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池激励或遏制不同网络位置企业创新的差异化效应研究
2020-04-02张运生
张运生 杨 汇
(中南大学商学院)
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全球化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高科技企业纷纷转变竞争策略,改变以前“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构建专利池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高科技企业通过专利池的组建实现技术共享、专利池内部专利间的交叉许可和专利池的“一站式”打包许可,这是应对“专利丛林”问题、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双重加价的有效方式[1]。专利池构成一个法律认可的专利联盟,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联盟形式[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竞争加剧,高技术产业专利池受到各国重视,这些专利池对产业及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企业加入专利池对企业后续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学术界对专利池激励或遏制技术创新的结论不一,针对专利池的初期研究,大多认为专利池降低了专利制度带来的交易成本[3],尤其对于多专利产品,符合反垄断要求的专利池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社会总福利[1],但研究没有直接涉及专利池的独特性质,这可能会影响参与公司未来创新的激励方向。JOSHI等[2]、BRENNER[3]和LAMPE等[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专利池遏制了技术创新的结论;杜晓君[5]、任声策等[6]以具体的专利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专利池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DEQUIEDT等[7]构建了多阶段研发速度竞赛模型,指出专利池形成前后企业研发强度的差异。目前,学术界将专利池内企业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专利池激励或遏制技术创新的结论,缺乏对池内企业网络关系的深入研究;对企业加入专利池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也仅是针对一两个专利池内的某几个典型企业做讨论;同时,现有文献忽视了研究池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
网络位置表征了企业接触外部新知识的机会和渠道,企业处于不同的网络位置,影响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质量与数量;网络位置象征着企业实力,代表了企业内化知识的能力;网络内部各主体所处位置不同,其间的网络关系也存在差异,由此决定了不同主体实施策略的迥异。本研究拟探讨专利池形成对入池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池内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讨论随着时间推移,专利池对处于不同网络位置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池内企业网络位置的差异对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的影响,为不同类型企业制定与实施专利池加盟战略提供参考。
2 研究假设
2.1 专利池激励不同网络位置企业创新的差异化机制
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各种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加强,行业标准对于计算机和电信等许多技术领域来说不可或缺,专利池已成为解决当前专利制度缺陷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当建立标准所必需专利由不同企业拥有时,专利池可以缓解由大量相关专利不断堆积形成的“丛林”问题。企业加入专利池,有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应对标准竞争锁定带来的巨大研发投入沉没等风险[8]。专利池通过整合互补技术,提高竞争优势[9],允许相互竞争的公司组合其专利,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专利阻塞和减少专利重叠所带来的诉讼风险,以鼓励创新和采用新技术[9]。构建专利池,可增强池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强度;池内企业通过学习能够将专利池中创造、转移和共享的知识内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0],且池内企业之间更容易开展技术合作,共同学习新技术,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1专利池的形成,总体上可以促进池内企业技术创新。
不同的网络位置代表获取不同信息流的机会[11],高中心性可以使池内强势企业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得到大量非冗余的技术资源,满足池内强势企业技术多元化改造对互补性资源的需求,加快池内强势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12]。池内强势企业拥有众多合作伙伴,受益于这种信息不对称,可以更快地利用潜在资源并抓住机遇。处于核心位置意味着焦点企业更接近所有其他企业,可以对其施加影响[13];池内其他企业则更愿意和池内强势企业建立联系,强势企业据此可以更好地访问关键资源和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13],而处于池内边缘位置的弱势企业受益于专利池带来的资源优势则有限。知识基础是知识元素、能力和信息的集合,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来源[14],创新的产生就是知识元素的组合过程。知识元素之间可以建立某些关系或连接[15],池内企业构成的关系网络可以看作知识网络,网络节点的连线即知识元素的连线。对于企业已经掌握的知识元素,企业可以较轻松地获取与其相似的知识元素[15],池内强势企业知识基础水平较高,企业知识基础中存在某类知识元素与其他知识元素更加频繁地进行组合,企业对于该知识元素有更多的了解和组合经验,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增强了企业应用现有知识元素组合的信心,企业围绕核心知识元素进行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组合的实用性,还可以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16],促进池内强势企业技术创新。池内强势企业往往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元素,将不同技术领域的知识元素进行组合,有利于实现技术突破,促进重大创新产生[17]。由于池内弱势企业知识基础水平较低,限制了企业利用自身知识基础进行再创新。池内弱势企业和强势企业的技术实力相差悬殊,弱势企业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也较弱。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2企业在专利池内的网络中心度越高,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能促进企业创新。即相比池内弱势企业而言,加入专利池,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池内强势企业技术创新。
池内强势企业处于网络核心位置,获取的信息更复杂,企业可能发生“过度搜索”(即过度使用资源以搜索信息或知识)行为[18]。强势企业不可避免地会被弱势企业所觊觎,获取信息知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或许会受到有意影响,如果新技术合作伙伴打算通过与弱势企业建立新的联系来增加收入,那么,强势企业的信息获取可能会受到这些新技术合作伙伴的部分控制[19]。过度的合作关系将消耗大量企业资源,合作不可避免会导致企业“搭便车”行为,削弱企业的合作意愿,降低创新效率。越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目标知识要素与其他知识要素联系越多,其科学和商业价值下降,随着知识元素连接数量增加,知识元素组合只是重复之前产生的创新产品,不再出现新的创新[20],强势企业对核心知识元素及其组合付出了巨大努力,并获得了相应的竞争优势,此时,学习新知识元素并探讨其可能的组合机会,不仅无法充分享受已有知识基础带来的规模经济,反而需要面临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16]。池内弱势企业与强势企业的技术实力相差悬殊,弱势企业学习空间大,学习动力足,池内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防备意识弱,增加了弱势企业的学习机会。弱势企业对新兴技术机会更敏感,更能利用专利池吸收整合专利信息的特点,获取比之前更多的信息资源,增加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以开展技术学习与模仿,进行技术创新。弱势企业为了增强在池内的议价地位,越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由于弱势企业承担损失与风险的能力较强势企业弱,加入专利池,依靠于强大的联盟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外部企业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2],降低了弱势企业面临外部威胁的风险,专利纠纷减少,诉讼成本降低,让弱势企业能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3企业在专利池内的网络中心度越低,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即:相比池内强势企业而言,加入专利池,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池内弱势企业技术创新。
2.2 专利池遏制不同网络位置企业创新的差异化机制
专利池形成前,潜在成员可能更积极地为现有创新申请专利,以增强相对于其他成员的议价地位,企业加入专利池的预期,可能引发一场企业在专利池形成前进行专利申请的专利竞赛[7],因此池内企业在专利池形成之前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较大。专利池将相互竞争的公司的替代技术合并在一起,这表明不受监管的专利池会削弱创新者之间的竞争,遏制创新[21];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力的非侵权专利的专利权人结合在一起,对同一项专利下生产的所有设备确定价格,更大程度上阻碍了竞争。专利池形成后,首要动机是确保池内企业持续的合作状态,从而减少总体竞争,并使以前支离破碎的知识产权能够集体捆绑销售给所有潜在许可方,个别池内企业试图增加专利池相关专利,可能会给所有池内企业带来不确定性,并破坏合作安排的稳定性,池内企业作为专利许可方,不追求基于池的后续创新,在剩余的专利池活跃时间内不引入不必要的竞争,使所有许可方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利益[2]。回授规则要求专利池内专利的被许可者将池内专利的改进权给予专利池,而无需额外成本[9],有效地将创新变成所有专利池参与者都可以使用的公共产品,但这成为池内企业进行创新的极大阻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1专利池的形成,总体上遏制了池内企业技术创新。
对于池内强势企业而言,专利池带来的遏制作用可能更大。强势企业倾向于关注现有的业务优势[22],企业研发人员可能产生惯性行为,而不愿意跨越企业边界从外部环境中搜索和获取新知识[23],没有足够重视与新技术合作伙伴的合作,很可能失去获取新的创新优势的机会。“共享平台的参与者可以利用平台进行串通,例如,通过共享平台交换竞争性的敏感信息(如定价、营销或研发信息)。”越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越容易通过交换具有竞争性的敏感信息削弱替代技术的竞争,遏制创新。池内强势企业处于网络的焦点,企业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池内其他企业和外界的普遍关注,不进行技术创新,维护现有网络的稳定性使强势企业受益更大。池内弱势企业为了增强竞争优势,提高在专利池内与强势企业的谈判能力,增加在专利池内的专利许可费份额,会努力改变现状,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受益于强势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展技术学习与模仿,改善技术创新。受到组织惯性较小影响,池内弱势企业在接受和实施技术变革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少[24]。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2企业在专利池内的网络中心度越高,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遏制企业技术创新。即:相比池内弱势企业而言,加入专利池,对池内强势企业技术创新的遏制程度更大。
在探索新知识元素时,企业需要经历获取、吸收,转化等复杂过程,面临巨大研发投入和较大风险以学习新知识元素,强势企业通过社会资本与竞争企业合作可以降低风险[19],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行为,自身承担的风险较小;弱势企业处于网络边缘位置,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与其他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交流较少,其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进行技术创新承担的风险更大,遏制了弱势企业技术创新。越处于边缘位置的企业,越容易受到来自中心位置企业的控制,虽有第三方机构对入池专利进行评估,强势企业仍然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及谈判优势将低价值专利强加其中,打压了池内弱势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池内弱势企业与强势企业技术实力相差悬殊,弱势企业的知识元素组合较为分散,企业缺少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核心知识元素及其相关组合[16],专利池在强势企业主导下,营造的不利于竞争的技术环境,进一步缩小了池内弱势企业的生存空间,对池内弱势企业带来的冲击力更大。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3企业在专利池内的网络中心度越低,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遏制企业技术创新。即:相比池内强势企业而言,加入专利池,对池内弱势企业技术创新的遏制程度更大。
2.3 加入专利池是否会加剧池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即企业之间技术创新水平的差距,池内强势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往往较池内弱势企业高,技术实力更强。“技术差距说”认为,当两者的技术差距较大时,会观察到明显的技术溢出;当技术差距较小时,技术溢出效应较弱甚至没有[25]。专利池使池内网络中心度较低的企业,即池内弱势企业越能受益于网络中心度较高的企业,也就是强势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积极影响,企业之间的网络中心度差距越大,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这种技术溢出效应越显著。专利引用网络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分析技术溢出的研究工具,将专利引用作为知识流的替代变量,构建专利引用网络来近似表示技术溢出网络[26],越处于池内边缘地位的弱势企业,越倾向于引用处于池内核心位置的强势企业的专利,越倾向于向池内强势企业开展技术学习与模仿,从而逐渐缩小与池内强势企业的技术差距。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1池内企业之间网络中心度差距越大,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缩小池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即,加入专利池,进一步缩小了池内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的技术差距。
池内企业之间由于技术差距的存在导致了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既要考虑外部技术机会的影响,也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外部技术机会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才可能经过识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内化为接收方的内部技术知识[27],LEVINTHAL[28]将外部技术知识内化成企业内部技术知识中所需要的能力总结为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技术溢出效应受到接收方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影响,企业之间的网络中心度差距越大,网络中心度较低的池内弱势企业作为接收方,越难以迅速准确地接收到网络中心度较高的池内强势企业的信息资源,企业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外部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29]。池内弱势企业知识基础水平较低,对知识的整合吸收能力较弱,越难以将外部技术知识内化成企业自身的技术知识。池内强势企业围绕核心知识元素开展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强化核心优势[16]。池内强势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往往较高,受益于学习效应,技术创新成本降低,技术创新效率得以提高,随着时间推移,加剧了与池内弱势企业的技术差距。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2池内企业之间网络中心度差距越大,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加剧池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即,加入专利池,进一步加剧了池内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的技术差距。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MPEG-2技术标准是压缩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国际标准,MPEG-2专利池于1997年形成,委托于第三方管理机构MPEG-LA进行专利管理、对外许可以及许可费分配,成为MPEG-LA成功运作的典范,截至2018年12月,MPEG-LA官网公布的MPEG-2专利池下的企业及研究机构共27家。MPEG-2专利池形成时间较早,时间跨度较大,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是高技术产业专利池的代表,以此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好地讨论专利池对池内不同网络位置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
本研究在MPEG-LA官网检索到入池企业清单,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检索企业专利数据。由于MPEG-2专利池为高技术产业专利池,池内企业专利的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IPC国际专利分类号G部及H部,专利数据时间跨度为1994~2018年,通过Osiris数据库以及企业网站获取企业经营数据,其中CIF Licensing,LLC自成立以来,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到总共10项专利信息,TheTrusteesofColumbiaUniversityintheCityofNewYork、JVCKENWOODCorporation、MultimediaPatentTrust大部分财务数据未披露,不纳入研究对象。综上,本研究共获得23家企业共575组观测值。通过德温特专利数据库,查询入池企业专利的引用与被引用情况,建立入池企业关系网络,从而确立池内企业的网络位置。MPEG-2专利池内企业网络结构见图1,由图1可知,池内企业引用关系呈现核心-边缘式结构。
图1 MPEG-2专利池内的企业网络结构
3.2 变量及其测度
3.2.1因变量
专利数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机构的技术创新,与以往研究用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衡量企业技术创新不同,本研究认为,用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量更能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考虑到时滞效应,模型在专利授权量增量的处理上,将其滞后1年,记为TP1,用PA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的专利授权量,PAi(t-1)表示企业i在第t-1年的专利授权量,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TP1=PAit-PAi(t-1)。
(1)
3.2.2自变量
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本研究借鉴LAMPE等[4]的做法,将专利池形成年份定义为0,将形成前的年份依次定义为-3,-2,-1;将专利池形成后的年份依次定义为1,2,…,21,记为PF。
3.2.3调节变量
本研究选取网络中心度衡量企业的网络位置。网络中心度包括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衡量了节点被其他节点引用的次数,专利权人被引次数越高,说明专利权人影响越大,该专利权人越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将池内企业的专利引用关系导入到Ucinet软件中,即可获得各节点企业的网络中心度数据,记为CE。
3.2.4控制变量
(1)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创新较多地受到行业背景影响,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应该考虑当年企业所处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已有研究表明,在技术相对成熟的领域,专利授权量会相应减少。本研究将技术发展趋势作为控制变量,TEt表示第t年在IPC国际分类号G部和H部的专利授权量;TGt表示第t年该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计算公式为
(2)
(2)企业知识基础企业知识基础是企业未来创新活动的起点,本研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借鉴已有做法,用企业前3年专利授权量累计得到,取企业前3年专利授权总量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知识基础,记为lnKB。
(3)技术机会同一行业中不同技术类别提供的技术机会不同,如处于某些技术类别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对于其他类别比较活跃,则该类别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机会。据此,本研究将企业的技术机会作为控制变量,记为TO,其计算公式借鉴AHUJA[30]的研究,即辨别企业中比较活跃的技术类别,采用企业在不同技术类别的专利努力程度作为权重,如假设企业i在技术类别1~3中申请了专利,在这3个类别中获批的专利数分别为5、20和25。可以从专利数据库查到技术类别1~3,近3年的总专利数分别为400、1 000和600。由此,企业i的技术机会就为:400(5/50)+1 000(20/50)+600(25/50)=740,取该值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的技术机会,记为lnTO。本研究用专利的国际IPC分类号划分技术类别。
(4)企业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本研究选取企业总资产衡量企业规模,采用其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记为lnST。
(5)企业研发投入支出企业研发投入支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采用其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记为lnRD。
(6)企业年龄企业年龄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影响,更年轻的企业可能更需要依赖新技术拥有专利,更老的企业可能因为规模更大、更成熟而获得更多专利,记为A。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池内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仅G部和H部下的专利)见图2。由图2可知,池内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在专利池形成前和形成后的初期阶段呈现上升状态,随着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越来越大,却呈现下降状态,并且下降趋势明显。为了更好地阐述专利池的形成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将池内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增速,与池内企业所处技术领域下,池外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增速做对比分析(见图3)。由图3可知,专利池形成前,池内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增速,与池内企业所处技术领域下池外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增速保持一致水平,甚至略高于所处技术领域下池外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增速;而在专利池形成后,两者的增速总体保持同样的趋势,但池内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增速,明显低于该技术领域下池外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增速,可见专利池的形成遏制了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假设2.1得以验证,其对立假设1.1不得证。
本研究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见表1。由表1可知,企业的技术创新均值为22.65,标准差为987.65,企业专利授权量与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16,可见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图2 MPEG-2池内企业历年总体专利授权量
图3 池内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速与技术领域内池外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速对比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N=575)
4.2 回归分析
用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量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为检验本研究提出的各个假设,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经Hausman检验,模型1~模型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为了避免加入交互项带来多重共线性问题,对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处理,再计算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并代入回归方程。其中,模型1是只包括自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模型,描述了主效应,即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2是加入调节变量的模型;模型3是加入了调节变量和自变量交叉项的模型,描述了网络中心度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
由模型1可知,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与池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β=-233.31,p<0.05),总体来说,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遏制了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在模型2中,引入网络中心度变量,自变量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β=-232.78,p<0.05);在模型3中,加入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交叉项,自变量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β=-223.08,p<0.05),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交叉项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β=-1 727.94,p<0.05),因此,网络中心度负向调节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与池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表2 回归结果(N=505)
注: ①***、**、*分别表示p<0.01、p<0.05、p<0.1;②表中省略了年份及常数项的系数及显著性;③由于个别企业的个别变量数据在某些年份出现缺失值,故样本总数减少至505个观察值。
图4 网络中心度的调节作用
调节效果见图4。由图4可知,随着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加大,对于专利池内网络中心度低的企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量呈现上升趋势;而对于专利池内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专利池形成后,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量呈现下降趋势。即网络中心度负向调节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与池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企业在专利池内的网络中心度越低,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假设1.3得证,其对立假设2.3不得证。企业在专利池内的网络中心度越高,随着专利池形成时间越久,越遏制企业技术创新,假设2.2得证,其对立假设1.2不得证。此外,池内企业网络中心度差距越大,随着专利池形成后的时间距离加大,网络中心度低的企业与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假设3.1得到验证,其对立假设3.2不得证。
5 结语
本研究从网络关系视角,探讨了专利池的形成对处于不同网络位置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了网络位置对池内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专利池整合专利信息和技术、降低了池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诉讼风险,池内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知识共享与技术学习,但专利池营造的不利于竞争的环境,削弱了池内企业的竞争,以及池内企业追求稳定性的状态与专利池的回授规则,降低了池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遏制了池内企业技术创新,以往大量研究证明了网络中心度与网络成员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此不同,本研究发现,专利池对处于池内不同网络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差异,专利池形成后,企业在专利池的网络中心度越高,越不利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而对处于池内非核心位置的弱势企业而言,产生的创新激励效应较大,池内弱势企业越能够受益于专利池内处于核心位置的强势企业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向强势企业开展技术学习与模仿,逐渐缩小与池内强势企业的技术差距。研究结论为不同类型企业制定、实施专利池战略提供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