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排螺旋CT 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2020-04-05葛德亮
葛德亮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徐州 221200)
隐匿性骨折指的是常规X 线难以察觉,但通过其他影像学设备能够发现或一段时间后能够发现的骨折[1]。另根据研究发现,发生隐匿性骨折的部位通常出现在较复杂的解剖结构处,一旦发现不及时,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后期治疗及预后效果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2]。64 排螺旋CT 诊断可以通过增加扫描范围,提高扫描图像的成像质量,并利用后处理技术完成短时间内的扫描确诊,诊断效果显著。本文将对X线和64排螺旋CT诊断的价值作出以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期间于我院接受64 排螺旋CT 诊断的78 例患者,按照1:1 的比例分配为X 线组和64 排螺旋CT 组。
X 线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24:15,患者年龄范围20 ~65 岁,平均年龄(42.86±2.35)岁,主要的致病原因:运动损伤患者12 例,交通事故损伤患者13 例,击打受伤患者14 例;
64 排螺旋CT 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26:13,患者年龄范围18 ~63 岁,平均年龄(41.37±2.18)岁,主要的致病原因:运动损伤患者15 例,交通事故损伤患者12 例,击打受伤患者12 例。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且自觉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1)X 线诊断:诊断时采用的主要设备为飞利浦Digital Diagnost 数字DR 机,拍照则应用AEC 技术。注意事项:拍照时医生在考虑患者受伤情况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拍照体位。
(2)64 排螺旋CT 诊断:诊断时采用的主要设备为64排螺旋CT 机,设备的主要型号为GE Optima CT660。设备的主要参数设置为:螺距设置为1.0,层厚设置为5mm,矩阵设置为512×512,管电压及管电流的设置为120kV 和300mA,球管转速设置为0.4r/s。
扫描的注意事项:扫描时,应将患者出现病变位置的全长包含在扫描范围内。
将扫描得到的所有原始数据利用骨算法进行重建(主要包括VR、CPR、MPR 等技术),待工作站对所有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后,由具有丰富阅片经验的2 位医生同时进行审阅工作。
确诊:凡图像中出现骨皮质不连续或骨小梁中断的情况,一律确诊为骨折现象,另针对可疑骨折时,为确认骨折的整体状况及骨折波及的范围,还需医生根据骨折纹的走向进行详细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在将所有涉及数据统一录入后,经由统计学软件SPSS20.0 进行综合处理,通过利用χ2和t值,对采用(%)表示的计数数据及采用(±s)表示的计量数据分别进行检验,以P<0.05 的检验结果标记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有效诊断结果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出现病变的位置经重建后均多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呈现出骨折状态。在所有78 例患者中,共诊断出单侧肋骨骨折患者共计55 例,其中包含左侧骨折患者26 例,右侧骨折患者29 例;双侧肋骨骨折患者共计23 例。其中,X 线组与64 排螺旋CT 组的有效诊断结果分别为71.79%(28/39)和92.31%(36/39),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统计[n(%)]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各种户外运动的增多,出现肋骨骨折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肋骨骨折现已成为胸外伤的主要发病原因,尤其是常规X 线诊断不易察觉的隐匿性骨折。其主要的表现特点为骨折线较短,且骨折部位移位或成角状况不明显,且会随小骨片一起脱落等。因解剖关系较为复杂,受外在影响因素较多,导致传统的X 线诊断存在较大困难[3]。伴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64 排螺旋CT 诊断技术应运而生。64 排螺旋CT诊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等众多优点,配合强大的三维后处理技术,可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呈现出各种隐匿性骨折,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4],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等情况的发生。另外与三维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在有效弥补传统X 线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临床诊断率得以大大提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本次研究发现,X 线组与64 排螺旋CT 组各自的有效诊断率均证实了以上报道。综上所述,针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64 排螺旋CT 诊断并结合后处理技术,相比较于传统X 线诊断,临床诊断效果更加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