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片有温度的雪花

2020-04-02王丹凤

检察风云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兰辩护人证言

王丹凤

2019年上映的韩国电影《证人》,是一部将法律技术性和人文关怀结合得很好的律政电影,它讲了一个杀人嫌犯的辩护律师与该案唯一的目击证人之间的故事。“昨夜下了厚厚的雪,可能是觉得屋顶、路面、田间会冷,给他们盖上了厚被吧,所以才会只在寒冷的冬天降临”。在影片的開头,15岁自闭症少女林智宥在课堂上诵读这段课文后说:“可是盖上雪会冷的,因为,雪是冷的。”

律师杨淳浩少年立志成为做好事的律师,后来如愿以偿成为优秀的民权律师,但是随着在这残酷的世界起起伏伏,为生计所迫的他加入了一家知名律所,成了他原来最看不上的商业律师。为了提升该所在刑事方面的声誉,按照事务所上司的安排,他成了一起引起轰动的保姆杀人案中被告人吴美兰的辩护人。在该案中,林智宥的庭外证言成为检方指控被告人唯一、直接的有罪证据。

从法律上讲,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是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对于杨淳浩来说,虽然在与吴美兰的交流中他还是能够确定她有罪,但是辩护人角色决定他必须打赢这场官司。如果想打赢这场官司,必须拿掉智宥的庭前证言,而攻击的方法只能是从其作证能力和证言可信度着手。杨淳浩想尽各种办法接触林智宥,并试图说服其出庭。林智宥作为自闭症患者,存在一定的语言和交流障碍,但有着高于常人的敏锐听觉和强大的记忆力。杨淳浩在刚开始接触她时也是处处碰壁,听了智宥好友的话,从与她一起做智力题入手,逐渐与其成为了朋友,最终令智宥出庭作证。韩国刑事审判由法官和陪审团共同审理。虽然智宥在检察官的询问中陈述了案发时她看到的案发场景,但在交叉询问环节,杨淳浩着力攻击她这个“朋友”的证言可信度,利用自闭症患者的某些认知和表达缺陷,用三张图误导了陪审团,让他们认定智宥没有正确的感知力与理解力,得出智宥系“精神病”,因此其证言不可采信的结论。智宥的有罪证言最终被法庭排除,被告人吴美兰被无罪释放。

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检方对该案提起抗诉。吴美兰释放后诡异的笑容,宣判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转变,都让杨淳浩心生怀疑。他也因在庭上伤害了一个本不该伤害的人,良心遭受谴责。“这世上没有不会犯错的人”,父亲的话让杨淳浩幡然悔悟,重新审视自己,并试图在二审中再次申请智宥出庭,还原真相。饱受羞辱的智宥,虽然遭到释放后的吴美兰的恐吓,以及母亲的百般劝阻,但还是选择相信杨淳浩,毅然再次出庭作证。在二审庭审中,杨淳浩在法庭上引导智宥展示其超强的听觉和记忆力,尤其是让她一字不漏地说出在几十米之外听到的吴美兰施暴当晚说的108个字,完美再现了犯罪现场,迫使被告人吴美兰在庭审中承认了罪行,最终被定罪。

从电影《证人》来看,韩国的刑事司法引入了美国陪审团的一些要素,尤其是庭审的证人出庭和交叉询问环节,十分紧张和精彩。陪审团审判给了律师在普通人面前攻击证人可信度的机会,陪审制使得庭审的不确定性增强,给辩护人险中求胜的机会。本案一审即是如此,但是辩护人出于维护当事人利益,不当地利用证人的弱点,这一切都是对的吗?杨淳浩在面对良心的谴责的时候,选择了站在良知的一面。本案中的自闭症少女智宥也冲破了生理上约束、克服了惶恐,哪怕别人伤害了她,她也愿意相信人性本善,就像一片“有温度”的雪花,努力地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公正。

虽然电影的结局很圆满和温馨,但是它所呈现的法律人职业角色伦理与普通人的良知、正义感的冲突,却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美兰辩护人证言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民事诉讼证人证言采信问题探析
刘美兰:写出自己的诗行
第二次离婚
以审判为中心构建和谐检律关系
案件管理与刑事诉讼法相关问题探究:以检察机关保障辩护人会见、阅卷权利为视角
李庄案与刑事辩护——考察德国刑事辩护人与被告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