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践行新时代使命 助推乡村振兴
2020-04-02
华南农业大学刘雅红校长带领特派员团队参加2019年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启动会
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之一,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实施人才科技精准对接,用科技助力广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近年来,依托广东省科技厅“三库一平台”,华农累计向全省输送了1100多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组建了40个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他们直接对接“三区”贫困村,深入田间地头,不断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农民和农业产业实现精准对接,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生物技术、生态学、食品加工、农业机械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服务农村果蔬、畜牧、水稻等多个产业,形成多条产业化集约化链条,辐射带动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
绩效导向,激发特派员活力
1.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农村科技特派员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华农罗锡文院士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主从导航水稻收获机系统投入使用
华农邹湘军教授领衔开发的荔枝采摘机器人投入使用
为了进一步壮大队伍,形成合力,华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出台《华南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华南农业大学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华南农业大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华南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和《华南农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在职称评定中设置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提高科技推广工作权重,加大科技推广人员评奖评优力度;推出科技人员服务社会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将下乡服务年度工作量与薪酬挂钩等措施,鼓励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华农模式。
2. 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协调精准服务
在省科技厅的统筹部署下,华农专门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方案》,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由校长刘雅红亲自组织部署,科技处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统筹全校资源,指导各学院(单位)和科技特派员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强化资金监管。学校科技处联合财务处,严格遵守省相关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管好用好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加强项目的跟踪调研,强化项目实施的绩效监管,确保科技特派员工作扎实有效。
科技支撑,破解产业难题
1.主动承接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19年年底,华南农业大学主持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7项、课题50多项,合同经费超5亿元。自2018年广东省科技厅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来,华农便积极申报了现代种业、精准农业、食品安全、智能农机装备等多个重大重点专项,以及应急防控专题。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集中力量突破农业关键技术,形成完整长效的产业链条,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华农承担的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丘陵山地省力化机械栽培智能装备研究与示范”“丘陵山地安全输运与多功能轻型底盘研究与示范”和“植物工厂立体育苗生产智能装备研究与示范”等项目,针对当前广东农机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展开研究和示范,以农业生产中的育苗、栽培和运送环节为突破口,研发智能、轻简化农机装备,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业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为构建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罗锡文院士团队将农机与农艺结合,主持研制无人机水稻长势遥感信息获取与精准施肥管理技术,把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比传统施肥增产15.67%,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推动了农村产业由分散向集约化发展。
2.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兴旺
为了提升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华农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切实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与温氏集团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常年派驻10多名农村科技特派员进驻集团,承担技术指导、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通过强化“五个捆绑”(即利益捆绑、责任捆绑、声誉捆绑、科研捆绑、人才捆绑),依托企业采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动26500余农户从事养猪产业脱贫致富,仅2018年,合作农户获利就达51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华农还分别与大北农集团、华农(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农(潮州)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了华南农业大学大北农研究院、华农(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华农(潮州)食品研究院,进一步提升了地方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3.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打造服务“三农”高端智库
2017年,为服务政府“三农”政策制定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华农发挥学校学科齐全、涉农专业特色明显的优势,整合相关学院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政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2017年,该研究院成功入选广东省重点智库。
华农吴鸿副校长带队赴新会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活动
人才下沉,精准服务“三农”
一是精准宣传。针对农民科学知识匮乏、信息和资源缺乏、服务支撑不够、土地产权制约、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走到田间地头,宣传“三农”政策和农村科技知识。如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田兴国主任,通过构筑“互联网+”大平台,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截至2019年年底,该平台已累计发布推送农技信息800多条,公众号总阅读量达35582次,单篇最高阅读量超2500人次。
二是精准攻关。通过“暑期大下乡”活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带领博士团深入基层,调研当地产业需求,同时整合国家和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资源,联合开展涵盖品种选育、健康高效种养殖、保鲜贮藏、精深加工以及产业经济等全产业链系统攻关。如针对草地贪夜蛾入侵疫情,特派员徐汉虹教授组建攻关团队赴广东各地开展实地调研8次,累计考察玉米地面积200多亩,摸清了我省草地贪夜蛾入侵来源、入侵过程、迁移扩散及迁出等时序动态规律,为该虫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吴鸿副校长带领农村科技特派员及省南药(广陈皮)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到新会开展调研,了解新会柑在种植、病害防控、机械化等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进一步开展包括品种选育、病害防控、精深加工、机械自动化与智能化等全产业链系统攻关,共同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精准服务。科技特派员带领在校大学生,组建了66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赴全省各地调研技术需求,通过及时采取行动,制定解决方案,找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切入点,为当地农民、农业企业等提供精准服务。以刘少群特派员团队为例,他们在粤东西北多个省定贫困村进行走访、调研、交流、指导,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与市场需求,提出适合的种植模式,开展茶树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茶叶加工、包装等讲座,指导茶园管理,推广品牌营销,解决农民与企业之所需,“南粤大地,哪儿提出需求,哪里就飘起科技特派员的旗帜”。
华农大科技特派员曾山团队为技术员进行农机讲解
华农大采摘机器人特派员团队到河源紫金县开展“寒假下乡”活动
四是精准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华农历来注重在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将扶贫与扶志、扶技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对贫困地区青年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特派员肖德琴、闫国琦、岑伊静等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培训班授课老师,为粤东西北地区市县的科技特派员和驻村书记进行授课,并到当地实地指导,协助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另一方面,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依托,设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积极与地方党政部门、农业经济组织等开展合作,举办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培训学员106人;举办乡村振兴战略系列专题培训班,开展基层乡村后备干部、“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培训15期,培训学员近1000人;与地方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单位合作,联合举办各类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25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3000人次。
及时总结,加强典型示范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的指导下,华农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了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典型,锤炼出一批积极实践科技富农、助力扶贫的优秀科技特派员队伍,让他们成为科技先锋模范的主力军,在筑梦新乡村建设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如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曾山副研究员以水稻精量穴播技术及机具为核心,配套进行激光平地、田间管理、收获和干燥等技术及机具集成、试验和示范,提升了示范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把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又如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邹湘军教授率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水果采摘机器人技术研究,从采收机构创新、机器视觉识别果实到机器人智能行为与仿真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用智慧农业技术和水果采摘机器人助力农业发展。
在典型宣传方面,华农积极协调《南方农村报》、南方+和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媒体加强典型宣传和示范带动,让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在社会各界传播开来,不仅带动新加入的 科技特派员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形成特派员之间互帮、互助、互传的有效传承机制,而且在社会各界传递了正能量,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