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韩国庆州佛国寺的建筑艺术
2020-04-03丁源
丁源
本文通过对韩国庆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佛国寺建筑景观要素分析,阐述了韩国古建筑景观在继承中国建筑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富有韩国本土特点的建筑文化,以期望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庆尚北道的庆州市,曾是新罗王朝的首都,也是韩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摇篮。韩国的三国时期,新罗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中,佛教作为国教。凝聚了新罗人的力量,成为了统一的思想基础。新罗通过佛法守护国家的统一,从国家角度确立了佛教护国的意识。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7到10世纪,进一步发展了佛教的精神基础,佛教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根基,为社会文化带来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庆州的寺庙众多,远远超过宫殿的数量。韩国古代典籍《三国遗事》中如此描绘庆州的佛寺之多:“寺寺星张,塔塔雁行”。
新罗与中国唐朝关系密切,不仅贸易往来十分频繁,还派大量的留学生到长安学习,积极吸收唐代的文化和技术。相继仿唐改革了行政组织、并且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在历法、文字、典籍方方面面采用唐制,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公元528年,新罗的第23代王——法兴王以“安难护国”之名,依照唐代木构建筑的形制,举全国之力,在庆州市东南13公里的吐含山上,兴建起一座朝鲜半岛历史上举世无双的佛寺——“佛国寺”。
一、佛国寺简介
佛国寺是一座规模弘伟的古刹,内供奉着栩栩如生的菩萨佛陀等塑像,作为新罗时代(BC57-935年)的国寺,经历了新罗近千年灿烂佛教文化的洗礼,集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于公元7世纪时期建造而成。1995年,佛国寺同石窟庵一起被收录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不同于韩国其他寺庙的是,佛国寺建于长100米、高10余米的白色花岗岩台基上。台基的下面象征是“人间”,上面是“菩萨世界”。上下之间的阶梯,即为从人间通往菩萨所在的极乐世界之“路”。佛国寺内收藏有许多国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雄宝殿前面的多宝塔和释迦塔。两座塔都是新罗时代的仿唐石建筑,做法是将石头加工后堆砌而成,由此反映出新罗时代巧夺天工的建筑技术。
二、佛国寺的建筑特点
观察佛国寺的建筑,可以看出新罗时期建筑同中国唐代建筑极其相似:斗拱材栔雄大,采用单抄双下昂。屋面出檐宽阔、举折缓和,四翼舒展开朗。柱子都有上小下大的收分,四面檐口呈现完整柔和的曲线,正脊也微微弯曲,整体造型像一只只展翼欲飞的大鹏,十分生动。由于新罗作为附属国地位等级的影响,屋顶采用王府常用的歇山式,铺以灰黑色筒瓦。暗红的柱,衬以绿色窗棂,色彩柔和端庄。特别是局部有技巧的使用了白色,使整体效果渐淡渐灰,不显过度艳丽、繁简得当,更增质朴含蓄。建筑体积虽大,确很少有封闭的石墙,具有宏阔开放的气势,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注重整体外观美。佛国寺的建筑形式虽然没有盛唐时期中国建筑的雄伟壮丽,气象阔大。但是在吸收唐代建筑基本形式和营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合朝鲜民族的建筑风格,表现出来一种豪壮朴实,刚强奔放的特点。
三、佛国寺的景观特点
相比较佛国寺的建筑更多带有唐风,佛国寺的景观更多带有新罗本土独创的特点。
(一)景观建造思想和哲学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和佛教一起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早期没有道观,道士和僧侣一同生活;另外新罗王朝也大力推崇道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本土对自然山岳的信仰与道家“无为”的思想相结合在一起,在长期的建筑景观建设活动过程中,逐步发展出区别于中国和日本的景观设计思路,即以自然山水为主导、少加人工干预的建筑景观设计思想。因此在佛国寺的园林景观中,儒、释等礼制的影响远不如在中国和日本那样深远,使得佛国寺的整体景观设计不讲求中国建筑景观的中轴对称——表现出宗法的至高无上,而注重建筑群体和山林、地势的相互衬托。具体来讲,佛国寺与中日其他佛寺相比,其重要差异在于建筑群体从平地转入山地,创造出山地型建筑景观,进一步促进和强化了朝鲜半岛自然山水式建筑景观的模式,摆脱了明显不适合朝鲜半岛山地地形、经济文化水平、营造技术的中国式轴线院落模式的束缚,转向重视天然地形地貌、溪流、植物的利用。而人工的建筑和地形改造、植物配置逐渐作为点缀或点睛之用。
(二)佛国寺的景观序列。佛国寺藏在吐含山山腰浓郁的山林里。景观序列开始于远离寺院的山道上,首先进入一个厚重古朴的山门后,是长达3公里弯曲而平缓的古香道,古香道为进入佛国寺圣地的唯一景观走廊。漫步在漫山红色的枫叶和银杏之下,其间经过若干个莲池拱桥、露水饮池等,使朝拜者心境转换,烘托寺院氛围,达到“庄严法界”“慈云普护”的效果。最后峰回路转、来到一片开阔之地,豁然看到佛国寺矗立在高约10米的白色花岗岩台基上,形成了“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的意境。
(三)佛国寺的院落布局。佛国寺的院落布局极具特色,与中国隋唐时期廊院式佛寺的平面格局一致。在高高的巨型石块垒砌的台地上并列着东、西两个木构院落,各以两段约10米高的宽阔白色石桥阶与下部地面相连,从下部看上去气势非凡。这不仅为顺应山势的需要,也是佛教净土宗莲花接引桥的象征。东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紫霞门、大雄殿、无说殿,体型变化丰富。尤其是大雄殿前双塔对峙的格局,也是我国隋唐时期塔院式佛寺常见的平面布局形式,与同时期或之前中国佛寺建筑布局有深刻的关系。
大雄殿后为无说殿,殿后山势陡峭,顺势而上,分别是毗卢殿、观音殿(院落均采用廊庑四周环绕的布局形式)。佛国寺西院落中,安养门、极乐殿组成中轴线。极乐殿位于西院落的中心,周围廊庑环绕。总之,佛国寺东西院落并联,院落众多之平面布局,应是新罗时期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特色。佛寺院落多少不一、大小自如、依照山势地形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无论是佛法中讲到的“无”,还是道教的“道法自然”,亦或是儒家的“仁与礼”,这些思想都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随新罗时代的一颗颗木、一片片瓦、一块块石,一起凝筑在佛国寺的建筑与景观里。佛国寺在历史中屡经劫难,不断地被焚毁。但是每一次,人们都倾其一切按照原样將其重建起来,同时也是将自己对于美好世界的愿景重建起来。(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