成。壁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殿前部,共六组,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祥云,中间为佛国人物,下部为各种花卉,面积60.72平方米。第二部分在三世佛像的背面,分为三组,中间为水月观音,两边是文殊菩和普贤菩萨,面积60.75平方米;第三部分在大雄寶殿北壁(后壁)东西两侧面上,即法海寺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东侧包括大梵天、捧盘三天女、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及天女、咒师、日天、密迹金刚等;西侧包括帝释天及持花钵、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神及天女、辩才天、月天、风天、焰摩天,面积44.8平方米。

“水月观音”仅是汉地的称呼,在藏区被称为“心性安息观自在菩萨”所要表现的是慈悲的形象。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其中坐观水中月影状的称为水月观音,在后来比喻人物的面貌俊美清秀。《水月观音图》 (图1)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像之一,这种形象有许多种形式,与水、月联系紧密,此画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背景是浩瀚的云水、竹林、红色的牡丹、流水。

二、画面的处理关系

法海寺壁画的构图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中《水月观音图》的宽高均为4.5米,水月观音以坐姿的方式绘制于画面的中心,身材保持挺拔的姿势,面容宁静且端庄。观音曲着右腿,左腿盘着,右胳膊搭在右面曲起的膝盖上,并在右手边放置了一个宝瓶,左边的胳膊自然下垂并用手掌撑在地上,在其周围绘制佛光将其包围住。

在这个画面的四个角落分别绘制了不同的形象,以逆时针的方向看左上角为韦陀护法菩萨(图2),他是佛寺的守护神,体格魁梧,高大威猛,但面容却像个小孩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从他身上穿着的盔甲表现的英姿飒爽以及他的衣着和面部的刻画,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左下角为坐骑金毛吼(图3),它凶猛异常,食人,口中可以喷火,在画中的金毛吼面目狰狞但却并不可怕,抬头望向菩萨;右下角为善财童子(图4),双腿微微曲着,双手合在一起,嘴巴微微张开,面部微仰面向水月观音;右上角为一只白色的鹦鹉(图5),俯首看向菩萨。背景则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祥云、岩石还有小的花卉,突出了整个画面营造出宁静的氛围以及佛教的气韵。

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画家在塑造画面时基本会采用平面化的效果,但在《水月观音图》中,可以看到有略微三维化的处理效果。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以平涂和晕染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观音的面部看,先把面部整个平涂,然后在眉毛下边、鼻子、嘴巴的周围和下颌这些地方都用了晕染的绘画方法。在其它部位,也都是先将线条勾画出来,然后在进行晕染,这使得我们在看观音的脸部时,有些许三维化的表现。

图中看到的水月观音面部稍宽,呈现椭圆,脖子略微向下倾斜,这种表现手法类似于佛像雕塑。从头部可以看出用黑色平涂,轮廓线为墨色掩盖,水月观音的眉毛相对于头发来说用色稍微淡一些,眉毛向下倾斜。再看眼睛,眼角略微向上挑,上眼线的中间向下凹。水月观音的鼻子是用长线勾勒出中间的鼻梁,鼻头为圆弧线,再画出两侧的鼻翼,鼻子与眉毛的线条虽没有连接在一起,但却是笔断意连,嘴巴整体显得小而丰厚,嘴角向上扬起,下颌画了两层,显得人物面部比较圆润丰满。从颈部看,两边的的长线条连接着脸部下方,呈现出梯形的构图,颈部里面绘制了3条线来表现颈部的褶皱。人物耳部对称,由一条较长的外耳廓线条以及里面四条较短的线条组成。

在整个人物画中,除了头部的绘画之外,手就是最重要的了,所以就有了手是第二张脸的说法。手的表现手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丰腴型的,这种经常用来表现女性或是文人气质的类型;另外一种是比较粗壮的类型,经常用来表现天王和凶神类的形象。从水月观音的手可以看到她是偏向第一种丰腴型的,她的右手自然下垂,手掌线条柔和,并交代出手掌的结构,拇指的外部轮廓线一直连接到胳膊,其余四个手指用流畅的线平行画出,对于指甲的描绘是较为尖锐的,刻画出了观音修长而丰腴的手掌。

在水月观音的头部戴有宝冠,宝冠里面有啊弥陀佛像,肩部披着一层薄薄的轻纱,自唐宋以来,经常在画面中出现披纱的仕女,只有法海寺中水月观音的薄纱面积巨大,是用线条勾勒完成。薄纱上面是六棱花瓣的花纹,用白云母勾勒,在线的交点上用真金的金丝提花,每个花瓣均有7个点和48根线绘成,让薄丝像蝉翼一样轻盈。菩萨胸前戴着落樱,观音身上的璎珞珠串共1400多个,都是用真实的蓝绿宝石质感进行多次的积色,整个用色都非常的讲究,不同的部位颜色都有微妙的变化,使得宝石看起来晶莹剔透。法海寺壁画对于饰品的描绘都是精致刻画,对观者视觉冲击力极强,在装饰品的变现上采用了不同的技法。在观音的身上,画满了装饰品,但又不显得繁琐,让画面更加的丰富。这些装饰品多为金属质感以珠状居多,全都进行晕染,让珠宝看起来更加立体。从画面内容上,可以看出法海寺壁画对于装饰品的高度重视,并且把装饰的绘画方法提高到另一个层次。

三、线条的表现

中国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线条在画面中的使用,总结出了表现人物衣服纹理的“十八描”,在谢赫的六法论中也写道骨法用笔这一说法。从画面的整体来看,线条流畅,笔迹连绵不断,画中线条以中锋用笔为主,用笔稳健,个别部位用侧锋和逆锋的进行描绘,线条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在绘画时,画家大多追求用笔多变丰富,这样会使画面有轻重缓急、虚实多样,最后呈现出有趣、丰富、轻松的画面。

在《水月观音图》的背景上绘有祥云,它是中锋用笔,转折处用侧锋,画的时候用手腕提线,有较强的力道,使云彩看起来不软不瘫。在画云彩的时候,一气呵成,笔意相连,在这些局部的处理上,与整体协调统一,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的绘画态度却又不抢画面主体的风采。在表现人物时,用不同的线条绘出不同的部位。我们可以看出法海寺壁画中线条主要有铁线描、高骨游丝描和钉头鼠尾描等,铁线描坚挺有力,铁线的精准有利于严谨的造形。

《水月观音图》图中铁线描最精美有三处:面部和手(图6、图7):菩萨的面部、手用简练流畅的线条画出,韦陀护法菩萨和金狮吼的面部就是用铁线描的方式勾画出来,在菩萨脸部的刻画上,从颧骨往下行笔越来越提起来将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紧密结合起来,使线条表现出一种虚实感,让观者感觉观音的脸像少女的脸一样圆润光泽,充满弹性,脸部对结构的刻画精确无误,充分反映作画者的严谨程度和写实能力。

裙褶:对于长线条的运用非常精妙,裙褶的表达是通过线条的粗细实现的,线条气足挺立的同时给人一种舒展的感受。在裙褶、裙带的处理上用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用笔圆转,吸收了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绘画风格,所以在看到观音的衣服是既宽松飘动,又紧贴身体的感觉。

观音衣服的花纹:细节部分,作者运用介乎兰叶描和铁线描之间的线条来表达观音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感觉,给人以轻柔的感觉。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黑色衣带和白色腰带上的花纹,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很多细微的地方是通过复勾达到清晰而又不僵死的效果。

四、精细的沥粉技法

沥粉贴金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是比较常见的,但像法海寺中这样大面积的沥粉贴金却是不常见的。勾金的时候手法要娴熟,不能出现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观音的袖子上面,每朵荷花的排列非常的整齐有序,线条流畅,整体繁杂而不觉得混乱。在水月观音图中不仅大量使用“描金”,还大量的使用了“沥粉堆金”,在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中,我们很难看到这样大面积的去使用金,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堆金”工艺完美继承与技巧表现,标志着我国明清壁画艺术中的这一传统工艺的最高成就。

通过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的研究,可以断定壁画上面的白粉制作的非常的精细,色泽通透。在沥粉贴近的工艺中,法海寺壁画充分展现了技艺的高超完美。壁画中沥粉贴金的技术使用增强了视觉的感受,也提高了壁画新的绘画技法。通过这种技法,使得画面中的器物都充满了形象生动的立体效果,让画面更加的贴近生活。在壁画的盔甲、器物上面都大量的使用贴金的技法,甚至在观音的装饰物上面都运用了小面积的贴金。在衣服的袖口运用了线条,使得画面线面结合,层次丰富最后达到在保持画面整体效果和谐的同时尽量多的使用沥粉贴金工艺使画面更加和谐。

五、色彩的处理

每一个画作都有它所特有的色彩,法海寺壁画作为宫廷所支持的壁画作品,对于颜料的选用、色彩的搭配都有严谨的研究,大多运用朱砂、水晶、朱砂、石青、石绿等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因此法海寺内的壁画至今都色彩层次鲜明。在《水月观音图》中,主体人物运用色彩华丽动人又不失典雅,在她的宝冠、耳环、飘带、裤子等服饰上大量使用红色系,经过层层晕染,让色彩更加丰富变化。在宝冠、璎珞、臂钏等装饰物上用金色来晕染,更好的表现出珠宝的质地及光泽,金色与红色搭配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让画面华丽庄重。红色与金色的运用与人物肤色及背景的石绿、赭石形成鲜明的亮暗对比,突出了画面主体。在薄纱的处理上,运用金色一笔笔勾勒出纱的形状,在画面中若影若现,既不影响其主要的颜色又可以达到观者视觉的冲击。背景运用中灰明度的颜色,其中云纹选择赭石、土黄为主要颜色,在云的表现上,用赭石作为底色,加上土黄、石黄、石绿的多次晕染,营造出一种安静庄严仙境般的氛围;山石选择赭石,赭墨色、石青、石绿等颜色,打破了画面主体红色和金色的活泼,让画面上有一些层次的变化;花草大量运用石青、石绿、胭脂,这样的色彩搭配更为立体凸显出它的质感,让花草与背景中其她物体色彩层次分明又洪然一体,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角落的金毛吼和鹦鹉都使用蛤粉,显现出她们的圣洁以及不凡的气质。

《水月观音图》整体是按照传统的色彩审美方式,色彩的选择十分丰富,画面活泼、雅致、深沉、金碧辉煌,互补色和对比色的运用效果既强烈又温和、既活泼又稳重,其中红和绿就是互补色,两种颜色放到一起,色彩效果绚丽多彩。黑色主要出现在背景,白色出现在四个方位的人物、鸟兽及观音的身上,黑白的运用调解了画面的主次,稳定了画面的作用,使画面主次清晰。画面中金色不可或缺,打破了原本沉闷的背景,让画面充满神秘和神圣,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法海寺壁画在矿物质颜色的运用上达到“随类赋彩”,对于不同的主体,选择了不同的色彩,凸显出不同的身份,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的享受,在工匠们选择时就进行了适当的夸张,随着时间的流逝,颜色经过化学变化,又达到一种偶然的色彩搭配,让画面更加丰富和谐。

六、结语

通过水月观音的刻画形象进行分析后,可以了解到,法海寺壁画细节精致,颜色运用缜密,这不单是对之前朝代画风的继承,也是明代藝术家对传统绘画艺术的追求和发扬。法海寺壁画的艺术效果之所以如此震撼,就是在大量细节刻画的基础上沥粉贴金,让水月观音充满华丽雅致的高贵气息。法海寺壁画是由明代宫廷画家绘制而成,壁画保留了宋代庭院画的鲜明特色,形象雅致,但与之前绘画相比,由于属于壁画的独特之处。壁画创作过程中使用了许多稀有的矿物质颜料,也使用了特有的绘画技法,为后来研究壁画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使得法海寺壁画成为不可攀越的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马明子.美术教学中中国画的线条解析[J].成才之路,2016,(14).

[2]楚启恩.中国壁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