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善良扎起智慧的藩篱
2020-04-02雾满拦江
●雾满拦江
朋友的一位朋友,很正直,很慈悲,但却视父为仇人。他说,他父亲是个极心软之人。小时候,家里穷到揭不开锅,父亲在单位分了十斤白面,全家喜出望外,以为终于有得吃了——可万万没想到,父亲把整整十斤白面,全部送给了一个孤寡老人。
没得吃,全家挨饿,还构不成他憎恨父亲的理由。
有一年夏天,他妹妹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在野外游泳时溺水。当时父亲就在身边,他纵身跳下,只要一伸手,就能把女儿拉上岸。但是父亲却任女儿沉下去,只顾奋力向远处的小朋友游去。远处的小朋友得救了,自家的女儿却活活淹死了。
事后,这位父亲荣获“见义勇为”的称号。而他的妻子,目睹女儿的尸体,当场就疯掉了。从此,这位做儿子的,终生不肯原谅父亲——因为他根本不认为父亲的行为,是一种善。
事实上,善良,真的不是牺牲那么简单。善良需要界限。
作家晚晴曾在文章中讲述过自己小姑姑的故事。小姑姑善良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她对一户人家特别好,那户人家却蹬鼻子上脸,见到小姑姑身上的衣服不错,就要求小姑姑给自己也买一件,家里的老人病了,也让小姑姑掏钱送老人去看病。
后来有一天,这户人家又让小姑姑带老人去看病。恰好小姑姑要送孩子去学校,这下人家可不干了,非要小姑姑不管孩子,满足自己。这一次,小姑姑没有答应对方的要求,对方怒了,从此不再搭理“伪善”的小姑姑。
晚晴说,拼命让你付出的人,永远有更多的需求等着你,只要你有一点让他不满意,他就会勃然大怒,对你各种指责。
晚晴说得没错,但是谁让这些人滋生出更多的需求的?是缺失了界限概念的小姑姑。小姑姑跟这些人不沾亲不带故,却硬是把对方的事情包揽过来。缺失了距离与分寸,善良就失去了意义。
善良,内守亲情,外止于恶,还要尊重亲朋界限。
作家毕淑敏曾接待过一位海外慈善人士。
她带着客人乘坐地铁时,看见前边的台阶上伏卧着一个老年乞丐,辛酸的表情,肮脏的衣服,一条腿残疾,露出腐肉。毕淑敏当时就落泪了。而海外慈善人士却大声对乞丐说:“请你让开,你挡了别人的路。”
乞丐老人听了,赶紧把身体摊开点,以免大家注意不到他。
慈善人士不为所动,厉喝道:“请你离开这里,你可以乞讨,但不可以妨碍别人。”
老乞丐翻了个不屑的白眼,意思是说:我弱我有理,我穷我怕谁?见乞丐执意不肯离开,慈善人士径直去找地铁工作人员,说:“那边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离开。”
毕淑敏看不下去了:“喂,你可是慈善人士,不掏钱倒也罢了,犯得着驱赶人家吗?”
对方回答:“人在落魄时,乞讨并不丢人。但以妨碍他人的方式,堵住行人必经之路,这种不尊重他人的做法,是恶丐行为。乞丐应该怜悯,但善行更应该被保护。以强横的方式,裸残露疾,压迫他人感官,强索他人所有,这是对善的威胁!屈服于威胁,只会助长恶,背离了善行的愿望!”
的确,善良也需要被保护。我们在行善的同时,也需要给自己的善良扎起智慧的藩篱。爱爱你的人,善善者之行,恶恶意之举。这才是善良的本义。
(林一摘自《传奇·传记文学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