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教育生涯

2020-04-02林淑媛

师道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学课题素质教育

林淑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素质教育”科研启航

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当了八年语文教师后被调到教育科研部门,从此走上了教育探索之路。从高中語文教师转向科研岗位,首先需要的是自己知识转型与教育基础理论的补充、到师范大学教育系去听课、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浏览国内教育刊物上的教改信息,真是如饥似渴一般。我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活动,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探索工作。我开始尝试运用科研方法去探索实践,深入学校听课,摸清教育现状和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提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的实验研究”课题,并被确立为吉林省教育科研“八五”重点课题。第一批实验学校抽取了城乡不同层次的小学作为试点实验学校,从起始年级开始对学校教育进行综合性改革,在实验班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借鉴北京特级教师吕敬先老师的“小学语文能力整体发展”课题成果,对小学语文课进行结构性改革,在小学低年级开设“观察与说话写话”课程,借鉴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研究思路,减少一节数学课,开设“数学思维训练”课程,因地制宜开展阅读、文艺、体育、科学兴趣小组课外活动,进行儿童素质全面评价。我带领着各区市学科骨干深入学校,走进课堂,按计划开展培训与研讨活动,实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大家的信心也随之大增。随着实验效果的显现,实验学校的经验开始有计划地向外辐射,1996年小学阶段课题结题,获得了吉林省教育研究“八五”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下来又用三年时间向初中延伸和向区域性改革拓展,取得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区域性经验。此时我们迎来了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把素质教育的探讨推向了高潮,我们的课题成果《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操作》一书成为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学习资料,《观察与说话》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为期十年的“素质教育”探索,奠定了自己的科研理论与实践基础,素质教育思想成为我之后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自己被同行们称赞是“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也由此走向了全国教改的大舞台。

中流击水,再次攀登  ——在“新课改”大潮中前行

21世纪之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成为我国教育战线最核心、最重大的任务,课改实践如火如荼地在学校全面开展起来。然而,由于我国现代课程理论发展较晚,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理论缺乏,给新课改带来很大困难和障碍。根据理论科工作需要,对于新课程理念,我要求自己必须先学一步,把握新课改精神,筛选国内最新课改信息,汇编各学期理论学习资料,引领和推动课改顺利推进。作为广州市课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我承担了编辑《广州课改工作通讯》的任务,从2003年10月到2006年10月,三年时间里关注着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报道课改形势和课改实验进程,讨论亟待解决的困惑和问题,交流课改经验。由于对课程理论的系统学习,眼界也不断开阔,思考问题也逐渐深刻。基于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全面分析与深入思考,写成了一篇8千多字的论文《新课改实验中课程实施问题的反思》,在2006年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言,由于发言中提出问题有充分的实践依据,讨论问题有理论思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引起了与会的课程专家和老师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我的课题《广东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与开发策略研究》《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分别在广东省和广州市“十五”教育科研规划办立项,在全市抽取15所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参加了2005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年会,广州市实验学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由15所实验学校的成果编辑的《广州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成果汇编》受到与会同行的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广州市走在了课改的前列,为全国做出了示范。接着,《学校综合德育课程》《石湾陶艺》《谈天说地》《棋乐无穷》《主题式综合活动》《绿色之旅》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获得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奖项,探索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为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期间,自己在理论科还承担着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与管理任务,在实践中发现这是推进新课改的一个难点问题。这门课程由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然而老师们不会开发,校长不热心开发,各区教研员不知道怎样指导开发,一门最能代表新课改精神的课程几乎成了摆设。于是,我一方面从单位角度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指引面上工作,一方面选择了15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广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导学校推进策略研究”成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各区市负责该项工作的教研员成为课题组核心成员,试点学校成为实验单位。研究历时三年时间,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不仅研发出各学校不同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还探讨出一套课程开发模式与实施方法,同时各区教研员也快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先进示范性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为在全市推进该课程的实施探出了一条新路,为新课程的实施突破了一个难点。课题研究的首批成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行动手册》近30万字专著也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指导学校老师实践此课程的指引,至今仍在发挥重要辐射带动作用。

凤凰涅槃,破茧重生  ——在“文化回归”中创新

就在我想停下脚步歇息一下的时候,迎来了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潮流。“国学热”不断升温,党和国家也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政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可是,如何将国家意志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经典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我将视线下移到学前教育阶段,尝试将文化经典融入幼儿园课程领域,激活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母语教育、品格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显然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也无疑让自己又接受了一次重大的人生挑战。2012年3月“幼儿园国学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被广东教育学会确立为 “十二五” 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进入正式实施。这是一个极具开创性的课题,当时在国内还少有可资借鉴的成果与经验。接下来先是大量阅读和学习,对传统国学经典有了一个总体的驾驭与把握,然后从中做出判断,有选择地吸收;再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性政策精神,找准国学经典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设置及目标要求的最佳结合点,与国家幼儿课程接轨并顺利衔接;再后是对所选国学经典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教育转化,构建出一套有目标、有体系的幼儿园国学特色课程。结题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课程成果颇有创新之处:(1)突破了经典内容与现实社会的隔阂,化难为易,打通古今,以今解古,将国学经典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相融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对接,与时代接轨,充分发挥文化经典的教化与人文素养熏陶作用,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做人”教育落到了实处,是一个大胆的思想创新;(2)整合了幼儿园课程中语言与社会领域,独创“六大德目”纲领下的24个主题贯穿,目标多元、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体例独特,贴近幼儿生活,研发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幼儿园国学课程资源包,表现出课程建设的清晰思路与独特视角,为中华优秀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范例,也为中华优秀文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国内幼儿课程建设中独树一帜;(3)探索出一套适合幼儿园国学课程实施需要的教与学的模式,打破了国学经典学习中单一诵读的“瓶颈”,实现了集体教学、家园共育等多渠道实施国学经典的新路径,创造了“三大环节”“ 五大教学策略”“ 10组学习策略”以及课程实施中所坚持的 “故事化”“游戏化”“生活化”“艺术化”等一系列科学思路、方法与措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让国学经典浸润幼儿的心灵。大量实践证明具有普遍指导作用,是幼儿园教学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

2016年5月课题圆满结题,一本25万字的专著《让国学经典浸润幼儿心灵》正式出版,并获得了2016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奖二等奖,也成为课题成果推广中实验教师的必读书籍,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当看到孩子们感受着中华文化经典的魅力,看到幼儿教师在实施国学课程中和孩子们一同成长,听到家长们的感激与认可,我都会万分激动和欣慰,觉得自己确实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此付出的一切虽艰辛但都是值得的。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穿行

回望自己走过的科研之路,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素质教育,新课改、幼儿国学,每个阶段均历时十年。三十年的艰难探索,三十年的执着坚持,三十年的发展蝶变,让人感悟颇多,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问题、学习、实践、创新。

问题——曾有不少人问我:你为何总能找到具有超前性的课题?我想这应该得益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善于抓住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问题也来源于理论和观念。比如,“素质教育”的提出最早来自基层广大群众的呼声和改革探索,又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界那场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开展的“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大讨论。自己有幸参与了素质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尝试,并通过实验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实践着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概念,尽管它还不尽完善,但是,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教育目的论的角度,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方面,对于纠正教育弊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制定教育政策文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习——搞科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去研究,所以学习是最重要的条件。在职学习提高是根据工作和研究课题的需要,特点往往是“急用先学”“学以致用”。这些年来,自己的学习从来没有间断,买书和读书几乎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科研成了自己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自己都在努力地补充知识与实践的短板,不断地再次充电;尤其珍惜每一次专题学习、教育考察和专项培训的机会。调来广州的第二年,非常荣幸地被评选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省级教育专家培养对象,为期三年的在岗学习,占去了所有的休息日和寒暑假,三年里竟然抽不出回东北老家探亲的时间。

实践——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科研一定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无论“素质教育”实验,还是新课改中的课题,以及幼儿国学特色课程建设问题都来源于实践,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也是改革的原动力。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进行改革与探索,再将成果经验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以此去改变教育现状。 “实践出真知”“用事实说话”“一切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我的信念,尤其当自己超前性课题还没有成为“热词”之前,难免遭到誤解甚至质疑,此时不仅需要坚定信念,更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深入分析,最后拿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实践中最让人欣慰和最有成就感的,便是一批优秀校(园)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脱颖而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实验学校内涵发展与区域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创新——纵观三十年的科研探索,自己的课题研究活动都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与教育改革的大潮紧紧相连,同时又都有着一定的实践超前性和鲜明的创新性,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而不是去“赶时髦”。比如,“幼儿园国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无论在思想立意、选材加工、内容体例、教学策略模式等方面都有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正因为这样,该成果才能在国内类似课题研究中独具特色。

当然,三十年的科研探索之路,自己走得并不轻松。每走一步都是一次艰苦琢磨的历练,每一个难关的突破都是顽强毅力的考验!多少个夜晚在灯下奋笔,多少次在病痛中支撑,感恩我所遇到的领导、专家、同行和科研团队,是他们一路相伴与鼓励,给了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个富有性别色彩的奖项中又包含了多少亲人的理解与支持!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深知个人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也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凭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问耕耘,收获自在其中。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国学课题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垂”改成“掉”,好不好?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