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CT 与MRI 影像诊断临床价值观察
2020-04-05孙涛
孙 涛
(沂南县人民医院骨科 山东 临沂 276300)
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现对隐匿,因此多数患者在临床就诊时,需要通过较为精确的诊断措施进行确诊[1]。影像学检查是骨骼疾病最为常用的诊断方法,CT 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可见有空洞和死骨形成。MRI 则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在炎性浸润阶段即可显示异常信号,还可用以观察脊髓有无受压和变性。本文对所选脊柱结核患者开展CT 与MRI 影像学诊断,观察两种诊断的结果差异,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数据采集于我院2018 年1—12 月收治的103例脊柱结核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CT 与MRI 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作为实验组、对比组。103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1 例,女性患者52 例,年龄区间为34 ~81 岁,平均年龄为(64.37±16.63)岁,病程区间为1 ~7 年,平均病程为(4.37±2.63)年。疼痛位置:胸腰部疼痛53例,腰骶部疼痛50 例。患者存在重度低热,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患者能够耐受实验影像学检查,患者均为妊娠期、哺乳期以外的患者,排除患者肝脏、肾脏功能代谢异常,患者均在我院自愿接受实验检查,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患者分别进行CT 与MRI 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作为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为MRI 检查结果,对比组CT 检查结果。
CT 检查:利用多层螺旋CT 进行检查,仪器设置电压120 ~140kV,电流140 ~280mA,层厚、层距3mm。对患者进行多层重组、表面成像处理,对患者进行曲面重组,并对患者病灶可疑病变位置进行矢状位、冠状位扫描,进行增强扫描,对患者的病灶位置进行摄片[2]。
MRI 检查:对患者开展MRI 检查,选择0.2T 永磁磁共振机,层厚5 ~8mm、层距0.5 ~1.0mm,对患者进行对比剂的应用,剂量20ml,对患者进行SE 序列扫描,扫描位置包括矢状面、轴状面、冠状面,对病灶位置进行增强扫描并摄片[3]。
诊断方法:由3 名医师进行双盲阅片,如存在意见分歧,则进行会诊,统一意见后进行诊断。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对于不同类型脊柱结核,包括椎间盘、椎旁脓肿、椎管受累的检出情况。诊断准确率=确诊例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取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无,均数±标准差(±s),t检验,计数资料:诊断准确率,率(%),χ2检验,P<0.0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不同影像检查后,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5.14%,对比组诊断准确率83.49%,且针对患者不同类型的椎间盘、椎旁脓肿、椎管受累的影像诊断率,也均比CT 诊断要更加准确,两者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s)[n(%)]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s)[n(%)]
组别 例数 椎间盘 椎旁脓肿 椎管受累 诊断准确率实验组 103 45.63(47/103)41.74(43/103)35.92(37/103)95.14(98/103)对比组 103 33.98(35/103)38.83(40/103)37.86(39/103)83.49(86/103)χ2 / 4.68 5.86 6.22 7.85 P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脊柱结核在我国存在较大的发病人群,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多数为椎体结核,患者出现脊柱结核后,脊柱内的结合杆菌会随血液传播,患者的椎骨受到损伤的同时,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较大的影响,患者由于脊柱结核出现下肢功能异常、瘫痪甚至畸形的几率较大[4-5]。脊柱结核患者的诊断,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依据,对患者开展诊断。CT 虽然也能够对患者的病灶进行观察,但无法完全对患者的疾病类型有明确的区分。为此,临床对患者开展MRI 诊断,能够明确观察到患者的疾病症状类型,对区分患者症状,观察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明确的作用。
本次实验数据也充分表明,对于脊柱结核患者应用MRI 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为95.14%,应用CT 诊断的准确率83.49%,且针对患者不同类型的椎间盘、椎旁脓肿、椎管受累的影像诊断率也均比CT 诊断要更加准确,经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后,两者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脊柱结核患者,应推荐患者进行MRI影像,能够便于更加准确地诊断病症分类,为下步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