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中蜂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2020-04-06郭亚惠杨华叶军

蜜蜂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蜜粉蜂业中蜂

郭亚惠,杨华,叶军

(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由于中蜂产业劳动强度不大,见效快,适合劳动力不足、蜜源植物丰富的山区居民发展庭院经济,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各地中蜂扶贫情况,综述蜂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影响,主要以湖北省中蜂产业扶贫为例。

1 湖北省地理气候概况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号称“九省通衢”。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1 062 km,水网纵横,湖泊密布,又称“千湖之省”。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光能充足,无霜期长,降水充沛。

湖北省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其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全省山地大致分为4 大块,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主要由武当山脉、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植被丰富;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由大娄山和武陵山组成;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大别山脉;东南山地为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

2 养蜂业基本情况

2.1 养蜂具备的优势条件

2.1.1 蜜粉源植物资源丰富

湖北省主要呈西部山区和中东部平原的地形分布,西部山区森林覆盖率高,中东部平原地区种植大面积油菜等农作物,具备季节性大面积蜜粉源植物,蜜粉源资源优势明显。

全省蜜粉源植物达150 余种,其中主要蜜粉源达到了80 余种。农作物蜜粉源中,油菜产业是湖北省“金字”招牌,油菜籽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18 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932 970 hm2,水稻种植面积2 391 000 hm2、棉花种植面积159 260 hm2、玉米种植面积781 20 0 hm2、蔬菜种植面积1 224 270 hm2等。另外还有柑橘、板栗、桃树、核桃、猕猴桃、乌桕、油茶、向日葵、莲藕、芝麻等果、茶、蔬等特色植物,益母草、党参、菊花、桔梗等药用植物源,有洋槐、野桂花、荆条、五味子、五倍子、栾树、泡桐等自然蜜粉源植物。

2.1.2 养蜂历史悠久

湖北省山地丘陵区域达80%,山区蜜粉源植物丰富,蜜源优质,村民居住相对分散,有利于小群蜜蜂采集花蜜、花粉,房前屋后养几群蜜蜂,代代相传,形成了良好的养蜂基础,养蜂历史悠久。另外还有通过拜师学艺、自学和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熟练掌握收蜂、并群、育王、分蜂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专注于自己养蜂,还向周边养蜂户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当地及周边蜂业发展,带动大家养蜂增收。

2.1.3 蜜蜂养殖与加工产业区域布局

湖北养蜂业呈现中、意蜂并存共生的状态,但在不同区域其主要饲养品种有所不同。意蜂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一带。中蜂则分布更加广泛,主要包括鄂东地区的大别山山系、鄂东南地区的幕阜山山系、鄂西地区的大巴山与巫山山系、鄂北地区的大洪山与桐柏山山系、鄂西北地区的武当山山系。

湖北养蜂业主要分为3 大区域,一是以神农架中华蜜蜂保护区为中心辐射至十堰、宜昌、恩施、随州、荆门和大别山山系形成的中蜂经济板块;二是以咸宁野桂花蜂蜜产地为中心辐射至赤壁、崇阳、通城等地,形成的野桂花蜂蜜出口经济板块;三是以武汉密集的蜂产品加工企业为中心,形成的产加销经营体系。

2.2 蜂业发展近况

湖北省属典型的养蜂大省,更是蜂产品加工及出口主省份。据统计,“十一五”末,全省养蜂总计约46.8 万群,其中意蜂27.15 万群、中蜂19.65 万群。

当前湖北省总饲养蜂群数量约76.8 万群,其中意蜂约47.15 万群,中蜂约29.65 万群。全省养蜂业原始产值约13 亿元,加工后产值约26 亿元。湖北省是蜂产品加工大省,外购加工利润产值约14 亿元。全省蜂产业总年产值可达40 亿元。

表1 2016-2018 年我国养蜂大省蜂蜜产量

表2 2001-2018 年来湖北省蜂蜜产量 单位:万t

通过统计2001 年以来湖北省蜂蜜产量,可以看出,蜜蜂产业正在不断完善,向着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趋势发展,广大蜂农养蜂技术不断创新提高、养殖规模逐渐扩大,蜂业相关企业逐渐增多,显著提高了全省蜂产品产量及年产值。

图1 2000-2018 年湖北省蜂蜜年产量趋势

图2 2000-2018 年全国蜂蜜年产量趋势

通过比较分析我省蜂蜜产量趋势与全国蜂蜜产量趋势,我省蜂蜜产量与全国蜂蜜产量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当前我国蜂产业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大环境,蜜蜂行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3 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

养蜂业作为一项特种、特色养殖产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不占田、不占水肥、不污染环境,投资少、见效快、易学易懂,符合党中央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致力于精准扶贫工作、攻坚克难,养蜂业逐渐成为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被广泛用于全国各地扶贫工作中,切实推动了地方精准扶贫工作。

3.1 中蜂扶贫基本情况

湖北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7 个贫困县(其中28个国家级贫困县、9 个省级贫困县),9 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所处地理位置大多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化程度低、老龄化以及病残情况较多等,缺乏典型的产业支柱。简单的“输血式”扶贫成效不佳,不能产生持续性效应,且易产生懒惰性和依赖性。但是这些地区大多林木茂盛、花草繁多,并且居民延续着饲养蜜蜂的传统习惯,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资源和悠久的养蜂历史奠定了地方扶持养蜂业发展的基础。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攻坚战号召,于2017-2018 年连续两年,每年单列200 万元用于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项目资金,鼓励和扶持各地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养蜂产业。其中,2017 年主要在五峰、鹤峰、红安、通山、通城及竹溪等6 个县开展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工作,2018 年主要在长阳、宣恩、房县、崇阳及麻城市等5 个县市开展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综观各县(市、区) 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主要采取“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并推广了五峰县1 211 (即1 个贫困户培育1 333.3 m2优质蜜源植物基地,饲养10 群以上中蜂,年增收1 万元以上)、鹤峰县1 528(即1 个贫困户饲养5 群中蜂,培植1 333.3 m2以上的药用蜜源植物,年收入8 000 元以上)及红安县5 211(即扶持龙头企业带动500 户贫困户,每户种植1 333 m2蜜源,养10 群中蜂,年收入达1 万元) 等多种中蜂扶贫模式,通过与贫困户签订养蜂保底收购合同,确保贫困户“蜂”衣足食,扶贫成效显著。

3.2 蜂业扶贫工作中的有效措施

3.2.1 组织重视,成立项目工作专班

基层工作的成效,得益于从上到下的组织重视。省级与市县级蜂业主管部门,积极成立中蜂扶贫项目工作专班,全程监管项目建设及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专项资金使用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省级主管部门及市县级蜂业管理相关部门在项目开展的前、中、后期对各个项目实施点多次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确保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有实效。项目工作专班的设立,有利于各项工作责任明晰,促进工作顺利推进。

3.2.2 建立项目工作交流群

确定项目试点县后,明确各县项目主要负责人,建立专项工作QQ 群,以方便及时发布项目通知、财政资金管理使用要求、项目绩效管理等各类通知文件,同时方便各地及时反馈项目开展中的问题,加强交流沟通,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切实达到中蜂产业扶贫成效。

3.2.3 强化技术支撑

技术是产业的基石。一方面,由省级蜂业主管部门整合各方资源,编印《湖北省中蜂饲养技术手册》,免费发放到全省各县市,推广中蜂养殖现代化、标准化。另一方面,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加强职业蜂农技术培训力度,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职业蜂农队伍。

另外,各项目县市充分发挥项目实施主体技术负责人的作用,专人专责。在贫困户中蜂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由专业技术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实践指导,定期组织现场指导和手把手教学,确保贫困户真正掌握中蜂养殖技术。

3.2.4 开展激励性举措

创新举措,巩固扶贫成效。为了调动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开拓创新,举办“扶贫功臣”“脱贫之星”等奖励性比赛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贫困户争相脱贫的积极性。

3.2.5 建立稳定的中蜂扶贫模式

各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蜜粉源资源等均有差异,各地可结合实际,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逐步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养蜂扶贫模式。

例如湖北省五峰县,实行以奖代补的中蜂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自主选择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在试点示范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全县在册贫困户中蜂产业普惠政策,对在册贫困户全面实行以奖代补,从5群起补,每群奖补200 元,每年最高奖补10群共计2 000 元。第一次享受奖补政策后,次年按其增量进行奖补。

例如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因户施策,帮扶形式多样。依托蜂企和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根据贫困户具体情况,形成3 种帮扶形式:一是对不懂技术的贫困户,由合作社(或能人) 代养;二是对已掌握技术的贫困户实行自繁自养;三是对完全掌握技术的贫困户入合作社专业养蜂。

再例如,湖北省鹤峰县的“十群万金·与爱同行”扶贫模式。由政府管理部门指导,依托龙头企业免费为每个贫困户提供10 群中蜂,通过技术培训确保贫困户实现年收入1 万元,同时号召受益的蜂农在中蜂分群后转赠10 群中蜂给其他需要帮扶的贫困户,传递爱心,实现持续扶贫放大效应。

3.3 中蜂扶贫中的典型成效

3.3.1 带动贫困户经济增收

据统计,2 年来累计帮扶1 188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5~10 群蜂,平均每群中蜂产蜜10 kg,中蜂蜜均价150 元/kg,仅仅是出售蜂产品,贫困户便可达到年增收上万元,另外还有辅助性蜜粉源植物等农副产品,显著提高了项目签约贫困户的经济收益。部分贫困户可实现当年脱贫,第二年实现收益倍增,巩固了脱贫成果,实现了蜂业扶贫项目贫困户的持续收益。同时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居民对养蜂产业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了养蜂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3.2 扶贫扶智,使贫困户掌握了养蜂技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项目工作的开展,成功举办各类养蜂技术培训,各地中蜂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由传统的养蜂方式逐渐向高效方便的活框养蜂方式转变。贫困户获得了稳定的养蜂技术,具备了可持续性的生存技能,起到了扶贫先扶智的良好效果。

3.3.3 扶贫扶出生活的斗志

扶贫在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各地多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大户带小户”的帮扶模式。在项目工作的带动下,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与贫困户、养殖大户与贫困户的交流沟通,激活了贫困户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养蜂产业中,提高了贫困户勤劳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3.3.4 蜜蜂授粉带动种植业的增收

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不仅带动了养蜂业的发展,更是显著提升了植物授粉作用,促进了种植业的增收。另外,蜜蜂授粉对于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4 存在问题

3.4.1 前期调研摸查工作不够精准细化

个别地方在开展中蜂产业扶贫项目时,前期规划不够精细化,部分贫困户与开展的扶贫产业不适合,导致产业扶贫成效不佳。如个别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反映,部分贫困户不擅长或不适合养蜂,在饲养管理中蜂蜂群时因管理不善造成蜂群死亡或飞逃,导致中蜂蜂群损失,不仅直接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还影响了帮扶贫困户应有的经济增收,使得扶贫政策大打折扣。

3.4.2 蜂业发展指导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个别养蜂基础薄弱的地方,基本处于原始的养蜂状态,加之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蜂农缺乏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养蜂业发展明显滞后,产量低,销路窄,没有起到中蜂养殖该有的经济带动能力。

通过跟蜂农交流,了解到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严重病敌害时,希望能有政府扶持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但是蜂农大多并不知该如何对接可靠的养蜂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向政府部门求助帮扶。

3.4.3 中意蜂及不同品系中蜂间的冲突问题

个别地方在中蜂养殖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中,忽略了种系之间的冲突问题。因急于需要大量蜂群发放给贫困户,便从外地购进蜂群,没有进行蜜蜂种系及最适环境方面的科学评估,导致不同的中蜂亚种间打架咬伤,进而引发蜂农间的冲突,违背了产业扶贫的初衷。

3.4.4 蜂业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一方面,个别地方出现刻意倒卖蜂群现象,造成蜂种来源混乱、蜂群质量欠佳等问题,不仅影响当地原有蜂农的养蜂效益,还降低了扶贫成效。另一方面,外来转地蜂群的进入,一定区域内蜂群太过密集,导致本地中蜂被咬伤或整群飞逃现象,极易引起蜂农冲突。因缺乏明确的法律条例支撑,管理难度大。

另外,关于农作物除草剂及农药的使用,给养蜂带来威胁,时常发生大量蜜蜂中毒事件,造成蜂农损失惨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4 讨论及展望

各地建立特色蜂蜜品牌形象,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主要蜜粉源种类以及当地蜜蜂养殖状况,规划主推不同的特色蜂蜜,以利于各地创建本地优质蜂蜜品牌,避免地方品牌遍地开花、多而不精,无法起到良好的品牌引领效应。进一步规范各地方特色蜂蜜的感官性状及成分检测指标等行业标准,逐渐树立各地特色蜂蜜品牌形象。

蜜源固基础,合理规划蜜粉源植物资源,根据蜜粉源植物的多少,规划好一定区域内的容蜂量。条件适合且有意愿养蜂的贫困户就发展养蜂,不适合养蜂的贫困户发展蜜粉源植物的种植,做好模块结合,促进农林牧等各产业融合发展。

另外,可以积极建设标准化专业授粉蜜蜂基地,充分发挥蜜蜂的授粉潜能。一方面在平原丘陵地区发展专业授粉意蜂基地,大力推广种植业与蜜蜂养殖业的融合,促进农作物、果蔬等增产增收;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山区中蜂养殖产业,逐步向中蜂养殖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结合山区地形与植物资源,合理规划中蜂分布区域及蜂群数量,充分发挥中蜂擅长采集山区零星花蜜的特点,在获取优质中蜂蜜的同时,丰富山区植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猜你喜欢

蜜粉蜂业中蜂
简易中蜂采水碗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蜜粉源植物种类及对产蜜效果的影响研究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贵州省蜜粉源植物的开发利用
冬季恋歌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野生中蜂的诱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