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食味

2020-04-02李晓

当代党员 2020年3期
关键词:馆子二宝柴火

李晓

一生中,只有食物,与人不见不散,不离不弃,相互陪伴。在这些食物中,往往蕴藏着我们生命的密码。

踏着大雪吃腊肉

铅灰色的云层缓缓蠕动,一大团一大团的,如半空中的一些“骆驼”在行走。

每到入冬,我就仿佛看见山里的雪花飘飞起来。飘来的,还有乡下三嫂子家的鼎罐腊肉,那袅袅香气熏倒了我。在这凛冽的寒冬里,似乎只有食物可以慰藉心肠。

在我脑海里,萦绕着这样一幅场景:柴灶里的火苗“呼呼呼”向上窜动,舔舐着一个黑色大鼎罐,鼎罐里“咕嘟咕嘟”响着,香透了乡村里雪花漫漫的夜晚。

鼎罐里,炖着老腊肉,是山里饲养的土猪肉。待土猪宰杀后,三嫂子系着碎花布围腰,在厨房里麻利闪动,将宰杀的鲜土猪肉加盐、白酒、辣椒等调料进行腌制,捂在一个大木盆里。等浸泡入味后,三嫂子把肉提出来挂在屋檐房梁下风干。浸透了雨雪风霜的腊肉,金亮亮一片,望上一眼,唾液就在舌头里打着转儿。一些农家,柴火灶上还备有挂架,将腌制好的肉挂在灶口挂架上,利用灶内袅袅青烟熏制。有的乡民还往灶中加入柏丫、橘皮、柚子壳等物,以此熏成带有特殊香味、口感的老腊肉。

这样的老腊肉,让我在城里时常思念,有时半夜还在磨牙。山里雪天,乡下人一般都不出门,就窝在暖烘烘的屋子里烤着炭火,在鼎罐里炖着腊肉,喝着用十多种药材泡的药酒,生活温存而美好。

入冬,山里早早就飘起了雪,三嫂子的丈夫刘老三跑到山梁上给我打来电话:“兄弟,来山里嘛,你三嫂子给你炖鼎罐腊肉。”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旺盛的食欲,我邀上画家老雷,驱车就往深山里跑。当赶到刘老三家时,热情的三嫂子拍打着衣衫,笑眯眯地说:“昨晚,柴火灶里火苗呵呵地笑,我就知道,有客人要来呢。”

黄昏,雪还在空中滚动,刘老三掩上木栅栏,几个人就围在炭火暖暖的鼎罐边。腊肉已炖得烂熟,肉汤里,加了干花椒、橘子皮,汤浓肉香。先喝一碗山药腊肉汤,那个鲜啊,老雷咂吧着嘴,摇晃着头说了一句:“哎哟,这滋味儿!”我知道,老雷是被这山里的美食陶醉了。一顿饱餐后,我和老雷连打了几个嗝,舒服地躺在藤椅上。

每当冬日来临,我都要踏着积雪,到乡下刘老三家吃鼎罐腊肉。那个挂在熊熊柴火灶上的老鼎罐和我年龄相仿,已有49年历史,快成古董了。这让我想起那些一同走过来的老朋友,在岁月里不离不弃、温暖相依。

深夜里的蹄花汤

我记忆中的老县城,夜色里总透着一丝温柔,空气中窜动着美食的流香。

那些年,在老县城阑珊的灯光下,大桥街边有一家卖蹄花汤的铺子,店铺主人是一个身材肥胖的老太太,食客们都叫她“胖子妈”。

“胖子妈”炖的蹄花汤,在炉子里一般要用好几个小时。雪白的蹄花汤盛放在青花瓷碗里,汤里漂浮着细碎葱花,炖得软烂的猪蹄子,用筷子轻轻翻转,骨肉相连的雪白中夹着一层粉嫩的红。把软烂的猪蹄夹入嘴里,卷动的舌头上来亲昵拥抱,还没等牙齿前来相助,从骨头滑落的肉就早已顺着喉咙下了肚,再喝一口奶汁般的蹄花芸豆汤,舒畅感顿时漫向身体的四脉八方。

我在县城东游西逛的年代,这家卖蹄花汤的馆子,就是县城的何诗人带我去的。也是在这家馆子里,我通过何诗人,走进了县城文人们的圈子。俗话说,“文人相轻”,不过我倒没觉得。或许是一碗蹄花汤,让骄横自私的心也变得温软通泰。每次在这里见面,喝了蹄花汤后,文人们相互赞扬的声音经久不绝。

后来,何诗人调到了省城,我还是隔三岔五到“胖子妈”的馆子里去喝上一碗蹄花汤,尤其喜欢在夜里去一趟。这样一趟行程,几乎就穿过了大半个老城。有时我看着煤炭灶里火球滚动,“胖子妈”在锅边挥汗如雨,我就想起乡下的母亲,她在稻田里匍匐着瘦弱的身子,汗珠滚落,突然明白了一粒大米为什么那么白,原来是经历了风雨雷电的洗礼,也有着农人们汗水的浸透。

我之所以喜欢在夜里去“胖子妈”的店铺里喝一碗蹄花汤,一方面是那时我还在废寝忘食地写诗,绞尽脑汁写累了,现实生活中就容易疲倦颓废,而老城夜晚里的一碗蹄花汤喝下后润了心肠,我又袅袅飘起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雾岚了。还有一个原因,城里有一位女子,面容姣好,深夜里常从某个小巷神秘地飘来,在那里端坐着,喝上一碗蹄花汤就离开,让我恍惚中以为去那里喝上一碗蹄花汤,似乎是和那女子的接头暗号。

后来我发觉自己似乎暗恋上她了,但却从来没有开口和她说上一句话。等有天夜里,一位驾驶摩托车的男子来接她,我踉踉跄跄起身离开,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这馆子一回。而今,“胖子妈”的馆子早已在老城拆迁中消失,在我记忆里有时也缥缈如宋朝夜市上的灯光。

但那一碗香浓暖胃的雪白蹄花汤,还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尤其是在深夜里,我隐隐约约听见了血脉里的流淌声。

食物的旅行

人的一生,也是与食物相伴的一生。食物的味道,提醒着你,昨天的来处,明天的归途。

看一个人是不是有乡愁在心头,你只要看那人眉毛上,是不是掛着一层朦胧的霜意。乡愁有时其实是曾经喂养你生命的食物,那些食物放在当年其实很普通很憨态,当通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这些食物的味道,幻化为乡愁的一部分。如一位诗人所说:“如一根老了的舌头,像蛇芯般搜索回山的路径,它似乎比身体还更需要故乡的饲养,如果不能找到孩提时的食单,也许就会像枯叶般迅即陨落。”

有一年聚会,我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和一个满脸慈悲相的胖子多喝了一杯,彼此聊起了乡间妈妈们的美食,不知不觉就成了朋友。后来,他去了北方一座大城市生活,这个人就是宋二宝。

每当和他聊天时,二宝总是说:“乡愁就像痛风病一样缠上我了,尤其是在雨天,总感觉双足生疼,是故乡泥土里的根须在拉扯我,就连梦中都是我童年时在故乡吃的那些食物。”

有一年二宝回乡,刚下飞机,我就陪着他急匆匆往他老家村子里赶去。二宝说:“多想再吃一吃妈妈当年柴火灶里煮出的饭菜噢。”

那些年,村子屋顶上炊烟袅袅,柴火灶前,妈妈往灶里不停添加枯草干木,火苗“噗噗”作响,舔着锅底。两眼灶是连通的,两口大铁锅沸腾着,一口煮的是猪食,一口煮的是全家人的饭食。

二宝最温暖的美食记忆,就是妈妈在大铁锅里用风干的土豆片炖肉汤,汤里加了花椒、橘子皮,肉汤的香气,在炊烟里飘荡,香透了一个院子。

有一年回到村子里,二宝来到妈妈塌陷的土坟前,喃喃自语。我听见二宝似乎在说:“妈,妈,我想吃你做的泡姜鱼、凉粉、麦子粑、红薯粉、猪油焖鲫鱼、酸菜土鳝鱼、南瓜饭、醪糟汤圆、松菌汤、糯米粽子……”贫瘠的岁月,这些朴素美食的乐观诞生,是因为天下的妈妈都有一双巧手,都有一颗疼惜儿女的心,妈妈的菜,是用爱烹调出来的。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走散,是这些怀着深深乡愁的食物,在托举着故乡,牵扯着故乡,给故乡一个恰当的位置予以永久贮藏,让人在乡愁涌起时,不断反刍着这些隔夜跨年的美食。

舌品天下,胃知乡愁。每当节日来临,四面八方、天涯海角的人归来聚散,其实就是坐下来,吃一顿亲人做的饭菜。无论你走得多远,你把味蕾都带在身体里、灵魂中,那些食物的旅行,原来一直在你身边。是食物的养分,支撑着永远的乡愁,是永远的乡愁,让那些食物成为记忆中的难忘美食。所以我突然发现,乡愁,其实是一种气味。一旦这种气味在风中扑来,滔滔口水在舌头中卷动,就是很自然的生理反应了。

食物的旅行,隐藏着我们的人生百味,世道人心,在一蔬一饭,一饮一啄之中,有着故乡亲人朋友的等候。食物的旅行,在漫漫时光的修炼中,最终凝聚成食物的灵魂,让我们保持足有的敬畏与感恩之心。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馆子二宝柴火
父亲的柴火 母亲的年
大宝二宝相差几岁最好?
苍蝇馆子
家有二宝 亲子共读更重要
妈妈菜的柴米油盐——兼品二毛《妈妈的柴火灶》
迎接“二宝”
苍蝇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