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中的同群效应研究
2020-04-02彭祖群卢惠薇
彭 镇 彭祖群 卢惠薇
(1.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2.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3.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 研究背景
在日常的爱心捐赠活动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级别或者具有类似身份的人,其捐赠金额非常接近或一致,就像是捐赠前进行商量过一样。同样的现象存在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中。以2008年和2013年,发生在我国四川地区的两次震后捐赠行为为例,数据显示:①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大行(工农中建)分别捐赠款物10 575万元、13 000万元、12 000万元和12 650万元;农夫山泉公司和娃哈哈集团分别捐赠1 688万元和1 598万元;沃尔玛公司和家乐福公司分别捐赠2 200万元和2 300万元。②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大行的捐赠金额分别为1 500万元、1 200万元、865万元和1 500万元;农夫山泉公司和娃哈哈集团捐赠的都是1 000万元现金及物资;沃尔玛公司和家乐福公司捐赠的同为200万元现金及物资。不难发现,上述这些企业均为行业内的直接竞争对手,也可以称之为同群或同伴企业。为什么同群企业之间的捐赠金额如此接近?是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一致,还是企业决策者“英雄所见略同”的结果,抑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企业慈善捐赠的动机。
关于企业慈善捐赠的动机,现有文献主要是从获取声誉资本或掩盖某种错误行为、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建立或维持政治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1~3]。上述理论视角或研究角度,能够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参与捐赠,以及单个企业慈善捐赠的水平,但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上文中指出的现象。现有大多数文献,在研究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时,忽视了同群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将企业假定为一个封闭的个体,仅根据其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孤立地做出慈善捐赠决策。实际上,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中,企业决策会受到系统中其他同类企业相关行为的影响[4~6]。慈善捐赠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越来越受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从性质上来看,慈善捐赠属于自愿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形式,是否捐赠以及捐赠多少,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判断和选择[7]。正是因为慈善捐赠的自愿属性(或非强制性),外部同群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更有可能成为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标准;再加上公众对于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期待,企业慈善的捐赠决策,可能会受到同群企业慈善捐赠决策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即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可能存在同群效应。
尽管人们普遍接受上述观点,但有关同群企业行为到底如何影响企业自身慈善捐赠决策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仅有少数几篇文献有所涉及,例如,陈仕华等[8]、祝继高等[9]、王营等[10]的研究。这些文献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做了较好铺垫,但存在以下局限性:①陈仕华等[8]、祝继高等[9]的研究都聚焦于大地震后的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由于大地震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受关注程度较高,因而企业针对该类事件进行捐赠决策的趋同程度可能较高,进而影响到同群效应的识别,因此,企业日常的慈善捐赠行为可能更适合于研究同群效应。②陈仕华等[8]、王营等[10]的研究聚焦于具有连锁董事或高管联结的企业,而“直接联系”并不是同群效应影响的必要条件。考虑到信息的溢出效应、社会竞争压力以及慈善捐赠的社会属性,企业之间尤其是竞争对手之间,即便没有任何形式的人员联系,其慈善捐赠决策也可能会相互受到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将从实证角度出发,探讨同群效应对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和影响路径,为探索企业慈善捐赠动机提供经验证据。
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1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同群效应
同群效应是指个体行为会受到某种参照群体行为和特征的影响[11],它本质上是一种内生的社会效应(1)根据MANSKI[11]的归纳,该社会效应在不同情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称谓,如“同伴影响”“一致性”“模仿”“传染效应”“社会交互影响”等。上述几个概念在本研究中意思相近。。同群效应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产生社会乘数效应,一个极小的冲击可能导致潜在的大变化[6]。在社会科学中,同群效应的影响力难以通过经验直接发现,但其对于决策制定者却极其关键[12]。鉴于同群效应的普遍性,以及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该主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内众多研究者的兴趣。
由于企业管理者习惯于紧盯同群企业的行为和决策,因此,企业行为是同群效应存在的一个潜在主要领域[6]。既有研究讨论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同群效应现象,并且发现同群企业(如竞争对手、同行业企业等)的社会责任行为及其履行水平,会显著正向影响个体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5, 13]。与强制型社会责任形式相比(如合法合规性),慈善捐赠从本质上而言,属于一种企业自愿履行的社会责任形式,捐赠与否以及捐赠规模完全可由企业自主决定[7],因此,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是研究同群效应的理想情境。实际上,企业所处的环境类似于垄断竞争型环境,在该环境下,企业慈善捐赠决策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直接影响,同时还受到其他企业的间接影响,即会考虑其他企业的捐赠[14]。例如,陈仕华等[8]、王营等[10]研究发现,高管或董事联结的公司之间,在慈善捐赠行为方面表现出一致性;祝继高等[9]研究发现,企业间的捐赠行为存在显著的锚定效应。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中存在同群效应,即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会受到同群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显著影响。
2.2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同群效应的形成机制
同群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模仿,其潜在影响机制主要有两种:①基于信息的理论,即企业会模仿那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从其他企业的行为中获取有用的决策信息;②基于竞争的理论,即其他企业采取某项措施,会影响到企业采取该措施的社会效用,并进而影响其竞争优势,因此,为了维持竞争优势或者限制竞争对手,企业会模仿同群企业的行为[15]。就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同群效应形成机制而言,上述两种影响机制可以具体分为社会学习机制和社会压力机制。
2.2.1社会学习机制
慈善捐赠处在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的顶端,属于自愿履行的社会责任形式,企业是否进行捐赠,以及捐赠多少金额比较合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7]。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不存在客观标准时,人们通常会根据其他人的决策来决定其自身的决策。此时,同群企业的慈善捐赠就成为了一种规范,是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16]。企业可以简单地模仿同群企业的慈善捐赠决策,这既可以减少信息搜寻的成本,又可以做出相对合理的慈善决策,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待。例如,MATTEIS[17]研究了国际援助中存在的同群效应现象,发现同群效应能够降低国际援助的波动性,且后进行援助的国家,会向率先进行援助的国家学习,模仿其援助策略。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市场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其慈善捐赠行为越容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
2.2.2社会压力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与期盼也不断提高。企业慈善捐赠是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和期待的一种回应[18];当这种外在的压力越大时,企业慈善捐赠的可能性和捐赠金额都会显著增加[19]。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绝不会亚于企业在产品市场方面的竞争。同群企业层面的压力,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19]。例如,REYNIERS等[20]研究发现,来自同伴的信息对于个体是否捐赠,以及捐赠多少这样的决策至关重要,同伴压力能够显著提高其捐赠水平。同群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会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期盼。为了避免让企业处于不利境地,企业一般都会选择屈从于这种社会压力,积极与同群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保持一致或类似(2)5·12地震发生当天,万科集团第一时间宣布向灾区捐款220万元。有部分网民认为该捐赠额度偏少,与万科形象不相称,也低于其他同行企业。一时间,万科成了众矢之的,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迫于舆论压力,万科不得不公开道歉,并且宣布捐赠1亿元参与灾后重建。。具体而言,这种社会压力主要可以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会受到外部管理精英圈的影响[21]。当企业并未像同群内其他企业一样,积极地履行慈善捐赠义务,或者企业的慈善捐赠金额明显低于其他企业时,该类企业,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极有可能成为舆论攻击的主要对象。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者在经理人市场中的声誉,并且由于惩罚机制和集体社会隔离机制的存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极有可能会被排除在管理精英圈之外。为了获得管理精英圈内成员的认同和尊重,企业管理者会积极模仿其他企业管理者的慈善捐赠行为。
(2)企业发展的角度企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且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管理体制,政府依然以绝对优势掌握着攸关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如金融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政商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取这些重要资源。企业慈善捐赠能够分担政府财政压力,解决一部分公共问题,是建立政商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22]。由此,在进行资源分配时,政府必然会投桃报李,优先考虑那些积极进行慈善捐赠的企业,而相对会冷落那些未进行慈善捐赠的企业。同时,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供应商等)也会更信赖与支持这类积极履行慈善义务的企业。CAO等[5]研究发现,当某个企业实施某项社会责任行动时,未跟进的同群企业往往会经历显著的股票收益率下降,这与“CSR是面对竞争威胁的一种战略回应”理念一致。鉴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一般会与其他企业,尤其是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保持一致或类似。虽然这种跟随行为可能并不一定会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收益(如获取更多的资源、财务绩效的提高等),但是,至少可以使企业免受社会大众的抨击或指责。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在市场中面临社会压力越大的企业,其慈善捐赠行为越容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实证模型及其变量说明
为了检验假设1,本研究借鉴了MANSKI[11]提出的经典Linear-in-Means模型
(1)
表1 主要变量设置及说明
注:企业总资产、企业营业收入的计量单位为百万元,慈善捐赠金额的计量单位为万元。
为了检验假设2和假设3,本研究借鉴了万良勇等[23]的研究思路,并在式(1)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模型
(2)
式中,Mi,t-1为调节变量,在研究中分别代表信息优势变量(I)和社会压力变量(H);β1、β2、β3均表示变量系数,其中β2衡量的就是调节效应,因此,此处将重点关注该系数是否显著。根据LEARY等[4]的研究,是否具有信息优势可从“企业市场地位”和“企业上市年限”两个角度衡量。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在同群企业中排名前30%,则认为企业在同群企业中的市场地位较高,具有信息优势,此时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如果企业上市年限在3年以内,则认为企业在同群企业中依然属于“新人”,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此时变量取值为0,否则取值为1。
本研究从两个角度衡量企业面临的社会压力:①同群企业数量。当同群企业的数量较少时,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类似于寡头垄断情形。寡头企业之间的行为经常会被利益相关者用来比较,此时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中,单个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给同群者带来的社会压力,可能要远高于竞争型市场结构。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待,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在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中,企业会对同群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做出更为积极的回应。这与STOUGHTON等[2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在集中度比较高的行业中,企业拥有更高的CSR水平。鉴于此,如果同群企业数量低于所有群组中同群企业数量的平均数时,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②企业所在地区的营商环境。一般而言,当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较差时,企业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会更大,比如可能出现逼捐、变相索贿等。本研究采用王小鲁等[25]的市场化程度指数来衡量营商环境。如果企业所在地(企业注册地所属省份)某一年的市场化程度指数,低于该年度所有省份市场化程度指数的平均值时(3)由于目前该指数仅包括2008~2014年的数据,考虑到市场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本研究采用相邻年份的数据将缺失年份的数据补充完整。,说明营商环境较差,企业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较大,此时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3.2 样本和数据收集
(1)同群企业界定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行为,企业慈善捐赠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评价标准可能并不一致。对于消费者、供应商而言,处在同一个行业内的企业更可能是他们相互比较的对象;对于社区、地方政府而言,处在同一个地区内的企业更可能是他们相互比较的对象。由此,同地区、同行业企业都可能是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参照群体[9, 16]。由于同地区、同行业企业之间拥有的共同利益相关者较多(如消费者、供应商、社区、地方政府等),是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重要参照群体,因此,本研究将同群企业界定为同地区、同行业企业,并研究同群效应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其中,具体的行业判别以证监会公布的行业代码为准,同一行业是指行业代码前3位相同;同一地区是指企业注册地处在同一个省份。鉴于比较的需要,同群企业的数量至少为2家。
(2)数据来源本研究主要变量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其中“慈善捐赠”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损益项目中的“营业外支出”栏目。
此外,本研究样本包括沪深A股除金融行业外的所有上市公司,且时间限定在2005~2016年。为了减轻极端值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所有连续变量均经过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N=17 363)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1)假设1检验考虑到数据结构特征,本研究选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4)实际上,本研究比较了混合OLS回归、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并最终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χ2(21)=295.48,p=0.000)确定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见表3。在表3中,本研究采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检验同群企业慈善捐赠对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即模型1中仅考察内生影响因素,模型2中加入了企业自身特征因素,模型3中进一步控制了情境因素,结果均显示,同群企业慈善捐赠水平对企业慈善捐赠水平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例如,模型3中MD的系数值为0.174,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个体因素中,企业盈利能力(R)、企业营业收入(S)对企业慈善捐赠水平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其系数值均小于变量MD的系数值。这说明同群企业慈善捐赠水平,是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高于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中存在同群效应,假设1得到验证。
表3 假设1检验结果(N=17 363)
注:回归方法均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括号中显示的是稳健标准差;***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下同。
(2)假设2和假设3检验对假设2和假设3的检验结果见表4。在表4中,由模型1可知,当采用企业市场地位衡量企业是否具有信息优势时,β2=-0.161,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由模型2可知,当采用上市年限衡量企业是否具有信息优势时,β2=-0.152,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信息优势会弱化慈善捐赠决策的同群效应,即在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其慈善捐赠行为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越弱;而在市场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其慈善捐赠行为越容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假设2得到验证。这同时也说明,企业慈善捐赠同群效应的形成机制至少部分源于社会学习机制,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其学习或者模仿的意愿会更强烈。
在表4中,由模型3可知,当采用同群企业数量衡量社会压力时,β2=0.195,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由模型4可知,当采用营商环境衡量社会压力时,β2=0.175,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社会压力对企业自身与同群企业慈善捐赠决策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社会压力会强化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同群效应。企业面临的社会压力越高,其慈善捐赠决策越容易受到同群企业的影响,假设3得到验证。这同时也说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同群效应的形成机制至少部分源于社会压力机制,面临社会压力越大的企业,越容易对同群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做出积极回应。
表4 假设2和假设3检验结果(N=17 363)
注:**、* 分别表示在5%、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下同。
5 拓展分析:同群效应影响路径
上文已实证,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存在同群效应,并且社会学习和社会压力是其两种主要的形成机制。那么,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同群效应具体的影响路径是什么?本部分将对该问题进行拓展分析。
(1)社会学习角度同群效应的影响路径问题,实际上就是“谁在模仿,向谁模仿”。TARDE[26]认为,组织间模仿一般会遵从“逻辑模仿律”和“先内后外模仿律”。前者强调模仿对象和模仿程度符合内在逻辑规律,即那些拥有高效率、更好的绩效表现、地位高的企业更可能成为被模仿的对象;后者可理解为“先模仿圈内企业后模仿圈外企业”,即企业会优先模仿与自己文化属性特征相似的企业(例如,拥有相同规模或社会地位的企业、行业内的直接竞争对手、产权性质相同的企业等),然后才会模仿其他企业。陈仕华等[8]、万良勇等[23]的研究表明,上述模仿定律同样适用于中国情境。由于“同群效应”中的“同群”与“先内后外”中的“内”意思相同,都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某类企业。据此,本研究预期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同群效应的影响路径更符合“先内后外模仿律”。
(2)社会压力角度同群效应的影响路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压力的传导路径”。从传导源或者传导方向来看,社会压力在企业间的传导路径可分为3种类型:①“由上至下”的传导,即压力由“上层”企业(如“优秀”或“地位高”的企业)向“下层”企业(如“普通”或“地位低”的企业)传导;②“由下至上”的传导,与“由上至下”相反,压力由“下层”企业向“上层”企业传导;③“平行传导”,即压力在特征相同或相近企业之间进行传导。就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而言,本研究预期“由下至上”和“平行”路径更符合企业间慈善捐赠压力的传导路径,“由上至下”的传导路径并不常见。这是因为上层企业所掌握的财富往往更多,其履行慈善责任会被认为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从心理层面来看,上层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给下层企业造成的压力较小,因而下层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随着上层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变化而变化的可能性较低。
为了检验上述预期假设,本研究参考LEARY等[4]、万良勇等[23]的处理方式,并结合中国独特的制度背景,重点从企业规模、企业绩效、企业产权性质3个方面,考察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同群效应的影响路径。在实证研究中,本研究依次采用营业收入、资产收益率、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性质,进一步将样本细分为“大企业与小企业”“绩效差的企业与绩效好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其中,如果企业i的营业收入位于同群企业的前30%,则将企业i归为大企业组;否则,将企业i归为小企业组。PS、PL分别表示同群企业中小企业组(企业i除外,下同)和大企业组的平均慈善捐赠水平。如果企业i的资产收益率位于同群企业的前30%,则将企业i归为绩效较好的企业组;否则,将企业i归为绩效较差的企业组。PG、PB分别表示同群企业中绩效较好和绩效较差企业组的平均慈善捐赠水平。如果企业i的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机构(如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国资委),则将企业i归为国有企业组;否则,将企业i归为非国有企业组。PY、PN分别表示同群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平均慈善捐赠水平。实证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在表5中,由模型1可知,在小企业组中,PS的回归系数为0.004,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PL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小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仅会受到同群企业中小企业的影响,大企业对其影响并不明显。由模型2可知,PS的回归系数为0.000 3,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PL的回归系数为0.001,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大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同时受到同群企业中大企业和小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但大企业对其的影响会更大(0.001>0.000 3)。
由模型3可知,在绩效较差的企业组中,两个系数均不显著;由模型4可知,在绩效较好的企业组中,PB的回归系数为0.018,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PG的回归系数为0.002,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绩效较好的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会同时受到绩效较好和绩效较差企业的影响,但绩效较差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对其影响会更大(0.018>0.002)。
由模型5可知,PN的回归系数为0.225,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由模型6可知,PN的回归系数为0.006,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非国有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主要受到非国有企业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亦主要受到非国有企业的影响。
上述研究结果与本研究预期基本一致。概括而言,中国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同群效应影响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条:①“平行影响”。如“小企业影响小企业”“大企业影响大企业”“绩效好的企业影响绩效好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影响非国有企业”等。这是一种主要的影响路径,与本研究的主题观点一致,即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受到同群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显著影响。②“先内后外”。如大企业的慈善捐赠,同时受到同群中大企业和小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但主要受到同群中大企业的影响。③“由下至上”。如“同群中绩效差的企业影响绩效好的企业”“同群中非国有企业影响国有企业”。该影响路径实际上是一种“倒逼机制”,下层企业积极的慈善捐赠行为,能够逼迫上层企业更积极地履行慈善责任。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慈善捐赠方面,国有企业正在向优秀的非国有企业看齐。这里面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从捐赠数额来看,非国有企业的慈善表现总体上要远远优于国有企业(5)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历年来发布的《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在我国公益慈善领域,非国有企业的贡献最大,占据全年慈善捐赠总额的70%左右。,而国有企业出于政治动机会积极“顺应潮流”,符合利益相关者的期待,提高了其慈善捐赠水平。这一点与刘柏等[27]的研究结论一致。②经过政府多年的精心改革,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方式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他们正积极地向优秀的非国有企业学习,以提高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6 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检验MANSKI[11]指出,由于存在反射效应,经典的Linear-in-Means模型可能无法识别。虽然本研究已借鉴MUGERMAN等[28]的思路,将研究变量滞后一期处理,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内生性问题。为此,本研究将采用工具变量法,继续考察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同群效应。借鉴LEARY等[4]的思路,本研究采用股票收益Alpha作为工具变量。之所以选择该变量,有两方面原因:①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会影响到企业的股票收益[29, 30],这可以满足工具变量的第一个条件,即股票收益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是相关的。②股票收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为系统性风险收益,与行业和大市相关;另一部分称为非系统性风险收益,仅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征相关。股票收益中仅与企业自身经营行为相关的部分可称为Alpha收益。由此可知,就企业自身而言,同群企业的Alpha收益与同群企业慈善捐赠水平相关,而与企业自身捐赠水平无关。这可以满足工具变量的第二个条件。本研究将同群企业某年度的平均Alpha收益(6)企业Alpha的数据直接来自于Wind数据库,各参数选择标准如下:起始交易日为“截止日一年前”;截至交易日期为“每年年末(12月31日)”、周期为“周”;收益率算法为“普通收益率”;标的指数为“万得全A”。(记为ME,下同)作为同群企业该年度平均慈善捐赠水平(MD)的工具变量。检验结果见表6。
注:模型1、模型2括号中显示的是标准差。
在表6中,模型1、模型2为工具变量回归的结果,其中模型1为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模型2为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由模型1可知,ME的系数值为0.01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同群企业的平均Alpha与同群企业的平均慈善捐赠水平显著正相关;由模型2可知,MD的系数值为1.77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同群企业的平均慈善捐赠水平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的慈善捐赠水平。由此,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可以发现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存在同群效应。
(2)去掉特殊年份的样本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之所以表现出一致性,很有可能与慈善环境相关。例如,当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时,企业可能会自动自发地进行慈善捐赠。虽然此时企业的捐赠决策也可能受到同群企业的影响,但相对而言该情境“噪声较大”,识别的难度较高。为此,本研究将利用更加“纯净”的样本进行检验。由于样本期间内,尤其是2008、2010和2013年,中国发生了较大的自然灾害事件,并且中央电视台都曾专门举办过赈灾义演晚会,这可能会促使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一致性,从而影响本研究的结论。由此,本研究删除了这3年的样本数据,对余下样本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6的模型3,其间,MD的系数为0.125,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确实会受到同群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与前文的研究结论一致。
(3)改变变量度量方式为了检验慈善捐赠行为同群效应形成机制的稳健性,本研究采用替代变量继续进行回归:①根据企业的总资产来衡量企业的市场地位。在同一年中,如果企业的资产规模在同群企业中排名位于前30%,则认为企业在同群企业中的市场地位较高,此时变量I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回归结果见模型4,其间,β2=-0.139,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市场地位越低的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越容易受到同群企业的影响,与前文研究结论一致。②计算各群组的赫芬达尔指数(HHI),并以此来衡量企业的社会压力,当HHI<0.10时,表示企业处在竞争型市场结构中,企业受到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小,变量H取值为0,否则取值为1。由模型5可知,β2=0.116,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社会压力越大的企业,其慈善捐赠行为越容易受到同群企业的影响,与前文研究结论一致。
7 研究结论及启示
作为一种自愿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慈善捐赠的动机或者影响因素一直是学者感兴趣的话题。但现有大多数文献,在研究企业慈善捐赠动机时,将企业视为封闭的个体,忽视同群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对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影响,导致现有研究无法解释“竞争对手慈善行为雷同”的奇特景象。本研究沿用了社会学和教育学中普遍存在的“同群效应”逻辑,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5~2016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同群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对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同群效应形成机制和影响路径,得到如下结论:①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会受到同地区、同行业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显著正向影响,即同群企业慈善捐赠水平越高,企业的慈善捐赠水平也就越高;②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同群效应的形成机制,包括社会学习机制和社会压力机制,那些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以及面临社会压力较大的企业,其慈善捐赠行为更容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③小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主要受到小企业的影响,大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同时受到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影响,但大企业的影响会更大;绩效好的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同时受到绩效好的企业和绩效差的企业的影响,但绩效差的企业对其影响更大;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均主要受到非国有企业的影响。
本研究的启示在于:考虑到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存在同群效应,并且社会学习和社会压力是其主要形成机制,政府应该对既有的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进行大力宣传和褒奖。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和正向激励,可以让这些积极履行慈善责任的企业成为其他企业学习的对象,进而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整个社会履行慈善责任的水平;另一方面,对积极履行慈善责任的企业,尤其是社会地位较低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进行大力宣传和褒奖,可以对那些不积极履行慈善责任的企业形成压力,通过这种无形的“倒逼机制”,引导“铁公鸡”或“为富不仁”的企业积极地履行慈善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