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住吴越山水间畅游德清博物馆

2020-04-03陈展

浙江林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德清蚕桑

陈展

史海钩沉 吴越撷英

马家浜与良渚文化。1990年,德清刘家山遗址考古发掘证明,马家浜文化时期(距今7000—6000年)德清就有先民生息。当时的先民以红陶炊煮,以石斧、石锛劳作,以网和骨镞进行渔猎。德清县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三合乡、雷甸镇、钟管镇、新安镇等地,其中三合乡羊尾巴山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甸杨墩遗址已发现可观的制玉遗存。马家浜先民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和家畜饲养为辅,使用玉璜等装饰品,陶器以红陶和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精致的制玉工艺表明了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的水平,文字符号的出现,则昭示着良渚文化已显露了文明之光。

德清窑。德清地区古窑址系列以浙北东苕溪水系为发源地,产品以原始瓷及青黑釉产品兼烧见长,是中国原始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原始瓷是对瓷器初创阶段在技术和产品都未成熟情况下的一种称谓,由于胎土、施釉、烧制温度等方面的原因,器物的胎尚有一定的吸水性。东汉是瓷器的成熟期,浙江地区这类窑址比较多,德清目前主要发现有三合乡青山坞、上渚山、黄角山、荷花塘、张家山等,产品仍以黑釉和青釉兼烧为主要地方特色。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馆里陈列着,静默不语,蕴藏着多少时光的秘密。

梦里水乡 民俗流芳

新市蚕花节。蚕桑曾是德清农家重要的收入来源,“种田吃白米、养蚕用白银”,足见蚕桑在德清农村的地位。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别越赴吴,途经新市,遇见了12位美丽的采桑姑娘。西施姑娘手托花篮,将绚丽多彩的绢花分赠采桑姑娘,以祈佑蚕桑丰收。德清养蚕习俗如祭蚕神、剪蚕猫、关蚕门、轧蚕花等至今可见。新市蚕花庙会便是千年蚕桑文化的再現。蚕花庙会又称“蚕花节”,以祭祀蚕神、迎接蚕花、祈求蚕茧丰收为主题,活动中将推荐一位蚕花娘娘为“蚕神”。相传蚕花娘娘源于黄帝的正妃嫘祖,她被尊称为种桑养蚕的第一人。德清新市地区的蚕花庙会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明显、内涵丰富。作为江南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建国后曾在新市拍摄了以蚕桑生产为题材的电影《蚕花姑娘》,因而名声远扬。

德清饮食。德清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源远流长。陆羽《茶经》所载“饭所饮茶”,使武康小山寺的翠峰茶扬名古今。烘豆茶是用烘青豆、茶叶以及腌制过的紫苏子、橙皮等配制而成,又称“防风茶”,闻可品香,饮可止渴,嚼可充饥。古时德清茶行茶馆遍布,茶礼颇具特色,如三合乡杨坟一带的“打茶会”以饮茶聚会。每一次“茶会”有特定主题,如正月新春茶、入屋茶、女儿茶等不胜枚举。德清的饮食不只是为了果腹,对食物的择用、加工的考究、烹饪的多样,都体现出德清饮食的独特风情。如新市“张一品”的酱羊肉、康福多肉馅茶糕、蚕花饭、德清逆鱼、武康鸡肉馄饨……“张一品”烧制的酱羊肉色泽红亮,酥而不烂,汁浓味醇,风味独特,是秋冬季营养滋补佳品,并以“一品当朝”的寓意蜚声江南。每年农历八月,新市镇都要举行传统的“开羊刀”仪式,好不热闹。

名人荟萃 翰墨飘香

沈约。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历仕宋、齐两代,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官至尚书令。他曾和谢朓等人提出“四声八病”说,要求作品区别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与范云、萧琛、任昉、谢朓、萧衍、王融、陆倕切磋诗文,号称“竟陵八友”,所作诗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沈约一生著作极丰,主要有《晋书》110卷、《宋书》100卷。

赵孟頫。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吴兴(今湖州市)人。他曾隐居在德清县千秋乡,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号文敏。其擅长书法,尤其是行书和小楷,人称“赵体”。他还擅长绘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开创元代画风,山水、人物、竹石、鸟兽画均负有盛名。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赵孟頫的妻子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元代德清县茅山村(今钟管镇)人。能诗、善书,擅画梅兰墨竹。其二人夫唱妇随,情浓意笃,留下了《侬我词》,死后合葬于德清千秋乡东衡山(今洛舍镇东衡村)。

猜你喜欢

德清蚕桑
蚕桑种植技术及生产误区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德清裸心堡
“德清嫂”让德清更美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真诚反哺蚕农 做强蚕桑产业
我的母亲叫中国
德清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