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叙与补叙
2020-04-03张和忠
张和忠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补叙,是记叙文中根据内容需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的叙述方法。
学生习作精选:
昨日依稀
石长峰
微风卷起厚重的空气,有些力不从心。房间里光线暧昧,阴沉的天气吝啬地投进些许亮色。地上铺的瓷砖有蓝绿相间的斑点,给人以冰凉的感觉。
矮鞋柜下有一双大木鞋。两块略显榔槺的木头,配以粗糙的麻布,便成了儿时夏日耳中的声音。大自然的产物与瓷砖、脚底的碰撞,凉凉的,硬硬的,嚼之生脆,余音繞梁。
想起穿这双木鞋的外公,深蓝色的大裤衩,白色而有些小破洞的背心;细长的腿,有些许青筋突起,宽大的肩膀,大大的手。外公就这样穿着木鞋“咔嗒咔嗒”走近,又“咔嗒咔嗒”地走远了。在这条时间轴上,我们无可挽回地继续向前,他却在一个时间节点停下,站立,坐着,蹲下,直至躺平。他的身影有些模糊。木鞋,它已缄口不言,在矮鞋柜下,像一对小船。
吊扇掀起一阵微风,记忆好似被小小地卷起。书架上有几本图画书。浅显的文字,生动的图画,在无数这样的下午,在灰暗的光线里,撑起一方田地。幼儿园的我已略识字,却偏要拉着外公讲那些神话故事。外公便戴着他那副读写时用的老花镜,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念下去。一老一小躺在小床上,嚼着花生米,嘴里微咸涩而后回甘的味道蔓延开去,不知是来自食物,还是我那时对文学的第一感觉。我时不时看看图画书,又望望天花板,天花板上只有白白的一片,却在三岁孩子的眼中,映出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
翻开书,还能看到外公用红铅笔留下的字迹。他对每一个错字都不曾放过,但觉不妥,便细细地查找,翻看。犹记得小学刚学拼音的时候,老师要求给生字组词。于是,小小的查字典比赛成了我俩的保留节目。每每回到家,我们总是心照不宣地拿出字典,翻开书本,用四角号码和字母音节作为彼此的“武器”。在比赛里,他总是先拔头筹,可在与光阴的赛跑里,勤奋的他,却选择了黯然退出。
拉开抽屉,外公的一篇文章映入眼帘。
“值此2012年新年之际,拙题‘十要‘十不要,赠陈衍儒、石长峰俩外孙励学共勉之。
早餐要饱,不要挑食。上课要专,不要走神。不懂要问,不要怕羞。作业要抢,不要拖延。难题要攻,不要放弃。错题要温,不要再错。强项要稳,不要侥幸。交友要慎,不要滥善。为人要恕,不要小气。父母要顺,不要顶撞。
——外公卢光文题 2012年1月22日”
看到此处,才发觉外公离开我们已八年之久。
昨日依稀,再次已有薄雾的镜片上重现。
《昨日依稀》一文中,由眼前看到的一双木拖鞋,忆起外公的穿着和外公穿着这双木拖鞋走路的情景。插入了这些内容,让无形变得有形,无声变得有声,使外公的形象丰满了起来。而后文章由眼前书架上的书,插入外公给“我”讲故事的情景;由偶尔看见书上红色文字的印痕,插入了外公和“我”进行查字典比赛的情景;这些插叙的运用,使《昨日依稀》的内容充实了起来,让文章的结构灵动了起来。
文中最后看见了外公的“十要”“十不要”,于是补充了它的具体内容。这段补叙,虽不是故事的情节,却是表现外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段文字的补充,由上文外公教育“我”的单个的具体的一个个镜头,上升成为整体。理性的,对晚辈的规范要求,使外公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文章的思想意义更加鲜明、深刻。
记叙文中巧用插叙与补叙,常常能让文章变得丰富而灵动,丰满而深刻。
(江苏省常州市华罗庚实验学校;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