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
2020-04-02郑声友
郑声友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因素逐渐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方式,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我国应该对宏观经济实行合理的调控才能有效的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近年来,行为金融在对经济的证券投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通过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改进和完善,有效的解决了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此背景下,基于行为金融视角下证券投资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基于行为金融视角;证券投资;分析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投资市场对于资源进行配置效率的高低情况都受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所影响。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受到市场发展时间较为落后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对股票的供求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很多时候投资者的行为受到心理因素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很有必要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因而出现了行为金融。在金融领域内引入经济学的概念,对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为金融的概述
(一)行为金融的概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内容,伴随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体,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配置。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情况。但从我国现行的证券市场来看,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例如投资过程换手率过高、投资的高投机性等等,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的波动频率较大,短线王成为了我国证券投资的流行观点。这种投资理念增强了投资者心理素质的影响,使得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存在一定的异动。行为金融是基于现代金融理论所产生的,在指导证券投资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对传统金融论假说的一种突破,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所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行为金融的发展代表着金融理论的方面,对现代我国证券市场情况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行为金融的由来
行为金融是以应用心理学作为研究的工作,基于有限控制性、有效理性和有效自利三大原则,通过对金融市场行为的分析来得到真实的市场情况,其应用前景较为广阔。行为金融的诞生有效解释了金融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认为人们的心理特征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金融市场“特异性”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人的心理以及社会要素的分析,实现了对资本市场中出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行为金融认为证券市场存在短期证券价格动力效应,以及长期价格的逆转现象存在。伴随环境的变化,投资者也会出现过度自信和缺少反应能力等心理,这会使得自身的投资行为有所偏差,出现金融市场上的“特异性”。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和心理对投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对于复杂的金融市场的研究需要考虑到人性的多变性,以投资者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应运而生。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认知偏差理论,主要研究了人们的经验主义会造成投资的错误,同时,问题过于复杂也会使得投资者缺少最优分析,这种直观的推断方法使得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比较容易发生错误。2、行为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整个的投资组合而非对单一风险情况的分析,要考虑到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3、期望理论,通过实验的对比发现多数的投资者不理性的行为,他们投资的有效函数并不是单纯的财富要素函数,不能完全的规避风险[1]。
二、行为金融理论中投资者出现偏差的原因
传统的金融理论会把投资者的投资心理理解成一种理性的行为,投资主体被认为是理性的人。但在实际的理论中,就会出现许多解释不清楚的现象。随着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引入了行为金融的概念,但其与传统理论中投资心理假设是相反的。行为金融认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很容易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做出了很多非理性的行为。
(一)过度自信心理
在投资过程中,人们往往对自身的能力有着过高的评价,这就使得他们对影响成功可能出现的因素有所忽略,过分的看重机会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即使结果失败了,他们多认为是由外界因素造成的,与其自身的能力和认知的关系不大,这种情况,人们缺乏自我的反省,对于错误的判断并没有及时的改正。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盲目的自信增加了投资和交易的风险。
(二)处置效应
大部分投资者在盈利时,都会出现一种过于自信和认为理所当然的心理,一旦出现损失情况,就会有出现心理上一个巨大的转变,产生厌烦心理,这样的行为也会使得投资者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偏差。在股票上涨的时期,投资者为了快速的获取利益防止之后的掉价,经常将手中的股票全部卖出。在股票的下跌时期,投资者防止亏损现象,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多会继续持有股票,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会让投资者获取更高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投资者在股票上涨时,急于卖出全部股票,而在股票下跌时,不愿意将股票卖出。
(三)不准确的启发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在投资和选择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而在判断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当下的思考情况,这就使得之前的经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中有各种奇异的现象所存在,但是很多投资者没有准确的认知到这一点。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一些经验之外的方法来解决,同时,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经常把自己的主觀思想加入进来,由此引发了错误的判断,特别是具有高文化素质的投资者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四)不适度的行为反射
部分投资者投资过程中往往会抱有一定的盲目乐观的心理,对股票的价值有一定的夸大。反之,部分投资者有一定的悲观心理,对于股票的预期特别的悲观,造成了股票的大幅下跌。在投资者在对股票进行预估时,往往会随着投资者预期的相反方面发展。行为金融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做出了解释,是因为投资者的认知出现误差,因而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失误,就导致了股票整体的波动幅度较大[2]。
三、行为金融视角下投资的分析
行为金融学改善了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对于实际投资也起到了一定指导的作用。但是理论和实际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其还没有发展成为普遍的理论。现今,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不明确情况比以往有所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行为金融为我国证券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平均成本,对投资时间进行分散
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金额较大的投资时,经常会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分散投资的方法,对不同价格的股票进行投资,从而降低了只大量购买某一只股票而产生的巨大风险。通过对于不同股票的分散性投资,使得投资的成本得到了更好的平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会进行风向的把控,但这种控制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降低,因此,进行投资行为的分散处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通过实践来实现对投资风险的分散,简而言之,就是股票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降低,它会受到投资者的有效理性、对损失的厌恶以及思维的分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让投资变得更加的有效。
(二)有效减少启发性投资偏差
在行为金融的理论中,投资者的心理对于整个投资过程的选择偏差有很大的影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就应该对投资市场的真实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会避免因为自身因素对投资所造成的误差。了解投资者可能产生的心理偏差,对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找到投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在整个投资的过程中,市场虽然占有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起到完全的作用,投资者仍然会受到经验、情绪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的失误。因此,在投资的过程中,要对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理性的分析,发现产生偏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和对市场价格造成的影响因素。比如,买入低估股票,卖出高估股票,从而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解决投资者偏差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长期的特殊投资方法和策略。
(三)进行动量交易
在实际的交易时,要对相关的人员有一定的设置标准,当股票达到这一标准时进行买进或卖出。根据行为金融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只股票表现得很好,那在正常的情况下,它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会有上涨的趋势。对于这种不错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股票收益的惯性来进行有效的买进和卖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四)进行反向投资
为了对股票市场过度行为有效纠正,行为金融会将合理的应用反向投资。就是将上涨的股票出售后买进下跌的股票,这种的做法是避免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过度自信投资心理,导致投资者往往高估股票的价格。在实际的行为金融理论中,投资者对于比较冷门的股票有一定的悲观心态。根据这一现象,投资者可以根据股票的过度反应来获取利益,在大多数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之前,将手中的股票售出[3]。
行为金融理论对于证券的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投资的过程中,市场并不能完全的发挥时效性,使得投资者的认知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过度自信、过度反应等等。因此,投资者应该对投资心理进行透彻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规律,在投资过程中掌握更好的策略和技巧。
参考文献:
[1] 唐志.基于行为金融学对中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8(23):267.
[2] 张岱月.基于行为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分析[J].管理观察,2018(36):157-158.
[3] 趙翾.基于行为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分析[J].中国商论,2018(3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