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微项目”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2020-04-07郭仕忠

关键词:原则教学设计初中数学

郭仕忠

摘 要: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而采用“微项目”学习形式,将课堂教学变成活动探究,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思维,在常态课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微项目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86-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项目就是指在一定的数学学习范围内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使用微项目进行数学教学实质上是通过问题驱动,层层设疑,并将问题转化为任务,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一、什么是微项目(学习)

微项目是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情境化、项目化,紧密结合核心知识点设计真实情境的微型项目。微项目能使学习活动在课时内完成,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延伸和发展,它既保留了“基于项目学习”原有优势,又克服了“基于项目学习”中时间长、跨度大、评价难、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将学科知识分散为多个小项目进行,以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管理主题的能力。

二、微项目设计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项目,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并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课堂引入时设计微项目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微项目”引入新课,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建立知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的求知欲有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作铺垫。

片段1:圆幂定理一节的引入设计

师1:哪位同学会背诵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2:诗人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可以办到吗?

生:……

(其实这只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

师3: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

生:……

(学生怀着好奇,听得格外仔细和急切,忙着与周边同学交流)

师4:如图所示,AB为鹳雀楼,C为千里之外的景物,地球半径OA为6378为公里,问需登上多高的一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外?

生1:要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才行。

生2:哇,比珠穆朗玛峰的两倍还高!

师5:那么,请同学们再计算一下登上高三米(通常一层楼高)所能看到的景距是多少?

师6:登上东方明珠塔所能看到的景距是多少?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知识、故事引入课堂,设计成数学项目抛给学生。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相互探讨,不知不觉地已能运用切割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了。

2.在探究新知时设计微项目

在探究新知识时,把数学知识中所涉及的内容,通过合理精心的设计,分解成若干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在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抽象、概括,逐步学会接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其蕴涵的数学规律。

片段2:圆周角概念教学的设计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同一个图形中角与圆之间的关系,请大家观察下列图形:

师1:这些图形中的角有何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角的顶点都在相应圆的圆周上——圆周角的内涵之一)。

生:这些角的顶点都在圆周上。

师2:比较前三个图形与后两个图形,它们又分别具有哪些不同特點?

生:……

(若学生难于发现规律,教师可作提示)

师3:这些角的边与所在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

生:前三个图形中的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圆周角的另一内涵之一),后两个图形中的角的两边都至多有一条与圆相交。

师:象前三个图形中这样的角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圆周角”(板书课题——圆周角)。

师4:请一个同学叙述下,怎样的角叫做圆周角?

至此,学生可顺利地归纳出“圆周角”的定义。

该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创设了探索规律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构建的有梯度的几个微项目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逼近圆周角定义的内涵,使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在习题教学中设计微项目

一道好的题目不但能让学生应用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还可以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例、习题的潜能,精心处理教材,激活例、习题的活力,打破模式化,对常规题目进行改造,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解题思维空间。

片段3: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习题设计

某教师在上一次函数习题课时,事先准备了一些小纸条,随着课的深入,将这些纸条用黏纸逐一贴在黑板上。黑板上左侧的纸条写的是题目的条件,右侧的纸条是题目的要求。要求比较简单,就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条件是一步步变化的。

教师通过变换左侧纸条上的条件创设了8个微项目,这些项目由易到难,变化不大,但针对性较强,例举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各种题型,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4.在课堂小结时设计微项目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有疑,有疑问就对知识有学而不厌的追求。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核心内容设计总结微项目,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识、自我归纳和反馈的能力。

片段4: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小结设计

如片断3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索,你对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你能解答下列问题吗?

师1: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生:待定系数法。

师2: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需要满足几个独立的已知条件?

生:两个独立的条件。

师3:根据今天所学,你能说说这两个独立的条件有哪些类别吗?

生:已知两点、已知一点和直线的走向。

当然,课堂小结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我归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分组PK,相互补充,PK后任务完成得出色的小组的学生可以获得加分。通过多维的、公平的、可信的评价和反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作为常态课中的微项目设计,可以为数学课堂以及其他学科提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工具,但仍需要在一线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深入研究,做到量体裁衣,把握和平衡学科内容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可供推广的新型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2]焦金金.项目学习模式下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软件导刊,2010(12).

[3]陈永明.陈永明评议数学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原则教学设计初中数学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