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再发展的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新思路——以北川羌族为例
2020-04-03杨凡欣陈琳史致源
杨凡欣 陈琳 史致源
在国家对文化发展大力支持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如何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本团队走访四川省北川县羌族地区,对2008年地震灾后当地经济恢复和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
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密不可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再发展上,结合文化旅游无疑是一种好方法。“非遗+旅游”、“互联+旅游”等模式催生出的文化产业和特色产品、服务,能通过更多的渠道扩大文化的知名度和产品销量。基于此,本文将提出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一些意见对策,针对实地调研的情况,提出一些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新思路,希望有效利用能够帮助资源和产业发展相匹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文化提升、就业满足。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
服饰方面,存在传统服饰包装异化、传统手工技艺消解等问题,影响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很多不伦不类的“改良”款式对普通民众的误导更是持久且难以消除的。
建筑方面,羌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住宅是石砌碉房,这种建筑多融合了吊脚楼,四合院等建筑形式,大多数屋基、堡坎、甚至整个墙面都用各种石块砌成。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汉化严重,08年地震后北川地区建筑被大量损毁,北川地区被判定原址不具备重建条件,成为整个灾区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
非遗传承方面,羌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的羌绣,作为羌族的民族符号,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但在本团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羌绣因为传承途径狭窄,推广度不够大等原因,已经陷入困境。同样作为非遗手艺的口弦,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消闲乐器,都面临着传承的困局。
综上可知,非物质文化的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助力旅游发展。导致了发展的渠道不够通畅,传承面临难题。
二、文化旅游问题的分析
文化旅游开发必须考虑到文化旅游开发和当地居民生活融合问题, 并提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文化归属感。新北川景区建设作为灾后重新规划发展部分依旧处于初期状态。由于前期在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时候,投入的成本过高,导致了获得低可持续收益的后果,因此后来外省投资份额不大,制约了外来地投资以及旅游业发展。
文化旅游深度挖据不足。在旅游元素方面,目前的发展没有很好的挖掘被隐藏的旅游文化基因。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的利用率不高,没有与消费者产生良性互动。
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消费者口碑。及时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旅游品牌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其建设和推广仍存在大量问题。
非物质文化旅游遗产延续性面临挑战,民族生产技艺的无人传承。据统计,灾后北川县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目前仅有77人。文化旅游的核心东西,文化的衰竭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文化旅游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羌绣多以北川地区“羊角花”为主,不符合当前市场的审美。纯手工工艺的成本造价高、人力成本高昂,但是依托的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文具、装饰品等,文创产品的价格过于高昂。并且销售渠道单一、主要渠道的传习所和实体店铺为羌绣,同步电商的销售量小,无法广销。
三、研究对策
基础设施建设上面,应该注重城市规划改善文化旅游的环境。要体现出北川的羌族风情和大禹文化。挖掘和提炼出独特的羌族元素,对其进行抽象化处理,使其转变成建筑因素,运用在整体规划新城和未来发展上。
政府提高重视切实采取措施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北川政府可以组织专家学者系统且深刻挖掘文化内涵,再引入市场的投资,联合企业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和旅游景区。当地政府應该发挥鼓励传承功能,将其纳入到正式学习中,培养一批可以继承的青年手艺人。
旅游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体验式旅游需求带动文化及其衍生品的需求。打造实用性较强、符合现代审美、融合传统和流行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可以进一步将旅游产品市场细分为如低端、中端、高端等板块的消费者市场。
旅游文化宣传方面打造品牌,凸显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拓宽形象构建渠道,除了利用宣传片,还可以用新媒体增进与受众的距离,增加互动。
四、结语
本文以北川羌族为例探究了新时代下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发展文化旅游应强调这种汇聚了当地旅游从业者、居民和旅游者的价值观的作用。旅游不仅是物质的体验,也应该是这种无形物质的交流。抛弃旧的景观旅游思路,将旅游更多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让文化旅游作为人们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在新时代下,这才是我们注重的文化旅游背后应该承载的责任和意义。(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