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流动性和微观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0-04-02周芯羽张铭珍
周芯羽 张铭珍
摘 要:本文研究了宏观流动性和微观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并将银行按照资产规模进行分组,探讨流动性对不同资产规模银行的影响。我们以3个月期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宏观流动性的代理变量,利用流动性资产占银行存款及借款之和的比重来衡量银行的微观流动性。采用了2003-2015年我国212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观流动性对银行贷款有显著正向影响,宏观流动性对银行贷款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宏观流动性;微观流动性;银行贷款行为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国内外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流动性监管改革方案。2010年12月,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和修改管理文件,“巴塞尔资本协议Ⅲ”正式发布,它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成为不同国家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主要依据。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修订完善了流动性覆盖率标准,发布了《巴塞尔协议》第三版《流动性覆盖率与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2014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制定了流动性覆盖率要求。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宏观流动性和微观流动性对银行贷款的影响,我们将3个月期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宏观流动性的代理变量。对于宏观流动性与银行贷款的研究,Bernanke and Blinder(1990)从理论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银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金融中介机构提供贷款的能力有限,因此,货币供应量下降,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不能获取足够的资金,因此投资活动受到影响。从实证分析来看,以美国为例,他们发现宏观数据显示,当联邦基金利率上升时,银行贷款将大幅下降。
关于微观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影响的研究有两种结果。Olivero等(2011)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利用1996-2006年亚洲和拉丁美洲18家銀行的数据,发现流动性对贷款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Ferri等(2014)利用欧洲1999-2011年的数据发现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与银行贷款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拥有更多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水平。
二、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计
实证研究旨在分析宏观流动性和微观流动性对银行贷款的影响。我们选取三个月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宏观流动性的代理变量,选取流动资产占银行总存款及借款之和的比率(lrr)作为微观流动性的代理变量。此外,在分析中我们还考虑了影响银行流动性和信贷行为的其他银行特征变量,包括不良贷款率、ROA、净资产占比、存款占总资产的比率。另外,还考虑了宏观经济变量,加入GDP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为了减少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对于银行特征变量进行一次滞后(t-1)。综合各种考虑因素本文模型构建如下:
Lai,t=αi+β1Lrri,t-1+β2Shibori,t+β3BLi,t-1+β4Roai,t-1+β5Eai,t-1+β6Sai,t-1+ β7Gdpgrowtht
其中La是银行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率,Lrr是流动资产占存款及银行借款之和的比率,用于衡量微观流动性,Shibor是三个月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用于衡量宏观流动性。BL(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面临信用风险的指标,Roa(资产收益率)作为银行风险偏好的代理指标,Ea是股东权益与资本总额的比率,Sa是总存款占总资产的比率。Gdpgrowth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衡量经济增长。
(二)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了212家中国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收集了2003年至2015年期间的年度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回归。样本商业银行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宏观流动性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实际GDP增长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根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的因变量银行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率均值为48.69%,中位数为49.76%。衡量微观流动性的指标(流动资产占银行存款及借款之和的比率)均值为24.26%,中位数为23.09%。本文还将样本银行按资产规模分为两组,大银行组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元,小银行组资产不足3000亿元。前者由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11家城市商业银行组成,后者全部为城乡商业银行。根据银行的资产规模,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存在异质性,大银行组和小银行组银行的微观流动性指标均值分别为21.43%和25.66%。然而,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差别不大,两组银行分别为49.49%和48.28%。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进行了三组回归,基础回归针对所有样本银行,在此基础上,按照资产规模分组,对大银行和小银行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按规模分组的目的主要是考虑不同规模银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管理其资产负债表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最终回归之前,我们已完成了单位根检验、Hausman检验以及遗漏变量检验。
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在微观流动性方面,流动资产占银行总存款及借款之和的比率对样本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流动性资产可以被视为增强银行风险吸收能力的安全缓冲,因为这些资产可以在银行持有高风险、非流动性资产时进行清算,以避免现金短缺。这些结果显示了中国的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占比水平越高,贷款投放越多。宏观流动性比率方面,回归结果显示三个月期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样本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政策的效率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另外可能是三个月期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并没有完全反应宏观政策。
资产规模不同的银行可能有不同的活动范围以及不同的业务模式。小银行更多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并且更重视零售业务,而大银行主要参与大型贸易活动和大型企业的融资活动。这可能会影响银行管理流动性头寸的能力和放贷意愿。
本文把样本分成两组。如果一家银行的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就被认为是大银行。大银行样本包括28家银行,其中大部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资产规模低于3000亿元的,本文认定为小银行,分别对大银行组和小银行组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显示,在微观流动性比率方面,流动资产占银行总存款及借款之和的比率对样本中大银行组的影响更为显著和积极。这在小银行组中并不显著。这些结果突显出,在持有流动性资产缓冲的情况下,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无法增加贷款。可能的解释是规模较小的银行建立强大的可流通的流动资产缓冲,以增强他们的风险吸收能力,因为这些资产可以被清算,以避免任何现金短缺。
在宏观流动性比率方面,三个月期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银行放贷的影响都不显著。宏观流动性政策的无效对大银行和小银行都是一样的。
三、结论
本文旨在分析宏观和微观流动性比率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流动性指标对银行放贷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银行不能随着宏观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行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银行应优化管理结构,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除此之外,中央政府应该考虑他们的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何解决宏观流动性政策的低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微观流动性指标对大型银行的借贷行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发现对政策制定和银行监管框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这一发现的一个关键是,监管机构应考虑不同规模银行的特征和行为,以确定应实施和执行何种类型的流动性监管,以促进更强的金融稳定,并加强银行作为信贷提供者的核心职能。
参考文献:
[1]张守旺;;企业流动性短缺的原因[J];企业技术开发;2010年09期.
[2]江玲燕. 微观视角下宏观流动性的评估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