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bD理念下的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0-04-03刘晓芳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拔萝卜语言设计

刘晓芳

摘要: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是义务教育起始阶段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一开始的语文学习中就能喜欢朗读、学会朗读并感受朗读的快乐,是进行语文朗读教学的目标。本文着力于探讨在追求理解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进行低年级语文单元教学设计,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读正确、读流利、读出画面、读出语气等朗读教学活动,探寻出基于理解的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科学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素养。

关键词:UbD理念低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朗读 教学策略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生是不会正确朗读的,他们对朗读的兴趣也不浓厚。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是义务教育起始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如何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一开始的语文学习中就能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朗读,学会朗读的技巧,感受到朗读带来的快乐?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中进行了深入的基于UbD理念下的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1.关于UbD的概念界定

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撰写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设计》简称UbD。这本书最有特色的三个关键词是 “逆向”“大概念”和“理解”。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所追求的结果后,首先就要考虑评估方案,称之为“可接受的证据”。“大概念”指的是那些用于课程、教学和评估方法的核心概念、原则、理论和过程,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三个关键词“理解”。本书把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和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六个侧面,这对语文课堂进行朗读的教与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关于语文朗读教学的界定

朗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语言、形象和意蕴的再创造活动,是一种厘清思路、调整心路的艰苦劳动,是一种由文字语言的存在状态向有声语言的存在状态转化的过程。我们认为朗读教学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内外指导学生通过理解文本进行朗读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能力。

二、基于“逆向”的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UbD的逆向设计,我们在进行低年级语文朗读教与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朗读教学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低年级朗读教学培养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纲领,也是我们提炼大概念的主要依据。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编写最大的新意是每个单元都以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来进行编写,每个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就相当于我们UbD所提出的大概念。(如图1)

在我们整体把握和了解了低年级语文朗读单元主题和朗读要素之后,再来看一看一年级第六单元的朗读教学要素,然后根据第六单元教学主题“想象”,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是什么。接下来考虑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应该建立怎样的指标体系,需要完成哪些表现性任务,这样才能评估学生对所需达标的内容的掌握程度,最后确定本单元朗读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朗读单元教学设计时,我们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产生合适的教学行为。这也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如图2)

三、基于理解的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基于UbD理念,针对统编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体验,在进行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时,我们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研究。

1.在朗读要素的达成中践行“大概念”,让学生体味中国语言文字的声调之美

教师在进行课文的朗读教学时,应该围绕本单元的大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基于语文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能够顺利完成的表现性任务。

(1)读正确,读流利

读准确不仅要求字音读正确,而且要求读准轻声、儿化、变调,不读地方音,不加字、减字,不错字、回读。比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文中出现了三个“一”字,但读音却不一样,因此教师需告知学生 “一”的变调规则。教师结合文本,指导学生理解在“一会儿”这个词中“一”读第二声,在“一群”这个词中“一”读第四声,而“‘一字”中的“一”作为数字则读第一声。学生只有理解了“一”字的变调,才能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其中包括掌握轻重音、换气、停顿等技巧。在教学《雨点儿》一文时,文中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是一个长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停顿。读好长句子,学生朗读水平就能显著提升。

(2)读出画面,读出感受

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大多是有趣的故事、美好的儿童诗等,我们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创设出形式多样而又有趣美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情境中学会朗读。比如在教学《青蛙写诗》一文时,教师呈现荷塘里下雨的视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青蛙、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话。一年级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体会青蛙把诗写成了的快乐感受,体味文章的感情色彩,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

(3)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在教学古诗《江南》时,首先让学生读出节奏,接着请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节奏地朗读。慢慢地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境,读出了诗的韵味,一步一步提升了朗读的水准。

(4)读出句式,读出段落特点

比如在教学课文《影子》时,文章有两小节都是相同的句式。学生可以先体会这样的句子的特点,进行朗读练习,再模仿这样的句子说话和背诵。

(5)关注对话,读出角色语气

在教学《雨点儿》时,引导学生关注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的对话,体会角色说话的语气,并读出情感来。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时,仿佛融入了角色中,读得像模像样。

2.在不同体裁的朗读指导中体现“六侧面”,让学生体味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

一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体裁多样,不仅有儿歌、古诗、散文,还有童话故事等。对于不同体裁的文本,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方法有所侧重。那我们怎么从理解的六个侧面来引导孩子读好这些不同体裁的文本呢? 以《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为例。

(1)从解释和阐明的角度,指导学生将叙述性语言讲着读

童话故事既需要读,更需要讲。在缓缓的讲述中,故事如溪水潺潺流入孩子们的心田。在指导学生读叙述性语言时,要注重“讲”的技能训练,引导学生讲的时候语速慢一些,声音响一点,讲清楚,讓听众听明白。如何取得这样的效果呢?首先学生能够解释故事的内容。比如说童话故事的开场,对于人物、动物、时间,学生能够解释清楚,阐明故事的来龙去脉。我在指导讲《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时,引导学生厘清人物、事件、地点等信息,让学生用讲话的语气来解释老公公为什么要拔萝卜,故事讲得就生动有趣。对于故事中的叙述性语言的朗读,绝不是见字发声。我先让学生阐明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揣摩作者和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态度。

(2)从应用和洞察的角度,指导学生将描述性语言诵着读

描述性语言是让故事独具神秘色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故事的神秘色彩,就是通过描写来实现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这样的文字时,应通过应用和洞察,引导学生突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出奇妙感,读出画面感。如《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故事中,“老婆婆喊小姑娘来帮忙……”教师指导学生读时,要突出“喊”字,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想想当你遇到同学需要帮忙时你会怎么做等,读出人物着急的心情,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3)从神入和自知的角度,指导学生将角色性语言个性读

对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神入和自知,感受角色语言是如何活灵活现地展示人物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的。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去展现角色的个性。首先关注提示语,读出角色心理。如《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故事中,每个角色都在“拔呀拔,拔不动”。引导学生神入:如果你是里面的人物角色,你应该怎么读呢?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拔萝卜的辛苦,读出使劲的语气来。其次是变换音色,活化角色形象。每个角色在拔萝卜的时候都发出来“嗨哟!嗨哟!”声。在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给他们“设计”音色。同学们总结出:老公公的声音要低沉、响亮,老奶奶的声音要慈祥、温柔,小姑娘的声音要清脆、可爱等。通过自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反思,在反思中体会到故事中渗透的道理。

朗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基于UbD理念下的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师生都喜欢上朗读、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学习;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科学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习得良好的朗读习惯,形成朗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胡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

[3]杨桂芳.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探索[J].江西教育,2018(33).

[4]赵玲.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

[5]李婉莹.“逆向备课”的UBD教学设计框架[J].上海教育,2018(14).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

猜你喜欢

拔萝卜语言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拔呀拔呀拔萝卜
如果你想拔萝卜,就这样!
有种设计叫而专
拔萝卜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