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民歌英译中关联序链的认知解读
——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为例

2020-04-04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壮歌自然界壮族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537000)

“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当把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就像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必须像个人或民族的适应和成长那样,只有适应新的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1]6此语道破了翻译与生态学的关联性与共通性,可为生态翻译学理论渊源之一。从生态观看,翻译是一个译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选择或选择性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适应原文、原语及其文化,还要适应译入语及其文化、读者等。这一过程犹如一条从“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认知视野延展的链条,姑且称之为“关联序链”(the sequence chain)。[2]1关联序链是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路,彰显了翻译活动涉及面之广泛性与复杂性。

壮族民歌歌唱语言主要有汉语和壮语,本文主要探讨歌唱语言为壮语的传统民间歌曲(以下称“壮歌”)。壮歌是壮族文苑中的一朵奇葩,绚烂于壮族文学、文化、民俗、历史等丰富多姿的家园中。壮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其中大多数具有韵律优美、押韵独特、对仗工整、言简意赅等特点,极富壮族文化特色。其歌唱语言壮语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区别甚大。壮族与西方各民族文化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等也存在巨大差别,因而壮歌英译的可译性相对小,翻译难度大。翻译活动必然涉及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错综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关联序链”。本文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3]的翻译文本为语料,从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角度对此关联序链进行解读,以更好地识解翻译与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看似互不相关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翻译活动的认知规律与特点,进而提高人们对翻译,尤其是壮歌英译的认知。

一、壮歌英译相关研究述评

壮歌是壮族民众以歌唱生活、抒发情感、表达需求、互通信息的交际方式之一,是壮族文学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壮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反映我国的民族文化软实力概貌。要将我国建设成民族文化强国,壮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弘扬必不可少。壮歌英译可有效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强国的建设,可为壮歌及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更多的路径,为其走出国门铺垫更为坚实之光明大道。综观壮歌英译之研究,近年来逐渐涌现,出版了一些译著,如《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篇》(英文版)[4],《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5],《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3]等。还有各类期刊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壮歌英译进行探讨,如周艳鲜从生态美学角度探讨广西壮族嘹歌英译的审美范式[6],袁卓喜、唐舒航[7]、李柳湘[8]等从认知角度探讨了壮族嘹歌中的隐喻及其英译策略;苏慧慧从语言生态、生态翻译学角度探讨壮族民歌英译策略[9-11];杨洋、覃祥周从化境说角度对壮族情歌英译进行探讨[12];冯丽霞[13]、李柳湘[14]、王治国[15]等从语篇、文化等角度对壮歌英译进行探讨。而从Langacker认知语法及Talmy认知语义学角度对壮歌英译中的关联序链进行探讨与研究的文献尚未多见。

二、理论背景

(一) 关联序链

胡庚申曾图示了从“翻译”到“自然界”,再从“自然界”到“翻译”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认知视野延展的链条,即关联序链:

图1 翻译活动与自然界之间的互联关系

图1比较直观地反映了从翻译活动到自然界活动以及从自然界活动到翻译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翻译”到“自然界”的链条表明,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积淀,而人类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自然界”到“翻译”链条表明,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成员,长期的人类交往、交际活动形成文化,文化以语言为媒介传播,语言不通就需要翻译。这些链条并非单向性、终结性的,而是具有互通性、多向性、循环性的。关联序链可很好地反映了翻译与语言、文化、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联性。[2]2

以上图示的关联序链在宏观方面揭示了翻译活动与人类、自然界活动的相互关联性;在微观层面揭示了翻译是个复杂的涉及许多高层级的认知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一系列认知事件相互比较相互适应相互整合最后做出选择的心理加工过程。此过程需要译者的心理经验、自主加工、焦点调整与转化等认知能力。

(二)认知能力

根据Langacker认知语法的观点,认知能力包括心理经验、自主加工、焦点调整与转化等四个大方面,其中又各自包含许多内容,心理经验涉及心智、比较、结构施加、扫描链等,自主加工包含意象、想象与现实、注意等,焦点调整主要依据选择、视角、抽象性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调整,转化主要与识解方式、场景复杂度有关。[16]105-150

1.心理经验

心理经验是一连串的认知事件,是大脑工作的内容。当重现的事件逐渐固化,形成确立的常规,而协同激活的常规又组合进入高一级常规时,这种经验性质变得越发精细并结构化,或具有更严密的组织。在任何时刻,大脑都聚集着无数高度复杂、多样的认知事件,但是这些事件一般都能得到充分的模式化和整合,使这一复杂活动的方方面面构成一个阐释经验的连贯体,而不是一团陌生的、互不相关的感知乱麻。[16]106阐释经验的这一连贯体长期稳固地储存于大脑中,便形成随时可被激活的心理经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激活心理经验以对原文进行解读,并利用心理经验将其转化成译入语。解读过程由感觉、视觉、动觉等多种事件参与,所以翻译过程其实是一连串认知事件在不同认知域不断整合不断完善的过程。

2.比较

认知加工与经验建构的基础就是我们所具有的事件比较能力和标记事件差异的能力。比较行为不断出现在所有活跃的认知域中,发生在抽象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各个层级上,是同一基本认知能力的体现。[16]107比较行为需要三个功能成分,可用公式表述为S>T,其中S是比较的标准(standard),T是比较的目标(target)。标准是基线或参照点,目标以标准为参照进行评价。连接二者的操作“>”称为扫描(scanning)。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经过大量的比较事件,如A>B,B>C,C>D等,即从事件A扫视到事件B,事件B扫视到事件C,依此类推。由此,前一个比较A>B促成下一个相邻比较事件B>C的产生,比较事件C>D,D>E等依次产生,依次延伸。共享成分连成了一个整合事件(A>B、B>C、C>D、......),或者使用明确符号(A>B>C>D、......),把线条感知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16]114这一连贯的统一体可视为一个扫描链。

3.扫描与扫描链

在认知层面,两个事件的比较通过扫描进行。多个事件比较时就需要不间断地扫描,形成多个扫描事件,这些扫描事件存在于一个扫描操作链中,形成扫描链,每一个事件都由前一个事件促成,并在矢量值上与前者相同;该扫描链界定了一条穿过某个表征场的路径,只要矢量值足以激活低层事件进行比较,这条路径就一直延伸下去。感知主体一直沿着同一方向扫描直到差异出现。扫描是个认知加工类型,发生在各种认知域中,具有无意识性。[16]114扫描属于心理层面,所以也可称之为心理扫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会无意识地将原文及其语言、文化与译文的语言及其文化不断地进行扫描,直到差异出现,寻求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4.转化

具有内在复杂性的动态概念化过程跟高层级的认知组织有关;这些认知组织不能还原为一个一致的构型,而是包括了若干以特定方式整合起来的这样的构型。从过程角度讲,它们涉及从一个概念化到另一个概念化的转化(transformation),很可能是一系列这样的转化。一个认知情景的全部概念值或语义值不仅是其内容的函数,也是我们根据注意、选择、焦点/背景组织、视点和图式性层面等因素来建构这个内容的方式。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就有能力做出调整,从而将一种概念化转化成另一种内容相近而识解方式不同的概念化。对一个复杂情景的概念化过程,需要区分两种认知加工模式,即总体扫描和序列扫描。这些事件形成一组组的扫描事件,每组扫描事件都与这个构型的一个不同方面有关;此外,这些事件必须同时产生;它们几乎是平行进行的,只有通过实体之间的协同激活才把它们体验为一个连贯的完型。这种认知加工模式为总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序列扫描涉及从一种构型到另一种构型的转化,或者是一系列这样的转化。总体扫描与序列扫描的区别类似于看照片和看电影的区别。转化能力是一项基本认知能力。[16]143

三.关联序链各节点的认知解读

法国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 (P. C. Laplace) 曾指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关联,自然界里的普遍规律好像一条长链,将貌似无关的现象联系在一起。”[2]2关联序链正如此长链,将翻译与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联系、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翻译生态圈。其中的几个节点,即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借助认知语法的相关理论得以解读。认知能力主要体现于微观层面的翻译行为过程,主要集中于语言转换过程。而文化、人类、自然界等节点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中的凸显、焦点、背景等概念。

(一)语言——比较与选择

翻译首先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需要进行对目标语的不同词汇、不同表达进行比较后作出能够适应目标语、目标文化及目标读者的选择,即适应性选择。比较行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可发生在抽象性与复杂性不同的各个层级上,是基本认知能力的体现。

语言、韵律之间的比较。每种语言都有其词汇、语法、句法特点,要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种语言,需要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而在壮歌翻译中,要顾及壮歌语言的韵律、口语化、可唱性等方面的特点,除将壮语与英语进行比较外,还需要在英语语言中的各种词汇、句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选择出能适应壮歌,又能适应英文歌曲及其读者等的对应词汇、语法、句法。

壮语是拼音文字,和汉语一样,一字一音节,壮歌如果按字数与行数分类,有三言、五言、五三言、七三七言嵌句和长短句等,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在押韵方面,有脚腰韵、脚头韵、脚韵、勒脚韵和自由体等,韵点较多,押韵独特、韵律优美。而英语是拉丁文字,一个单词可有单音节或多音节的,在英文歌曲中很难做到对仗工整。英文歌曲的押韵与字母、发音、音节有关。其押韵形式主要有头韵、腹韵和尾韵等三大类,而行尾押韵一般有"ABAB""AABB""AABCCB”和“ABCABC”等几种模式。[11]54可见壮歌在语言、韵律等方面与英文歌曲存在巨大差异。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具备标记这些差异的能力,即比较能力。在比较过程中,译者在壮歌与英歌之间不断地来回进行扫描,形成一条条扫描链,在识解壮歌的语义及其蕴含基础上,将其转换成英语。在转换过程中,因译者或识解方式不同,对壮歌中各个场景的概念化有所不同,因而转换结果也不尽相同,有时需要从一个概念化到另一个概念化的转化。

在英译文中,我们选择保留原歌语言、韵律特点的同时兼顾英文歌曲语言、韵律等特点。二者不能兼顾时,以适应英文歌曲特点为主。如例1《交情歌》:

Sai(男):Cingzyihgyaunongzmaenqbijvai, 你我情义固如藤,Ourloveissolidasvines,

Caenhcingzgyaucaeuqcaeujdaengdai.尽情交合直到死。Holdtogethertillwedie.

Naezlaeuzgyaucaeuqcingzyih, 咱俩真情与实意,Ourloveistrueanddeep,

DungzSambekcaeuqYingdaiz.胜过山伯与英台。MorethanSanboandYingtai.

Mbwk(女):Gyaugwnzcinsiqlai, 妹想哥心切,SomuchImissthee,

DungzSambekcaeuqYingdaiz.如山伯与英台。AsShanbomissesYingtai.

Siqcaeuqliengzlaigungmiqhet, 想哥太多工不做,Misstheetoomuchtowork,

Bengzyuqseihnazndekndai.丢田丢地变荒芜。Stayidleandbarrenfieldsturn.

Vaenzsamloeggaeujmazfawh, 三六九日来赶圩,Comingtotownonmarketdays,

Caennaemjmazhaennajgoliengz. 真想与哥见一面。Hopetoseetheefromfaraway.[3]15-16

以上《交情歌》中的英译文音节数与壮歌的字数基本上对等,确保了英译文简约与可唱性等特点。韵律方面在保留原歌韵律的同时遵循英文歌曲的押韵规律,如壮歌第一节前两行押脚韵(vai, hai),英译时也押了腹韵(vines, die);壮歌后两行押脚腰韵(yih, Ying),英译文也按壮歌的脚腰韵规律押了英语中的腹韵(deep, Ying),此外,英译文第二和第四行行末也押了尾韵(die, tai),符合英文歌曲隔行押韵的韵律特点。第二节中壮歌前两行押脚韵(lai, daiz),英译文无法找到对应的押韵之词,壮歌第三至第六行押脚腰韵(het,ndek,fawh,haen),英译文第三至第六行押腹韵(work,turn,days,away),为行末“AABB"押韵模式。

(二) 壮族文化的凸显

壮族文化以壮语言为载体,大部分以歌曲为传播方式,尤以壮歌为主。而哪些民歌凸显壮族文化,需要一定的心理经验进行判断。心理经验是大脑工作的内容,是结构化、模式化并有严密组织了的可用来阐释新经验的连贯体。同时,在壮歌英译时译者也需要心理经验激活其大脑对原语文化、译语文化等两种文化的认知,将有意识经验、无意识经验等与新经验以及与翻译相关的多种事件部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能阐释原语与译入语文化的新经验。

依据心理经验,译者要翻译壮歌,首先要对其文化进行解读。要选择能够凸显壮族文化特色的歌曲进行翻译,方可达到传承、传播、弘扬壮族文化的翻译目的。《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所选译的壮歌大都凸显了壮族文化特色。如俍歌对唱中一对男女通过一唱一答的方式共唱了22首歌,记录了这对男女从最初相互间的好感到试探对方心意再到最后谈婚论嫁的整个过程,凸显了在壮族历史上青年男女倚歌择偶的风俗;俍人扇歌、俍人担歌等凸显了在历史上壮族男子通常以送扇子、扁担等给心上人以表爱慕之情的习俗;歌曲《送情鞋》《越看心越欢》等凸显了壮族女子亲手纳布鞋并送给心仪阿哥之习俗;酒歌凸显了酒在壮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上,青年男女通过酿酒、喝酒、敬酒、赞酒、劝酒等活动交流或加深感情,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时通常也以酒助兴、山歌相伴。此外,第一章情歌中大部分都为山歌,凸显了壮族浓郁的山歌文化。如例2《用山歌传情》:

Yaeuzcanggagauhingq, 壮家人高兴,Zhuangfolksarejoyful,

Ceiqmaijdingqsango, 爱把山歌听,Andfolksongstheyenjoy.

Gakboxlauxboxcoz, 不分老和少,Theoldandtheyoung,

Aeusangoguhvah. 用山歌传情。Throughsongspassonlove.[3]27

另外,摇篮曲、农事歌、酒歌等也凸显了壮族的稻作文化、酒文化等。如例3《十月收谷来酿酒》:

Laejbeixsonglaeuzlaeqnazgik, 牵牛犁田哥来帮,Mydearhelpedmeplowfields.

Nuengxnaemhaeuxcwdgaiqgaiqbaenz, 妹种糯稻排成行,Iplantstickyriceinlines.

Haeuxcwdlwencibgouguhlaeuj, 十月收谷来酿酒,InOctoberwithgrainImakewine.

Cingjmwngzdaeggodaeujcaezgwn. 妹请阿哥来品尝。MydeartotasteI’llinvite.[3]130

壮族文化在这一翻译活动中得以凸显,进而得以传承、弘扬。

(三)人类为焦点

语言表达式与所感知的情景或“场景”有关。一个语言表达式所体现的意象——它建构情景的规约化方式——构成了意义的关键所在。建构感知情景所使用的意象在一些参数上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为焦点调整(focal adjustments)。这些参数包括选择(selection)、视角(perspective)和抽象(abstraction),其中有关选择的焦点调整决定所要涉及的场景部分;视角与场景的观察位置有关,抽象与情景描写的详略度有关。[16]121

歌曲是人类创作的,因而都是人类情感、意志、心情、态度等各方面的表达。然而由于人类所感知的情景或场景因人而异,言者或听者对场景的观察位置不同,对场景描写的详略度不尽相同等,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也会有所不同。焦点调整是必要的。通常情况下,一个句子的焦点位于句子主语位置,而有时为了强调、突显,也可将焦点置于其他位置。如在壮族民歌中,有些将主语置于谓语部分之后,焦点位置作了调整。如例4《哥妹情万年》:

Malajmbunitseiq, 同生在世间,Liveintheworldsame,

Nuengxndeijbeix, 哥与妹,YouandI.

Cingcunndeijhailah.青春活力炫。Atenergeticage.

Caepciepdoiqdoengzbangh, 有幸做同伴,Weareluckytomeet,

Caezdohrangh, 心连心,Hearttoheart.

Goqdangfannienxcun.哥妹情万年。Wishloveforeverlasts.[3]16-17

这是一首三调欢,从字数分类看,是典型的五三五言。这里主语调到了谓语部分之后,焦点位置作了调整。“青春活力炫”“哥妹情万年”两句也比较抽象,抽象程度较高,这些都作了焦点调整。英译文也保留了这些焦点调整的特点,音节数与原歌字数也基本一致。但不管如何调整,这首歌还是以人类为焦点,尽管焦点位置做了调整。

(四) 自然界为背景

人类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通常以自然界为背景。歌曲为人类语言表达方式之一,自然也遵循此规律。在许多壮歌中,此规律尤为凸显。在翻译时我们也保留了此特点。如例5《夜莺声声动我心》:

Sauloxnyiloeggeugangj, 白天听见画眉叫,Thrushessinginthedaylight,

Sauloxnyiguhvangjgveh, 晚上听见夜莺鸣,Nightingalescallatnight.

Guhvangjgvehlinzlinz, 夜莺声声动我心,Nightingaleskeepcalling,

Gingdaengzsaembixluenh. 弄得阿哥不安宁。Whichmakesmemissmydarling.[3]6

歌中“白天”“画眉”“晚上”“夜莺”等自然界现象与生物先后呈现,之后“我心”才出现。本该为背景的自然界在此前景化了,凸显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作用。在如此自然场景中人类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人类为焦点,自然界为背景,两者互为依托。而在翻译成英语时,如果只按原文“弄得阿哥不安宁”直译,很可能让读者误认为画眉与夜莺的叫声让“阿哥”无法安宁,而此处应表达“阿哥”想念“阿妹”而产生的不平静的心理。因而翻译时将其译成“Which makes me miss my darling.”将“心不安”译成了“想念”之意。在翻译过程将“心乱”与“想念”对英语读者来说不同概念域的表达做了转化,也能让此句押了头韵(makes me miss my),但这些转化并不影响人类在创作歌曲时都以大自然界为背景的初衷。许多壮歌都凸显了此特点。如《邀对歌之一》中也有类似描写,如例6:

Roegfekmbingvaqhaz, 鹧鸪飞过茅草丛,Francolinfliesoverthatch;

Danqcazmbingvaqrungh. 野玫瑰飞过。Wildrosefliesovervalley;

Danqfunghmbingvaqndoeng, 丹凤飞过林,Phoenixfliesoverforest;

Nuengxheklawzloengluengq.客妹找错巷。Thoucometothewrongplaces.

Mbauqcuengqlienhrava, 哥求恋寻花,HoneygirlIseek,

Lienhravahaethaemh. 早晚寻花恋。HuntingforloveIkeep.[3]90

(五)“关联序链”是个完形

从宏观层面看,关联序链犹如一个格式塔完形,包含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几个部分,此完形整体大于部分现象之和,不决定于单个部分现象。这一“链条”与认知语法中的“扫描链”颇为相似,具有共同的内涵,都是一系列不间断的持续的认知过程。壮歌英译中彰显了这两个链条的相关性及相互包容性(如图2)。

图2 翻译生态圈示意图

图2表示,人类为自然界之一部分,人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由不同的语言承载,语言通过翻译实现互通,翻译将两种语言及其文化链接起来,与人类及自然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关联序链,形成一个具有关联性、互通性的翻译生态环境。如上文所述,翻译过程需要一系列比较事件,需要做出焦点调整、自主加工、转化等认知加工过程,并通过一系列扫描形成无数个扫描链,将所扫描的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构一个完形。

以上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及凸显、焦点、背景等方面对关联序链中的各个节点进行解读。从中获知,在壮歌英译中,心理经验是一连串的认知事件,是认知基础;翻译过程是个不断地在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后作出适应性选择的过程;在壮歌英译中壮族文化得以凸显;在壮歌及其英译文中,焦点都是人类,背景为自然界。关联序链将翻译与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翻译生态圈,构成一个格式塔完形。

猜你喜欢

壮歌自然界壮族
长安壮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抗疫壮歌
《Cat’s book》
壮族山歌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