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红旗渠代言

2020-04-02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林县改变现状红旗渠

作为曾经的《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魏德忠用镜头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南人民追梦路上的风风雨雨,然而让人们铭记这个名字的仍然是他拍摄的红旗渠。

河南省林县山区地上无河,地下没水。1960年春,林縣严重干旱,为了改变现状,当地政府提出,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彻底改变山村贫穷落后面貌,修建红旗渠的工程由此拉开了序幕。那一年,魏德忠26岁。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人均每天只有半斤粮食,吃不饱肚子,修渠人就在山上采野菜充饥,“早晨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就是当时的生活写照,但林县人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10年的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斩断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道,架设了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建成了一条总干渠连同支渠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修了十年,魏老拍了十年。十年间他去红旗渠80余次,拍的胶片几麻袋,凝固了一幅幅战天斗地的动人瞬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旗渠水静静地流淌,修渠的英雄们陆陆续续走了,红旗渠仍然在福荫着他们的子孙,留下的还有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作为当之无愧的红旗渠精神的代言人,魏老拍摄的那些珍贵画面,成为永恒的、鲜活的历史见证,传递出的视觉意象、价值观念、时代精神,沉淀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猜你喜欢

林县改变现状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小老虎种花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浅谈我的初中历史教学
漫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翻转课堂,培养兴趣,改善职高数学教学
《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