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多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4-03蔡兴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问卷体育课

蔡兴莉

前言

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表明,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多年下滑,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外,还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因此,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的统计与分析,剖析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多元因素,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新模式,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查阅教育法规、体育与艺术教育司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与该课题研究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与完善。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共发放问卷400份。

1.2.3 统计法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在本校400名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400张体质情况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分析,统计。

表1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N=400)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结合初中生生活、学习环境的实情,将调查问卷的数目划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四大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2.2.1 家庭因素

2.2.1.1 选择的交通方式

图1 交通方式

从图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走路和骑自行车上学。作为按学区划分的学校,在充分考虑上学安全、距离及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前提下,倡导安全、健康、低碳、环保的走路、骑自行车上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2.1.2 体育锻炼的氛围

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有良好锻炼习惯,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从“父母周末或假期是否和你一起参加体育锻炼”选项来看,选“有”的占56.5%,“没有”的占43.5%。家长陪同子女锻炼的数量稍高。“重文化学习轻视体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及学生本人对待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家长应认识到良好的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对子女的感染力及引导作用。

2.2.2 学校因素

2.2.2.1 学校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

我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均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学校体育中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是“主力军”。中考体育考试作为必考科目,也是学校宣传及教学的重点。“学校对体育锻炼进行专门的宣传”上,90%的学生选择“是”,10%的学生选择“否”。“体育课上教师是否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上,95%的学生选择“是”,“校医是否在健康课上进行过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100%的学生选择“是”,说明学校对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升学考试等方面的重视度高。

2.2.2.2 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教师的喜欢程度及满意度

图2 对体育课否认满意程度及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体育课是大部分学生获得体育运动健康知识、运动技术技能的最主要来源。而良好的情感态度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融洽教学双方的关系,从而提高体育学习效率。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体育老师和喜欢体育课的比例接近。尽管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很成熟,但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分析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及体育教师的原因,是否为师生沟通、学生的认知情况等方面引起,抑或是体育课程设置或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等,均需寻根问底,找到问题的根源。

2.2.3 社会因素

2.2.3.1 学生获取体育知识途径

图3 获取体育知识途径

明确体育锻炼之意义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从图3学生获取体育常识选项中说明,体育课还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重要来源,对学生而言,体育锻炼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校,在其他场所也可以获得。比如学生的周围环境、电视、书刊、网络媒体等都是有效途径。

2.2.3.2 社区环境、社区体育设施情况

调查中,有46%的学生居住的房子有电梯乘坐,54%的学生没有电梯。在“您所居住的小区或社区有健身器材或场馆吗”选项中,57%的同学选择了有,43%的人数选了没有,说明了利用小区里的一定面积构建体育设施可作为学校体育的补充。

2.2.3.3 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图4 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从图4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均愿意选择结伴或者是集体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既锻炼了身体,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团体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更多的朋友或增强了与朋友、同学间的感情。

2.2.4 个人因素

2.2.4.1 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及体育锻炼、体育训练的兴趣性

在“您认为体育锻炼会有利于学习和生活吗”选项中,有72%的学生认为有利,2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无益于学习和生活。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持正确、积极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2.5%的学生表示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17.5%。这表明学校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氛围,以体育课为抓手,结合课余体育活动及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尽管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喜欢体育活动,但真正参加体育兴趣班的学生比例仅有13%、仅有9%的学生想加入校运动队。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兴趣班,鼓励有运动基础、天分及优势的学生加入运动队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处理好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2.2.4.2 体育锻炼时间、锻炼的习惯情况

尽管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发布的“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但除了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等外,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空余的时间基本是在文化学习。

2.2.4.3 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自尊及自信心情况

运动心理学认为,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能片面、孤立地考虑身体健康,要系统、全面地看待健康的丰富内涵。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性、人格。调查显示,“您对自己的体能感到满意吗”中,满意的占31.5%,一般的占51.5%,不满意的占17%,认为自己体能一般的占多数,满意的仅占三分之一;在体育自尊方面,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体能不满意。而在自信心方面,66.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轻松完成体育课上的运动项目,所占比率较高。这说明教师设置了难度适中的体育项目,通过体育课培养了大部分同学的自信心,激发了体育学习兴趣。

3 实施对策

3.1 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宗旨服务,立德树人,在抓好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推进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各项活动的开展和竞赛,大力推行“阳光体育活动”, 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2 加强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配足体育器材,及时修复场地,切实改善体育教学条件,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3.3 落实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科学性。开足体育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元评价,科学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

3.4 加强与家庭联系。经常将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及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通过各种资讯途径与家长一起分享,让更多的家长理解体育活动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配合、支持孩子在校内外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并主动在空余时间带着孩子一起享受运动的快乐。

3.5 建立和完善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应急机制。做好体育课堂上对学生科学锻炼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定期对学校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建立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理办法,以确保学生在校锻炼时的安全及发生意外时能得到及时现场急救和善后处理。

3.6 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响应社区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的宣传,支持社区对青少年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并给予场地、器材、人员方面的支持。

结语

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优化体育环境,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问卷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