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供求分析
2020-04-03张雪婷
张雪婷
新经济形态,因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有所不同,使得经济在创新性的经济环境之下,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需求有所变化。新经济背景带来了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趋势,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态势下,给传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提供了新发展环境。该专业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给予教学方式更新和优化,通过细化措施实践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引言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催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着颠覆性的变革,这是新时代背景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赋予的新要求。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因此劳动与保障专业作为跨越和整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综合性学科,希望能够在新经济时代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背景之下进行专业改革,是有目共睹的。
二、新经济时代呼吁复合性人才专业改革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新经济管理背景之下,需要整合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是高级人才社会需求不断提供和供给的源头。而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益提升,专业的人才供给量不足,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尤其是新经济时代,对于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的安排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总体的就业率水平偏低,大多数本科毕业生或者研究生都难以对口就业,对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匹配是不合理的。高等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如果不思考未来就业与保障专业人才配置之间的矛盾,那就很有可能使得社会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高品质的复合型人才的供给却难以为继。
(二)新经济时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改革趋势明显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培养出的高等院校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之外,必须要有强大的实践能力,灵活的掌握劳动就业相关法律、心理学、人力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等。目前在大数据整合劳动就业数据的趋势之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产生了联动效应,而随着老龄化社会不断的加剧,老人的养老问题和各种劳动保障问题,也成为社会时代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能够与时俱进探索,在新时代有效的劳动保障协作模式,随着平台就业和零工就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固定而传统的用工模式打破,这就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在高校就业时期就对于课程进行优化学习,跟进市场与社会需求相应的培养方案,不断的跟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改革的思路
(一)根据社会需求构建适合定位的理论学科
社会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发展也非常迅速,各类知识经济的更新速度极快,课程设置不能与社会脱节,否则会使得很多学生在理论是学习之后已经产生了滞后性。学生所掌握的课程,既能够满足未来就业,同时也能够引领其价值观的进一步深入。全面的修订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是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适应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供需的矛盾。通过分析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人员的供求分析,要缓解社会需求与理论学和这些落后与脱节的矛盾,强化理论教学的与时俱进,强化时代新特点与理论体系整合的关系。
(二)强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實践教学环节
新经济时代出现了一些颠覆性的创新,在金融危机和金融增势逐渐平稳的态势之下,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进程确实面临着一些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和不平稳的因素,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收效,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环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就需要借助高级实践课程,强化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和社会部门之间达成合作协议,高等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合格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专业人才的重任,而且还应该使这些人才在未来能够找寻到更为合理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方向。提高实验室和校企合作的使用率,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实务性操作更强的学科来对待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中进行模拟操作,还是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借助实验室软件来模拟等等方式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只有在实践问题中才能够真正发现各项制度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类矛盾,有效的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并且可以与周围的社区,商业保险公司等进行接洽。
四、结语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感受到劳动与人力资源专业在新时期发展的需求,通过各类控制因素,提升学生对于知识渠道掌控的主动性,同时鼓励劳动与就业,保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其不断的锻炼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