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在瑞典
2020-04-06
2010年,我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修读瑞典语专业课程。
北欧的高物价是我接触西方世界所受到的第一个冲击。2010年9月,我穿着厚厚的外套,跋涉十多个小时后来到了斯德哥尔摩,手里攥着5000瑞典克朗(当年克朗与人民币汇率约为1:1)。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笔巨款。但仅过了3个星期,这笔钱已经花得一分不剩,最后只好动用了母亲的信用卡副卡。但实际上,除了吃饭、睡觉、坐车和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他我什么都没消费。
除了价格昂贵,瑞典的食品还种类少、选择面窄。在瑞典的厨房里,我无比怀念曾经嫌弃味苦的菠菜、觉得难嚼的豆苗、担心衣服染色的苋菜。我还发现,周围的中国留学生都不知不觉地迷上了烹饪。学习之余,大家的交流竞都是围绕着“最近新学了什么菜”“哪个超市的食品更便宜”之类的话题。
除了买菜、做饭、洗碗,剩下的时间需要更严格分配和安排。瑞典的大学课堂里,很少会出现来不及记笔记的情况,因为近乎一半的知识点,都是通过课前自学和课上提问讨论相结合来获得的。老师的角色更接近于导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指出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引导学习方向的问题。所以,整理知识、归纳知识、总结知识的任务都落在学生自己肩上。每一次上课都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的测试和反馈,合理安排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也因而成为留学生们的另一要务。
一手抓勺,一手握笔,时间和金钱,每样都需要精打细算。
人在异乡,自然入乡随俗。瑞典人喜欢大自然,有空就去爬山、游泳、骑车,到了冬天还会去滑雪。对于从小养成锻炼习惯的北欧人而言,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对从小被繁重课业“捆绑”而欠缺室外活动的亚洲孩子来说,无论哪一项活动,都像是“极限挑战”。
瑞典人口中的爬山,基本都是去那些未被开发的山,山路上既没有台阶,也没有木栈道,石头周围的荆棘草还会时时刻刻提醒人注意避让。大轮子、高坐垫的“巨人自行车”,亚洲女生不靠蹦根本没法坐上去,骑了之后才发现压根没有手刹,若要停下来,就得靠脚逆着骑。
但让我意外的是,看上去不善言辞的瑞典人,却格外留意着身边人的安全。有一次,我因无法刹停自行车而撞上拖车,周围的路人见状马上将我抬起,并询问我是否感觉想要呕吐、是否还需要其他的帮助。要说瑞典人冷漠,我不同意。
2010年我已年满20周岁,按照瑞典规定,可以去专门贩售酒精饮料的售酒商店买酒,也可以进出售酒的餐厅。为了庆祝考试通过,那年我和朋友们相约在斯德哥尔摩Slussen地区的船上餐厅吃龙虾。没想到,由于朋友没有携带证明年龄的身份文件,我们被餐厅拒之门外。即使我用瑞典语好说歹说和服务员沟通,对方仍旧不松口,认为我们没有证明就不能随意进入。要说瑞典人“冷酷”、死板,那可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