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2020-04-03靖珍
靖珍
摘要:本文以《湘行散记》散文集阅读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从阅读任务驱动问题设计、学习目标的活动设计和项目主题解决的成果分享等方面,分层次、分步骤实施,从而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自信心,激发学生个性化生命情感体验,实现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潜移默化育人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项目学习阅读问题项目主题育人
项目学习,是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学者克伯屈从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创立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立足三个核心要素:项目主题、语文知识与能力、语文活动。三者融通整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探索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下面以《湘行散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展开。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回乡探母,有感于内外交困的人事变革,对湘西现实和未来的忧思,蕴含的情感很复杂。作者叙述语言很平实,又不经意地融入了小说创作的手法,让学生一是有阅读距离,二是有阅读隔膜,三是有阅读困惑。鉴于此,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借助于什么样的活动,围绕什么样的主题展开项目学习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激活学生的阅读,从而有序开展项目学习。
一、基于问题驱动的初读任务设计
阅读完《边城》整本书后,利用五四青年节假期布置如下阅读任务:
阅读沈从文《湘行散记》基本要求:
1.必读篇目:《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箱子岩》《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虎雏再遇记》《老伴》《滕回生堂今昔》《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等七篇,其他可随喜好略读。
2.基本作业:摘抄+批注+困惑+初读心得。
(1)提出阅读困惑。
(2)谈谈最感兴趣的某一点。
(3)说说比较喜欢的某一类人物和理由。
此阅读任务设计是本着项目学习的驱动性前提,先让学生从人物故事性相对集中、有趣的文本入读,贯穿精读和泛读的方法,结合阅读的基本方法:圈画批注、摘抄阅读、借助于文本前言
、后记、目录等,试着去发现问题,记下初读的困惑和心得,目的是先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初始体验。
二、基于合作交流的项目目标再读研讨
项目学习目标分组如下:“沈从文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合作交流。
1.选择水手类,研读《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再浏览《鸭窠围的夜》《一个多情的水手和一个多情的妇人》;或者重温《边城》。
2.选择玩伴类,研读《老伴》《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滕回生堂今昔》;或者和余华的《活着》比较阅读;或者和鲁迅的《故乡》比较阅读。
3.选择军人类,研读《箱子岩》《虎雏再遇记》,再浏览《虎雏》和《五个军官和一个煤矿工人》。
4.选择土医生,研读《滕回生堂今昔》,并重温《边城》中的团总顺顺、杨马兵等形象作类比。
5.对湘西少女感兴趣的,研读小说《三三》《长河》,或者重温《边城》,找寻“翠翠”的形象。
6.对湘西风景风情感兴趣的,浏览屈原的《楚辞·九歌》比较阅读。
7.对湘西历史感兴趣的,研读《一个传奇的本事》(见黄永玉著《沈从文与我》)。
(八)对沈从文创作动机和审美风格感兴趣的,查资料(可参考《沈从文自传》和黄永玉著《沈从文与我》);甚至可以和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联系。
此问题组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情境化设计的,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尊重他们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利用两个课时,展开上面学习目标,以小组合作形式选择,并由代表发言。根据实践反馈,学生普遍对人物更感兴趣,对作者的创作动机感到困惑,特别是对《箱子岩》中的跛脚什长到底注入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说不好,对同年玩伴——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的变化缘由说不清。笔者便引导他们先归纳概括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突出水手(拉船人)、军人(跛脚什长)、玩伴(印瞎子、松林哥)等湘西人突出的性格特征:有生命活力——野性、机智、豪爽、坚韧、淳朴、粗鲁、有担当、乐天安命等,也有麻木、圆滑、世故、堕落,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运用课堂学习中的人物分析方法,如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比修辞、群文参照等,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的目的,同时也领略了散文与小说写人的异同。
三、基于项目主题解决的成果分享展示
针对学生在合作碰撞中的困惑,确定项目主题。笔者继续给予学生课外时间,让他们参考资料,利用互联网查阅文本创作背景;再读《一个传奇的本事》(见黄永玉著《沈从文与我》),了解湘西的历史成因;阅读其他篇章做群文比较、互文参照;读读《楚辞》中《九歌》等篇目了解奇异的民俗;读读余华的《活着》,比较人活着的意义;探讨一下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觉对城市现代文明的反思;等等。用时两周。在此基础上,穿插课前3分钟口头演讲的形式、晨读优美语段等活动保持该项目学习的连贯性。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表演课堂剧,让学生在实践中重温《边城》中的精华章节,体会作者笔下典型的人物性格,从而与《湘行散记》形成参照。
最后实现项目学习的主题目标:探讨作者的情感。利用一个课时高效完成。
探究项目主题:作者在《湘行散记》中通过对这些湘西人及人事变迁的描写和叙述,到底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阅读方法指导:
知人论世;
抓画龙点睛语句;
借助今昔对比、群文互文参照等方法。
活动依据:探究主要文本《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箱子岩》。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记录组员观点,推荐中心发言人,组与组间可互相补充。
附录学生代表精彩发言片段: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里面的七十七岁的老水手,他如此高龄仍像小伙子一样硬朗健壮,靠做临时水手营生,为了一分钱破口大骂,干活又是那样利索。下水背船的水手被冲走,在浪声中,岸上的人追赶,水里的人交代遗嘱。“他们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悲苦的生活,但却没有少一分为了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他们的狡猾那么显而易见,成了一种可爱的诚实。作者记录了很多水手的野话,原始的气息不加修饰地弥漫在行文中,但在沈从文温柔的笔触下也尽显清新,他对于水手的喜爱是毫不掩饰的,“可是这些粗人野人,在那吃酸菜臭牛肉说野话的口中,所唱的又正是如何美丽动人的歌!”粗野和美丽,正是湘西美的一个重大特征。沈从文通过描写这种只依附于真实生活的美来展现一種庄严,一种原始,一种有别浮华城市的踏实,一种“愚”民的神圣。
读水手的苦难,又使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两本书都通过描写底层人民为了生活付出的努力与惊人的求生欲和毅力,而《湘行散记》还着重描写了这种苦难生活是如何糅进了爱与恨,湘西人是如何把这样的生活过得庄严。这也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的赞美和喜爱。
正是基于项目学习的任务驱动、情境设计、活动展开,最后完成了《湘行散记》中作者创作情感的探究:一是基于城乡二元对立的思考和赞美;二是基于五四余波激荡的审视;三是基于乡情的回归与爱恋。
叶圣陶说:要培养学生做一个够格的人,即要做到三个“真能”: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基于项目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笔者正是遵循这个朴实的目的,让学生在阅读的真实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体悟问题、探究问题,学会运用语文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在适宜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任苏民、朱永新.叶圣陶:教育与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