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相关内容浅析
2020-04-02叶铭清展羽洁
叶铭清 展羽洁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对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日本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在很多方面合而不同,理解其背后深刻的建筑文化背景,也有利于仔细思考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精神。
关键词:建筑历史;中国;日本
0.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方法在日本古代被奉为圭臬,是日本古代建筑匠人学习的样本,同时又加以本土化元素的融合,使得日式建筑文化得以沉淀。中日传统建筑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特点。中日两国的建筑艺术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而这种东方的审美特性在世界亦可称之为奇葩,独放光彩。这些传统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也有不断的创新实验,在现代建筑中来表达传统的空间美学,在此过程中许多日本建筑师像丹下健三、安藤忠雄和隈研吾等对于日式空间美学价值的诠释做得较为极致,中国建筑师王澍也在极力回归本土文化,他提倡本土建筑,将中国传统以一定的形式融入现代,以突显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而传统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可能性仍有巨大的进取空间。
1.中日传统建筑文化异同
1.1整体布局
在以儒家的社会等级思想为正统的中国古代封建时代,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崇尚严格的“礼”制,也深深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中体现。从皇宫大院到普通民居,整个建筑布局均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制。日本早期的建筑布局受到中国的影响,也以这种中轴线对称的空间秩序来表达,如日本早期的元兴寺的布局方式就与中国隋唐早期的寺院类似,中轴线把中门、佛塔、菩萨殿和讲堂连成一线,四面再由回廊连接,回廊整体左右对称排列,但随着这种布局被日本本土文化所逐步消化,严格的对称布局的意识慢慢淡化,到了公元13世纪左右日本多数寺院建筑布局都为非对称性[1]。一些先前借鉴中国建筑中轴对称布局方式的日本寺院,在后续的不断改建和扩建中,原先严格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的结构布局已不复存在,而形成了一种建筑重心逐步向一侧集中的不对称新格局。这種从中轴对称到不对称的变化,反映了日本崇尚自然,追求天然的本土审美[1]。
图 1中日早期寺庙建筑布局平面图
1.2建筑结构
中日传统建筑在形制上都大体一致,悬挑的屋檐,精细的斗拱结构等,整个建筑均由台基来承起圆木柱,撑起房屋结构。在砖砌台基上承木柱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整体木结构被湿气和雨水侵蚀腐败,还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榫木梁和木构件传力受力系统的结构技术是中日传统建筑的最大共同点。但后期随着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愈发复杂,到了明清时期,斗拱由原本的结构作用蜕变为了装饰作用,并在一些暴露在外的结构表面做了丰富的装饰,相比而言,日本传统筑显得更加简朴和自然[2-3]。他们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技术后,逐步简化了建筑的形象,而在日本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一直保留了其承重受力的作用。
图 2传统建筑的木结构
1.3空间营造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空间的一种意境,通过空间虚实变化来表达,其常用的营造手法就有虚实相间、化小为大等,在室内采用屏风、帷幔来进行空间的划分,从而产生似断非断般的趣味意境。而在日本的住宅建筑中,常用木方格的推拉门对内外部空间进行界定,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木方格上糊有一层半透明的纸,两个空间可以相互交流,在整个空间的外围都用这种木方格来作为隔墙,空间上近乎是开放式的,加强了空间的渗透感和与自然的交流。
中日两国在对户外庭院空间的营造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户外的园林空间营造上,中日两国都以自然为师,效法自然,以别出心裁的手法强调空间的意境感,从而展现一步一景的视线变化。而日本在传承这种自然精神的造园方法上,又形成了一种“枯山水”的庭院风格,枯山水的表达多以白砂、湖石加以苔藓等来作为材料,其更多的是要借助人的想象来给予物质一定的意义。其更具抽象性,需要透过物象来揣摩背后的表达,其讲究的是由“看”而来的“想”,进而提供了一个“悟”的视觉感受,在精神层面上带给人的玄妙空间。
日本的建筑中总能感受到空间的连续性的存在,再小的建筑都能在精神上给人一种无限的精神空间,而不会觉得空间的狭小。
1.4色彩装饰
就以中日两国的色彩观念而论,中国古代在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各阶层在色彩的选择运用上也有等级之分,黄色多为皇家贵族使用,而像“赤、青、白、黑”多为间色用,其等级象征较低,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装饰上的色彩的表达也是十分强烈的[3]。而日本受其本土宗教神道教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其在建材的选择上多为木材和石材或者草类,使其更贴近自然,在色彩上更是极力保留材料的原本色和纹理,其更多是想表达简朴和自然。同时,日本的文化中又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简约而无过多修饰的风格。其没有复杂的室内装饰,内部装饰上或是一花一叶或是简简单单的字画,整体展现出素雅的美感。在日本的各式传统建筑中,这种追求本真、简朴和自然的建筑风格总能淋漓尽致的展现。
参考文献:
[1]盛海涛,刘志杰. 浅谈中日传统建筑文化[J]. 建筑创作,2004(8):32-36
[2]甘露. 浅析中日传统古建筑之间的异同[J].时代文学,2015(10)
[3]刘 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环境色彩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 2019(1):202-203
作者简介:
叶铭清(1999—),浙江绍兴人,建筑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