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2020-04-02安丽娜刘伟凡

祖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实践

安丽娜 刘伟凡

摘要: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自然问题接踵而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不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等,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这使得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批判继承以往自然观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为解决我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为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探讨性研究,重在寻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实践   人化自然   现实意义

一、为转变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从本质上决定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了,也必须建立与其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以前的中国,由于生态环境意识的淡薄,自然观念的偏差,片面注重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了生产方式的革新,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许多自然问题,使得人们必须重新思索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如今的中国,愈加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实在在地变成真正能指导我国生产关系变革的理论武器,不仅强调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注重生产关系的革新;不仅强调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愈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进而提出要践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倡绿色发展、生态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转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导向,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要更好地兼顾环境效益,积极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生产关系,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为强化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法规提供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与自然是一个普遍联系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自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进步更离不开自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承认,一方面自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客观性,对人类的行为产生限制作用,因此人类需要遵照自然法则行动,一切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人又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动性,可以在遵从自然法则的同时,利用法则,改造自然,实现自然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调和统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理念为基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启示我们要树立和贯彻“绿山青山即金山银山”的观念,强调人要“尊重、适应和保护自然。”从政治制度层面对正确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此同时,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等,为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

综上可见,我国在积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与时俱进,因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把生态文明体制变革放在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表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道路向着更深层次迈进。

三、为转变国民思维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提供导向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注重自然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调和统一,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都离不开自然,因此人要求获得长久的生存与长足的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依赖自然、尊重自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要管控好自然与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要注意适度的原则,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环境承载力,并定期予以一定的修复,保障自然资源的循环可再生,从而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调和统一。

我国有针对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的调和统一。大到整个国度,小到企业与个体,都要遵循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提倡简单、平和、绿色的生存方式。马克思认为,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自然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人,他尖锐地指出,倘若人类违背自然法则,将会不可避免地招致灾难,因此启示我们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自然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调和统一。

总之,有了其自然观的引领,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不仅转变了国民对待生产、生活的思维方式,创新了其发展理念,更是以此为基础,更加注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不断地指导着人的生活与发展。

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无节制地从大自然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漠视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导致了巨大的生态危机。事实证明,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衡状态,会直接波及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自然环境逐渐地被毁坏,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也在逐步遭受到恶化,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和质量也在下降,最后致使人与社会关系的失合。因此,如果我们要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首先一定要处理好自然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的是自然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调和统一,不仅注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加重视自然与人能够和谐共生,千秋万代。由此可见,积极地运用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有利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更加有利于构建一个安定、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

五、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恰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处理好自然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建立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型社会。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对于人来说不可避免的客观性,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环境破环的根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之道,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马克思把整个生态环境当作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整体,自然、人、人类社會等各个部分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要用整体的观念看待这一动态系统,而不能片面地发展其某一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科学回答,首先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做法,其次也制约着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

综上,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只关乎人民福祉,而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述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六、结语

通过对上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态度。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提取出巨大的生态价值,而且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其独特的与时俱进性不断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加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其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

注释:

①习近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人民日报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李毅弘,殷焕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前沿,2011,(09):32-3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实践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