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梨水平棚架栽培技术规程

2020-04-05郭献平吴中营吕珍珍韩永平王东升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河南省

郭献平 吴中营 吕珍珍 韩永平 王东升

摘 要:从产地环境条件、建园、棚架构造及搭建、整形与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實采收及采后处理等八个方面,提出河南省梨水平棚架栽培技术规程。

关键词:梨;河南省;水平棚架;栽培技术

梨属蔷薇科(Rosaceae),梨亚科(Pomaceae),梨属(Pyrus)植物。棚架栽培是提高梨果实品质、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一三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本文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梨水平棚架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梨水平棚架栽培技术规程须按如下标准、准则和规程进行。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442-2013梨生产技术规程、NY/T2157梨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1 产地环境条件

梨园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灌溉水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的规定。

2 建园

2.1 园地选择

梨树适应性强,山地、平原、河滩均可栽培。但坡度应低于15°,坡度在6°~15°的坡地,应修筑梯田,坡向以东到西南为宜。平地、滩地和6°以下的缓坡地,栽植行南北向。配备必要的排灌设施和建筑物。有风害地区,应营造防风林。土壤以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的沙质壤土为宜。要求活土层在50cm以上,地下水位在1.0m以下,土壤pH值在5.8~8.5之间,总盐量在0.3%以下。

2.2 品种与砧木选择

2.2.1 品种选择

豫南多雨地区(南阳、信阳、驻马店等)可选择砂梨品种;西部丘陵地区可选择西洋梨品种、白梨与砂梨等品种;河南其他地区适宜除西洋梨之外的白梨与砂梨品种。

2.2.2 砧木选择

砧木以杜梨为宜,也可选用豆梨。

2.3 授粉树配置

授粉品种应选择与主栽品种花期一致、花粉量大、亲和力高、商品价值高的品种,配置比例1∶1~1∶4。

2.4 栽植株行距与行向

两主枝“Y”字形株行距为4m~5m×3m~4m,前期株间可适当加密,作为临时株。单臂龙干形株行距为2m~3m×3m~4m。行向不限。

2.5 栽植

2.5.1 栽植沟与施肥

按NY/T442-2013中4.1的要求执行。

2.5.2 苗木选择及定植

选择一级成苗、半成品苗分级后进行栽植。雨量大的地区(豫南)或低洼地应起20cm~30cm的高畦栽植。冬季土壤封冻前或春季土壤解冻后,挖长、宽、深均为30cm的小坑栽植。

2.5.3 定植后管理

栽后灌足水,并覆膜保墒,及时检查成活率并补苗。

3 棚架构造及搭建

3.1 搭建时间

棚架搭建的时间,一般定植后即可搭建棚架,最迟在定植后第2年春萌芽前完成。

3.2 搭建材料

棚架材料选用预制水泥柱或镀锌钢管、钢绞线、镀锌铁丝与地锚等。

3.2.1 水泥柱

角柱长、宽、高为12cm×12cm×330cm,边柱长、宽、高为10cm×10cm×320cm,支柱长、宽、高为8cm×8cm×230cm,前两种水泥柱均在距顶端10cm处留槽以便固定钢绞线,支柱顶端留3cm冷拔丝固定铁丝。

3.2.2 镀锌钢管

角柱直径、厚、长度为6.03cm×0.38cm×350cm,周围边柱为4.83cm×0.35cm×350cm,支柱直径、厚、长度为4.83cm×0.35cm×230cm;在支柱顶端横截面上开一个十字槽。

3.2.3 钢绞线

钢绞线的规格为7股12#的钢丝;架面的网格选用8#~12#镀锌铁丝,主线用8#~10#,中间用10#~12#,拉成50cm×50cm的方格,铁丝要绷紧拉直、架面平整。

3.2.4 地锚

地锚材质及规格:地锚用钢筋水泥浇铸,长、宽、高为12cm×12cm×50cm,其上还配置1根大于100cm长的钢筋,用于和地上部分连接。地锚埋入土中深度大于1m。

3.3 棚架结构

角柱分布于园地4个角,按与地面呈45°角向园外倾斜栽埋,埋入土中长度为60cm~70cm;边柱分布于园地的四边,向园外倾斜与地面呈约45°夹角栽埋,埋土深度约60cm,边柱每3m~6m栽1根;棚中间顺行向的可按8m~12m间距竖立1根支柱,其距离应是垂直于行向的边柱间距离的2倍,与边柱成一直线。在角柱上拉3个地锚、边柱上拉1个地锚固定于地面,深度大于1m。

3.4 棚架搭建

沿角柱和边柱拉钢绞线环绕一周作为果园棚架的周边,在边柱上拉8#~10#镀锌铁丝作为棚架主线;在主线之间按50cm×50cm方格拉10#~12#镀锌铁丝加密作为干线,固定在钢绞线上,纵横交叉点用铁丝固定。钢绞线架设好后,开始架主线,先架设长边主线,后架设短边主线;然后架支线。铁丝要上下交替穿过。

4 整形与修剪

4.1 树形

4.1.1 两主枝“Y”字形

定干高度120cm~130cm,主干高110cm~130cm,主枝2个顺行延伸,两主枝夹角为180°,主枝基角40°~50°,主枝上不配备侧枝,每个主枝上两侧每隔40cm左右培养1个结果枝组,结果枝组与主枝呈80~

90°角;结果枝组每4~5年更新一次。

4.1.2 单臂龙干形

定干高度100cm~120cm,主干高120cm~150cm,主枝1個顺行朝一个方向生长;主枝基角40°~50°,主枝上两侧每隔35cm左右培养1个结果枝组,结果枝组与主枝呈80°~90°角;结果枝组每4~5年更新一次。

4.2 整形

4.2.1 第1年

两主枝“Y”字形:定干后对剪口下第2~5个饱满芽刻芽。剪口下第一个芽作为牺牲芽,发出的新梢控制其旺长;5月中旬选留顶端新梢下面2个长势相对一致且与行向平行的健壮新梢作为主枝培养,对其他新梢适当摘心控制旺长,两个主枝相对呈180°。7月份以后或第2年春天引绑至铁丝网格上,枝条基角保持40°~50°。

单臂龙干形:定干后在剪口下留1个新梢让其直立健壮生长,其中,保持要作为主枝的新梢的旺盛生长,其余新梢摘心;第2年春天引绑至铁丝网格上,枝条基角保持40°~50°。

4.2.2 第2年

将树分为永久植株、第一次间伐植株和第二次间伐植株。对于间伐植株(临时植株),不考虑树形,多主枝整形,尽量多留枝,充分结果。而对于永久植株,着重培养主枝。

两主枝“Y”字形:冬季修剪时,对主枝延长头留饱满芽剪去1/4~1/3,并抬高角度至40°~50°,保证主枝延长头旺盛生长;生长季对剪口下方其他的旺枝要进行连续摘心。同时,将主枝上直立枝疏除。萌芽前,在主枝上每隔35cm~40cm,选择背下侧的芽进行刻芽促生新梢,培养结果枝组。在主干上留1~2个中庸枝作为临时结果枝组引诱上架进行培养。萌芽期及时抹去主枝背上、背下及两侧多余的新梢;主枝超过棚面时要引缚在棚架上,并尽可能放平固定。

单臂龙干形:按一个主枝进行整形修剪,其他与两主枝“Y”字形同。春天萌芽期,对主枝长度达到前面一株树上方时,可将主枝前端与前一株树主枝的基部嫁接连在一起。

4.2.3 第3年

两主枝“Y”字形:冬剪时,对主枝延长头留2/3左右短截,即主枝延长头继续留壮芽短截,并抬高角度;对临时结果枝在顶端适当短截后绑束在架面上使其结果。主枝上继续刻芽、抹芽培养结果枝组;7月份将着生在主枝上准备作为结果枝组的新梢进行拉枝至50°左右。

单臂龙干形:冬剪时,对有主枝延长头的留2/3左右继续留壮芽短截,并抬高角度;主枝上继续刻芽、抹芽培养结果枝组;7月份将着生在主枝上准备作为结果枝组的新梢进行拉枝至50°左右。不留临时性结果枝。春天萌芽期,对没有连在一起的树继续进行嫁接。

4.2.4 第4年

两主枝“Y”字形:修剪时,继续短截架面上的主枝延长头,并抬高其角度,继续在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组;疏除背上的直立枝;对临时结果枝根据空间大小决定去或留。始终保持主枝顶端的生长优势和与结果枝的从属关系;棚架树体结构,由起初的漏斗式过渡到后期的平面式的结构。架面上过旺枝适时摘心、过密枝疏除,将结果枝组均匀地绑缚于架面上。架面新梢控制在每平方米3~4个。1m长结果枝,留6~8个短果枝花芽。

单臂龙干形:主要利用结果枝组结果。修剪时,重短截架面上最前面一株树的主枝延长头,并抬高延长头角度;继续在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组,保证快速布满架面;防止结果枝组过粗;疏除背上的直立枝。留花芽量同上。

4.2.5 盛果期

两主枝“Y”字形:逐步疏除临时结果枝组,减少架面下的结果枝组;保持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关系,开始培养结果枝组的更新枝并及时更新,稳定结果枝组与主枝的从属关系,延长结果年限。当两行树主枝头快交接时,每年对主枝延长头留基部几个芽重短截,保证延长头既旺盛生长,又不过快延伸。从第5年开始控制临时树,与永久树交接后,逐步回缩临时树的结果枝,给永久树让出空间,3~4年内间伐。

单臂龙干形:每年重短截架面上最前面一株树的主枝延长头;对结果枝组每4~5年更新一次。

4.2.6 衰老期

适当重剪,及时利用主枝上的萌芽培养结果枝组,促进下部萌发新枝,更新结果枝组。

5 土肥水管理

5.1 土壤管理

按NY/T442-2013中5.1的要求执行。

5.1.1 深翻改土

按NY/T442-2013中5.1.1的要求执行。

5.1.2 行间生草

梨园行间提倡种植鼠毛草、毛叶苕子、早熟禾、紫花苜蓿和三叶草等绿肥作物,采用翻压、覆盖等方法将其转变为梨园有机肥,定期刈割(留茬10cm~15cm)。

如种植黑麦,要避开梨树的追肥区域,于秋季耕翻后播种,亩用种量6kg,第2年梨套袋前翻耕;之后,夏季自然生草,高度超过30cm时应刈割或碾压平,一般需要3~4次,在秋施基肥时一同翻入地下。

5.1.3 果园覆盖

按NY/T442-2013中5.1.3的要求执行。也可覆盖地布或可降解黑地膜。

5.2 施肥

5.2.1 施肥原则

根据品种营养特性,结合树势、树龄和树体需肥规律等测土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配施无机肥料。肥料应符合NY/T394的规定。

5.2.2 施肥方法

(1)施基肥

10月施入,幼树可结合深翻改土进行,亩施1000kg~2000kg经过发酵的有机肥;盛果期树可按每生产1kg果施入1kg以上经过发酵的有机肥,在行间撒施后用旋耕耙旋耕拌匀,旋耕深度为30cm~40cm。

(2)土壤追肥

第1次在萌芽前,以氮肥为主;第2次在果实膨大期,以磷钾肥为主,混合少量氮肥;第3次在果实生长后期,以钾肥为主。原则上每产100kg果分期追施尿素1.0kg,过磷酸钙1.3kg(碱性土壤)或钙镁磷肥1.1kg(酸性土壤),硫酸钾0.9kg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1)。采用开穴(或沟)追施,穴(或沟)深20cm左右,施肥后覆土灌水。

提倡选用溶解性好的肥料采用肥水一体化追肥,如施肥枪施肥或滴灌。

(3)叶面喷肥

花后展叶期与春梢生长期,各喷施1次0.2%~0.3%尿素溶液,花期与花后各喷施1次0.1%~0.3%硼砂溶液。果实膨大期与成熟前各喷施1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5.3 水分管理

按NY/T442-2013中5.3的要求执行。

6 花果管理

6.1 人工授粉

于盛花期(50%花已開放)开始授粉。可采用液体授粉、人工点授,配置有授粉树的果园可用蜜蜂或壁蜂辅助授粉。花期遇低温天气应人工辅助授粉。

6.2 疏花疏果

6.2.1 疏花序

一般在花序分离前把多余的花序去掉,10cm~15cm留一个花序。

6.2.2 疏花蕾

在初花期进行,每个花序留3朵花,保留第2~4位花,其余花蕾疏除。

6.2.3 疏果

在谢花后10d~20d进行,每花序只留1个果,留果型正、高桩、果个大、果面光滑的果,一般留花序中的第3~4序位果。一般大型果每平方米架面留10~15个果,小型果25~30个;一般在果枝上每隔15cm~25cm留1个果。

6.3 果实套袋

6.3.1 果袋选择

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抗风雨淋、透气性良好的优质梨专用纸袋或塑膜袋。

6.3.2 套袋时间

一般花后15d~30d开始套袋。绿皮品种应尽早套袋,褐皮品种可晚些,但一般花后50d内完成。易产生果锈的品种,应在谢花后15d~20d及时套袋。

6.3.3 套袋前药物处理

4月下旬套袋前,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000~10000倍+5%阿维菌素微乳剂5000~6000倍+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重点喷果面。

6.3.4 套袋方法

将果袋撑起,果实悬在果袋中央,袋口要扎紧。

7 病虫害防治

全年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如下。3月上旬花芽刚萌动时,树体迷雾式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主要防治腐烂病、干腐病、轮纹病、红蜘蛛、介壳虫、蚜虫、梨木虱等。3月中下旬花序分离期,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500倍(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000倍)+20倍硫酸亚铁或20倍硫酸锌或(和)20倍硼砂喷花序及枝干。挂黄板诱捕梨茎蜂。4月上旬落花80%,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倍+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4月下旬套袋前,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000~10000倍+5%阿维菌素微乳剂5000~6000倍+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4月下旬至8月中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金龟子、蝽象、食心虫成虫等害虫。5月下旬麦收前,5%阿维菌素微乳剂5000~6000倍+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200~1500倍。6月中旬幼果期,硫酸铜∶石灰∶水=1∶4∶400的波尔多液(不套袋树不用,下同)或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或40%氟硅唑乳油6000~10000倍。6月下旬果实膨大期,35%氯虫苯甲酰胺8000倍+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多抗菌清800倍。7月中旬幼果期,硫酸铜∶石灰∶水=1∶4∶400的波尔多液或43%戊唑醇乳油3000~4000倍。7月下旬~8月中旬果实迅速膨大期与果实成熟期,2.5%联苯菊酯乳油1200~1500倍+络合态80%代森锰锌800倍或68.75%噁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500倍。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9月中旬,果实采收后,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4000~6000倍+尿素300倍。在树干上绑缚瓦楞纸,诱集越冬害虫。12月~次年1月休眠期,清除落叶、病僵果、烂果袋、断枝,集中烧毁。

8 果实采收及采后处理

果实采收按NY/T442-2013中9的要求进行。

基金项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专项基金(2019ZC24);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8-38);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82102110059)。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