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在新生儿静脉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20-04-07廖卫华方晓英
吴 迪 廖卫华 黄 宏 方晓英
静脉治疗在新生儿科属于常用治疗手段[1],但因新生儿皮肤幼嫩、血管细浅、血管局部高通透性等生理特点[2],加之新生儿配合度极差,故新生儿静脉治疗成为高风险护理操作类型[3]。以新生儿病理生理特点及病情所需迅速构建与成功维护安全便捷、持续通畅、具备长期留置效应的静脉通道,是新生儿护理工作获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4],可使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工作做出科学精细人性化管理与前瞻性风险控制成为必需[5]。本研究尝试采用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开展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实施前(2017年2月~12月)和实施后(2018年1月~11月)收住于我科并接受静脉治疗的新生儿各9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40例,平均日龄(12.55±2.35)日;平均静脉治疗天数(4.09±1.77),平均静脉治疗组数(20.58±3.02)。试验组男性49例,女性41例,平均日龄(12.71±2.25)日;平均静脉治疗天数(4.15±1.72),平均静脉治疗组数(20.88±2.98)。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静脉治疗护理。试验组接受静脉治疗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干预。
1.2.1构建新生儿静脉治疗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小组 新生儿科护士长任小组组长,主治医师4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2名、主管护师3名为组员,负责医护联动预控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协调督导,静脉治疗专科护理人员负责对组内成员及全科医护人员静脉治疗质量标准的培训工作。
1.2.2确认新生儿静脉治疗风险萌芽问题 由主管护师3名连续一周行新生儿静脉输液护理活动的拍摄,由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以所拍摄视频与照片等为据,对我科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活动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观察汇总分析,确认存在于穿刺部位选择、输液用具选择、敷料固定方式、并发症防控与环节的风险问题,结合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活动的条件与可改进方向,制订新生儿静脉治疗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方案,同时设计新生儿静脉治疗质量评价表,对入组的新生儿静脉治疗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对风险萌芽问题进行联动预控干预及持续改进。
1.2.3新生儿静脉治疗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方案 (1)医护联动风险评估:医师开具静脉治疗医嘱前,由医护联动风险预控小组进行合作式风险评估,发现存在于每个新生儿静脉治疗中的风险因素。医师评估重点在于静脉治疗内容方面,护理人员评估重点在于新生儿静脉血管状态方面。(2)医护联动静脉治疗方案决策:以风险评估结果为据,医护联动对新生儿静脉治疗方案进行决策,对血管使用与通路选择等问题做好规划,争取将静脉治疗风险问题遏制于萌芽期。(3)医护联动风险查房:实行医护联动风险查房制,每日晨查房时医护联合对静脉治疗效果行精准评价,以联动查房所获信息确认当日所存在的静脉治疗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当日静脉治疗管理方案,对液量、输液顺序安排、输液速度调控等进行合理化安排设计与动态化适宜性调整。(4)医护联动风险萌芽动态化预控:当新生儿出现病情加重恶化、病程延长、输液需求量增加等情况需接受血管活性药、高浓度电解质以及静脉高营养等治疗时,医护联动评估商讨确认静脉治疗风险萌芽动态问题,寻找适用于该新生儿情况的伤害最小化的静脉治疗方案并付诸实施。
1.3 评价方法
(1)比较两组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2)参考徐清清等[6]研究者的相关成果,自行设计新生儿静脉治疗质量评价量表,包括治疗评估规范性、输液用具选择管理合理性、穿刺血管选择管理科学性、血管通路固定规范有效性、定时静脉治疗巡视执行度、静脉血管通路维护使用规范性、静脉治疗护理记录全面及时度、静脉治疗标识规范性8个维度,各维度0~10分,分值范围0~80分,分值越高表明静脉治疗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注:χ2=4.744,P<0.05
2.2 两组静脉治疗质量评分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静脉治疗质量评分的比较 (分,
3 讨论
3.1 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有利于降低新生儿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
静脉治疗是新生儿科常用治疗途径,而新生儿科无陪护特点,使护理人员需承担静脉治疗期间全部护理、巡视观察与处置之责[7],稍有疏漏即可引发静脉治疗风险事件,降低静脉治疗护理质量。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强调事前控制,且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合作开展的积极主动式风险控制活动,医护人员据各自专业优势,以联动式风险评估、风险查房、动态化风险预控等工作程序,在新生儿静脉治疗风险问题发生之前,以新生儿病情现状与走向、输液治疗目标、血管条件、输液用药方案等为据对可能出现的静脉治疗风险问题与因素加以预评估与精准确认。通过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科学规划血管通路方案、有序设计输液治疗顺序、动态化调整更新输液管理方案等医护联动活动,成功将各类可引发新生儿静脉治疗不良事件的共性化与个性化风险问题遏制于萌芽状态,是一种符合新生儿专科护理特色与要求的静脉治疗管理模式,可实现较为理想的事前控制功效,降低新生儿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干预后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2 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有利于提升新生儿静脉治疗质量
邹静等[8]指出,积极有效的医护合作模式有助于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步提升。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新生儿静脉治疗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提高了医护人员的静脉治疗预评估意识与预评估精准性,可克服常规护理模式下由护理人员单一进行静脉治疗风险评估的片面化及表浅化缺陷,使护理人员在进行血管通路、输液工具选择及输液方案设计时,能与新生儿病情现状及走向、用药方案、用药疗程等个性化情况加以有效结合,摆脱单纯从护理层面考虑静脉治疗管理活动的局限性,确保静脉治疗护理活动的实施更为符合每一个静脉治疗新生儿个体的实际所需;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模式增进了医护间的沟通深度,医师利用其疾病全局观意识,主动对护理人员静脉治疗活动做出风险提示、专业预警与内行化监督,二者合作化、动态化将每个护理对象的静脉治疗方案调整为更适应新生儿需求的治疗模式,使静脉血管通路的选择更为审慎、静脉治疗工具的应用更为适宜、静脉治疗的顺序更为科学、静脉治疗风险的规避与控制更为准确有效、血管通路的固定与维护更为规范、静脉治疗的巡视更为主动、静脉治疗的记录更为全面及时等,从而全面提升了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风险萌芽医护联动预控法开展新生儿静脉治疗管理,可显著提升新生儿静脉治疗安全性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