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04-06贺伟艺
贺伟艺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论断,阐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然状态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应然选择。笔者从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出发,解析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内涵,进一步深入研究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主要观点,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准则、人类起源的基础、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源,指出人类要学会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变革社会制度以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在对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生态意蕴和主要观点剖析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恩格斯的人与自然思想与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启示。人类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实践观,变革与完善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制度,坚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内涵;自然规律;当代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理论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断,对于丰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和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生态问题愈加凸显,已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进行充分肯定和阐发,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拥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但有些学者也存在对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误解甚至否定。以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研究为突破口,研究如何运用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来指导人类生态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但系统全面的研究仍然缺乏,需要进一步深入总结提炼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内涵,并指出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实践的当代价值。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怎样的关系,当代人类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指导下又应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明晰的问题。
一、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生态意蕴
对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论述进行总结概括,揭示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剖析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生态意蕴,是准确理解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理论起点。
(一)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
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主要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得到充分论述,其中《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为《劳动》)一文在批判地汲取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观点的基础上,确立了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系统分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实践的重要性。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集中而系统的阐发,全面深刻地表达了恩格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命观和哲学观。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恩格斯在《劳动》一文中,主要从三个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论证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恩格斯立足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恩格斯从“劳动创造了人”这一以实践为基点的基本论断出发,论述了从猿到人经历直立行走、手的解放、语言的产生,从而在劳动和语言的共同作用下从猿脑过渡到人脑,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然后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在劳动中人学会制造工具,工具的使用使得人有条件获取肉类食物,肉食引发了火的使用和动物驯养两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步,使得人类获得更加丰富的营养,能够完成更复杂的思想活动及行为目标。这一系列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因此人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然而当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计划、有目标地支配自然界,以达到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当人类行为超过自然界的承受限度,自然界也会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报复,因此人与自然是在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对立统一的;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唯物的,承认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人要认识自然规律,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恩格斯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恩格斯的自然观以实践观点为基石,从实践出发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奥秘揭开,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生态内涵
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决定生态状况的转向,当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冲突时就会引发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能够化解生態危机。在恩格斯看来,人通过自身改变去支配自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与此同时,人类实践对于自然的改造所带来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恩格斯曾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多元结果分析告诉我们,人类的实践会产生负效应。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看重短期效果,忽视长期后果,激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引发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产生生态危机。因此,人类要认识人与自然内在的对立统一性,人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和科学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恩格斯自然观中的核心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最后的价值归宿。基于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对于人类认识和运用人与自然关系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当代价值,以便更好地指引人类的实践和发展。
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主要观点
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相关论述的精炼概括和集中体现,其主要观点是人类运用恩格斯生态思想指导实践的重要依据。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准则
恩格斯在《劳动》中论证了劳动和自然界创造一切财富的理论,恩格斯说:“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化为财富。”并且得出结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通过恩格斯的论证可以看出人所进行的生产劳动实践与自然的相互结合创造了财富,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使人类创造财富成为可能,是人类创造一切财富的客观条件和基础。恩格斯同时指出人类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人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进一步说明人类想要持久地创造财富,真正使创造的财富成为人类的福祉,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准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劳动生产实践使自然界与人的合理目标相结合,人类才有可能创造出可持续的物质财富。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起源的基础
在几十万年前,生活在印度洋附近大陆上的类人猿,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出于获取食物的需求,在攀援时手脚干着不同的活儿,手用来摘取和抓住食物,使得其在平地行走时逐步摆脱了用手帮助的习惯,从而开始了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过渡到人的第一步。“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支配,在每一新的进展中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从原来居住的常年炎热的地带,迁移到比较冷的、一年中分成冬季和夏季的地带,就产生了新的需要:要有住房和衣服以抵御寒冷和潮湿,要有新的劳动领域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活动,这就使人离开动物越来越远了”。于是开始使用语言来沟通,捕猎动物以获得肉类食物,发展出发达的人脑,进行越来越复杂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由此可见,人类是类人猿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类人猿想要在自然界中生存就需要改变自己适应自然,直立行走获取食物,使用语言进行劳动协作,制造工具捕获食物,学会用火做熟食物促进消化,学会认识自然规律驯化动物,学会在任何气候条件下生存,就是在这些人与自然相处中的不断适应和协调中,类人猿的生命系统和自然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人类,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起源的基础。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源
恩格斯的科学论述中说“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由于人类生存和进一步适应自然的需要,“劳动本身经过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了。除打猎和畜牧外,又有了农业,农业之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和航海。伴随着商业和手工业,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法和政治发展起来了,而且和它们一起,人间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宗教,也发展起来了”。于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人类的特征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一定是以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为劳动对象的实践活动。“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人类有计划、有目标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人类社会自产生之日起就开始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因此,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内在矛盾与统一不断纠缠与平衡的产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恩格斯在《劳动》一文中,列举了他生活的社会历史时期生动的实例,充分论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草原上”。举不胜举的历史事件充分说明“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樣支配自然,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然而,这样的认识不仅限于自然方面,对社会方面的影响更加深远。“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因此复活了在欧洲早已被抛弃的奴隶制度,并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学会认识自然规律,能够在自然规律的正确引导下,认识人类行为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是人类学会认识自然规律的题中之义。
(五)实践的负效应难以达到长远预见
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对于自然界和人类长远发展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影响,很多人类实践都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或近或远的负面影响,而且其中有些影响是在短期或在现有科技发展水平下难以预见的。恩格斯说:“如果说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在自然方面的较远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为在社会方面的较远的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了。”究其原因,导致实践负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模糊化,由此出现的个人主义和群体主义,其实际上只代表少部分人或群体的利益,而且这些个人和群体的利益是相互分化与对抗的,因此,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和破坏。人们的行为以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为目标,社会整体利益就难以得到整体优化,个体理性却造成社会整体的盲目和不理性,于是出现因追逐经济效益无限度地攫取自然资源,因社会大生产不断破坏自然环境的严重后果。从某种角度来讲,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在经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的现实面前开始反思并得到启示,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不断深入的认知。恩格斯说:“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这与人类的认知特点有关,人类日常认知存在双曲贴现效应,也就是说存在人们在决策前更倾向于眼前而非长远利益的非理性陷阱。双曲贴现效应会带来实践的负效应,同时在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驱使下,造成实践的整体非理性行为。在多种原因的复杂作用下(当然还有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产生影响的原因,笔者在后文中会详细论述),使得人类难以预测实践负效应的最终后果。所以,人类除了要着眼于未来,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抑制面对眼前利益的冲动,利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预测人类实践活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尤其要增强对更远负效应的预见能力;摒弃模糊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才能获取人类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六)变革社会制度以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实现路径是“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一个基础性条件就是要在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人类发展“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私有制造成阶级的分化,以私人利益为实质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至上,在追逐个人和某群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人们的实践行为都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考虑。同时,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是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一些人利益的实现必然会导致另一些人利益的丧失,这将导致所有人为眼前利益而无度使用资源的情况。由这样的社会制度而决定的社会关系,应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会造成人对自然无节制地利用,直到对自然环境侵害造成累积性结果的出现或是自然达到最后承载限度,否则这样社会关系下的人类生产实践是没有办法被遏制的。这种社会制度下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生产方式,导致人与人之间利益对抗关系的形成,由此而出现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正是这种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化表现。利益的对抗、分化和争夺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在内也存在利益分化和利益对抗的严重情形。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要求,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成为利益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在适合的载体中得到和谐共生。
(七)合理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就是在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基础上写成《自然辩证法》的,同时恩格斯也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一度让人们认为可以摆脱自然规律而不去规范自身的行为了。美国生物学家B.康莫纳曾写道,“在热切探寻现代科学技术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几乎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我们已经最终逃脱了对自然平衡的依赖。而事实是可悲的、截然不同的。我们依赖于自然界的平衡,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现代科学技术异常猛烈地扯动着生存环境进程网的薄弱环节,以致这个网再也经不起牵扯了”。一方面,基于自然规律对自然和社会方面影响长期预见性的需要,我们要发展科学技术,如环境科学对人类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帮助;另一方面,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人类实践能力的巨大变革可能引发人类行为与自然的冲突,因而更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三、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集中阐发,虽然建立在他所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和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基础上,但其理论却具有普遍适用性。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性的实然分析,对人与自然关系矛盾及协调途径的应然论述,高度浓缩成了恩格斯自然观的思想精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思想在今天更加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
(一)坚持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彻底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生态世界观,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理论来源,而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当代的理论实践。首先,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性,人类没有脱离自然的历史,也没有脱离历史而抽象存在的自然。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奠定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石。“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生态哲学内涵昭示的核心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因此两者具有共同的生态意蕴。其次,恩格斯致力于以新的社会制度来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具有这样的制度优越性,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生态思想,在社会制度层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保障,是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的创新与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生态使命之一,中国应当成为其中的引领者和贡献者。
(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实践观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产生了各种全球问题,借用恩格斯的话说“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全球问题即人类不合理的“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在长期的重复和积累中演化而来,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是产生全球问题的源头。因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实践观是人类“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的应有之义,不能让“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卷土重来,取而代之的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实践观。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反自然的观点盛行,人类一度误以为掌握了科学技术就可以挣脱自然规律的束缚,虽然“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但人类实践的不理性而产生的负效应仍在不断发生。失去对野生动物的敬畏而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臭氧层破坏及全球气候变暖使企鹅正在失去家园、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使12.5亿野生动物葬身火海、东非的蝗灾肆虐吞食粮食,起初是一场瘟疫、一次山火、一场灾难、一个物种灭绝,直到这些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实践观是人类应该树立的自然观和实践观。
(三)变革与完善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制度
“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就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炭作为肥料足够最能赢利的咖啡树利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保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惊讶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后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消除私有制是从根本上转变社会关系从而改变生产方式的途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阻碍运用自然规律的社会机制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远道路。只有變革和完善社会机制,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引发不合理实践活动的社会关系,以消除产生不合理人类实践的温床。
(四)坚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经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的过程,为了获取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以粗放型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阶段,甚至现在全球还有一部分国家仍然以这种生产方式来发展经济。以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生产方式,带来资源的无度利用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恶化。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以高科技、高利用率、高质量的生产方式为主导,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的丰裕,导致人们产生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费观,生活奢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自然的不可持续利用。现代社会应提倡更加珍视自然、低碳环保、绿色共享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清新自然的理念引领社会风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为基石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发展。
(五)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发展
科学技术的生态发展包括两层涵义。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符合生态伦理,不得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然而违背自然规律去运用这样的能力就会造成更巨大的损失。科学技术的创造和运用要在生态伦理道德的范围内,超出自然规律和伦理界限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人类认识自身“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需要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来辅助。要想“学会认识并从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以及学会预见“社会方面的较远的影响”,人类必须通过环境科学等更先进和系统的科学技术来作出正确的预见和判断,也需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恢复以往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技术的生态发展来引领和改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述中,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和谐的最高境界,不仅实现了社会内部的和谐,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合乎人类幸福生活和对美的追求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由于社会对物质生产的自由控制,由于生产方式更加先进,科学技术及其运用更加人性化,共产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将与自然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虽然我们离共产主义社会还很遥远,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却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描述也正是当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遵循自然规律,在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意愿中,自然界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改造;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得到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实现动态平衡与和谐共生。
(責任编辑 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