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研究*

2020-04-07刘玉珊

陕西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内皮细胞内皮心绞痛

刘玉珊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检验科(西宁 810000)

心肌梗死(Myocardium infarction,MI)是冠脉长期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性病变,冠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是MI发生的病理基础[1-2]。“急性冠脉综合征”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明确MI与AS斑块形成及破裂所致凝血酶形成、血小板激活及血栓形成有关。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是机体内有核细胞分泌的非糖化的蛋白分子,仅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被清除,因此是评估机体肾功能的理想标志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Cys C通过参与动脉血管内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炎症反应,参与AS形成及进展[3-4]。血管内皮细胞是衬于淋巴管及血管内表的单层上皮,具有吞噬衰老和坏死细胞组织、细菌和其它异物,参与机体免疫防御等功能。现已证实,AS发生是各类损伤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而表达释放各类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过程[5]。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在预防AS形成,判断斑块稳定性和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评估老年动脉硬化性MI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情况,探讨高Cys C与老年动脉硬化性MI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入的42例MI患者(MI组)、35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心绞痛及MI患者均经冠脉造影(CAG)确诊;排除近期服用过维生素B12、叶酸、激素等可能影响测定指标的药物;签署知情协议书。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0~86岁,平均(71.35±4.57)岁;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吸烟16例。心绞痛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61~87岁,平均(71.51±4.55)岁;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压9例,吸烟18例。MI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60~87岁,平均(71.84±4.50)岁;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压15例,吸烟20例。三组性别、年龄分布、合并症占比及吸烟占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分别收取三组受试者均于入组后次日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样5 ml,加入离心管中,3500 r/min条件下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保存,用于研究指标的测定。Cys C测定选择乳胶增强免疫投射比浊法,仪器选择全自动蛋白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型号IMMAGE 800),试剂由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血清NO测定选择硝酸还原酶法;ET-1测定均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PAI-1测定选择酶联双抗体夹心法;TM测定选择放射免疫法。试剂盒均购自于上海纪宁实业有限。

结 果

1 三组受试者基础生化资料比较 见表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血清肌酸激酶(CK)、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D检验显示,MI组血清CK水平明显高于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但心绞痛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组和心绞痛组血清CHOL、TG、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MI组和心绞痛组血清CHOL、TG、LDL-C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三组受试者基础生化资料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P<0.01;与心绞痛组比,#P<0.01

2 三组受试者Cys C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见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血清Cys C、NO、ET-1、API-1、TM水平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SD检验显示,MI组和心绞痛组血清Cys C、ET-1、API-1、T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I组血清Cys C、ET-1、API-1、TM水平均显著高于心绞痛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心绞痛组(P<0.01)。

3 MI患者血清Cys C与CK、CHOL、TG、LDL-C及血管内皮功能因子相关性分析 见表3。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MI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CK、CHOL、TG、LDL-C、ET-1、PAI-1和T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NO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

表2三组受试者Cys C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P<0.05,△P<0.01;与心绞痛组比,#P<0.01

表3MI患者血清Cys C与CK、CHOL、TG、LDL-C及血管内皮功能因子相关性

讨 论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MI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发病类型,表现在起病急,病情变化凶险,病死率高等。AS作为MI主要发病基础,其形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包括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家族病史、性格等。但近年来,有报道称,约20%左右的AS患者并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6-7]。Cys C是临床应用广泛的反应患者肾功能情况的良好生化指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指出,Cys C可能参与AS形成,其血浆水平升高会增加机体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8],故可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预测因子[9]。

血管内皮是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组织,通过分泌各种活性分子,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抑制血栓形成及白细胞的粘附作用。有研究显示,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或损伤是AS及血栓形成的始动环节,且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可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相关活性因子测定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判断及临床诊治效果评估的直接指标[10]。NO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内NO合酶作用于L精氨酸而成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其表达水平受凝血酶、5羟色胺、P物质和剪切应力等影响。NO不仅是维持机体血管正常舒张功能的重要分子,且是介导内皮细胞中多种抗AS作用的介质,可抑制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组织聚集粘附[11]。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则NO合成释放量下降时,则有助于单核细胞向内皮迁移粘附,参与AS早期发生[12]。ET是维持心血管系统稳态和基础血管张力的活性多肽类物质,具有控制血管收缩、调节血液流量的作用,其代谢异常可引发心肌缺血、机体代谢紊乱等。ET-1是功能最强的缩血管物质,正性肌力作用强。正常生理状态下,ET-1表达水平较低,分别通过内皮素受体A和受体B发挥缩血管和输血管效应,依靠两者动态平衡维持血管张力;此外,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王锡惠等[13]测定分析发现,在慢性心衰合并发颤患者体内,Cys C表达与ET-1呈显著正相关,其上调会增加心衰患者并发房颤的风险系数;赵新华等[14]分析显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MI患者体内ET-1变化趋势与Cys C水平相一致,均随冠心病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AI-1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单链糖蛋白,是血液中重要的纤溶酶原活剂抑制剂,具有较强稳定性。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PAI-1异常表达与AS形成相关[15]。TM是内皮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合成的跨膜糖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在蛋白酶S协同下,发挥抗凝作用;同时其与受体结合还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受损,TM释放进入血液,引起血清TM异常增加,故成为目前临床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内源性活性分子。马进等[16]研究中发现,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大小及病灶大小患者中,其血管内皮损伤因子NO、TM表达变化趋势与Cys C水平相似。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显示,MI组血清ET-1、PAI-1和TM明显高于心绞痛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NO水平明显高于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表明MI患者均存在较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该结果与以往报道相吻合[17]。Gao等[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发作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活动期患者血清Cys水平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肱动脉内径呈显著负相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呈正相关;Li等[19]研究显示,阻断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A表达,会促进Cys C表达,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显示,MI患者血清Cys C与ET-1、PAI-1和T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NO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MI患者长期高水平Cys C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衡,细胞因子ET-1、PAI-1和TM合成分泌量增加,NO合成释放减少。

综上所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MI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显著相关。高水平Cys可能通过介导机体内皮细胞损伤,参与MI的发生发展。临床可通过测定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Cys C水平,反应机体血液内皮细胞功能状态,从而为MI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内皮细胞内皮心绞痛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