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0-04-07刘亚西

山东化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业技能

刘亚西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 材料冶金化学工程系,云南 个旧 661000)

工业分析技术是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化工技术类下的一个专业,是对工业生产进行原辅料检验、中间产品检验、成品检验、产品质量管理的一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涉及化工、冶金、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素有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做好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对我国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还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社会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浮现出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院校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

1 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社会需求大与招生难的矛盾

随着我国工业、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亟需一大批具有工业分析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但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招生比较困难,学生报到率低,原因有三:一是招生计划逐年增长,但生源数量却逐年递减。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倾向于选择本科院校,不愿选择高职院校。三是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相似,没有体现出高职办学特色,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1.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接受能力偏低

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整体下滑,部分录取学生高考成绩仅200多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加上大学课程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既招收理科生也招收文科生,文科生的理科基础非常薄弱,基本没有接触过化学实验,导致学生上课听不懂,实践动手能力差,教师难以维持课堂秩序,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课程设置未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抽象理论的学习,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理论学习内容脱离企业实际,课程内容多沿用本科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课程难度较高,学生听不懂、用不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学习兴趣;实践内容也没有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计,针对性不强,内容陈旧,学生“照方抓药”,实践技能训练不足,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导致学生觉得学习没有意义,产生厌学情绪。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1 正确定位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实际需求,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一线实用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实用型人才。为了了解企业对工业分析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深入企业调研,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对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掌握必要的工业分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分析化验、分析数据处理、产品质量检验、分析方法选择、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能从事化工、冶金、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的分析、化验、质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对化工、冶金、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进行工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确定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聘请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召开访谈会,结合岗位职业技能标准,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对照表

2.3 构建“校企合作、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训练学生的“校企合作、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生产性实践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形成了“校外认知实习→校内基本技能训练→校外产品检验实习→校内核心技能训练→校外顶岗实习→校内外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三个递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进行基础理论学习+职业基本技能培养,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即以校内基础课程学习和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以企业认知实习为辅;第二阶段,主要进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校企并重,以校内核心课程学习、企业产品检验实习、校内核心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第三阶段,主要进行职业综合技能培养,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

Fig.1 Industrial analysis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the ability to increas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2.4 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企业职业岗位技能需求进行调研,组织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论证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难度分析和分解,结合企业岗位特点和学生职业技能需求,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按照“校企合作、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将工业分析、环境监测、化工产品分析与检测、冶金分析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药物分析与检测、分析仪器使用与维护、实验室组织与管理八门课程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产品检验能力,提升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第三阶段,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图2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Fig.2 Course system of industrial analysis technology

2.5 课程实施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各行业的分析、化验、质检岗位的要求,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纳,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对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后循序渐进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产品检验任务,出具检验报告,学生在岗位技能训练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实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通过项目化教学方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产品检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更好地培养职业综合技能。

2.6 课程考核评价

为了使课程考核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根据学生产品检验过程完成情况,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实践评价相结合。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再只看重结果,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提供给了学生更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鼓励引导学生获取课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多项证书,课证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体系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的手段,课程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综合技能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本文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彰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终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工业技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工业人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画唇技能轻松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