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品牌开销路 助力精准扶贫
——专访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光辉教授
2020-04-02叶伊倩林世爵
文/叶伊倩 林世爵
[导读]
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主任张光辉教授带着自己的团队到云浮市南盛镇横岗村、枧岭村和料洞村开展实地考察,走访典型农户,了解农民的技术服务需求。基于在南盛镇的帮扶实践,他提出要建立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营销推广,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以此构建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体系。
20多年前,张光辉教授对新兴县簕竹养鸡集团(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的迅速壮大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请缨到实地考察调研,从经济管理的视角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自此,他多次前往温氏集团走访调研,并对“温氏模式”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性总结。一直以来,张光辉教授专注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研究,多次承担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市场营销方面的课题,还开展了相关咨询活动。2018年,在得知省科技厅、省扶贫办公室开展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千村大对接”行动的消息后,张光辉教授毅然组建了团队参与其中。他说:“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省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深入农村第一线,希望能够探索出更多让农民发家脱贫的路子。”
《广东科技》:张教授,您好。您是通过什么契机成为我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的?
张光辉:我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出身,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营销方面有较深入研究。在仔细研究了省科技厅发布的《广东省科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技术需求申请表》之后,我发现云浮市南盛镇横岗村、枧岭村和料洞村提出的技术服务需求正是我的专长,于是,我果断组建团队,申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应用示范”项目,由此正式成为了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
《广东科技》:您如何看待农村科技特派员这一特殊的身份?
张光辉:能够成为一名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我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要深入农村第一线,走进农民群众中去,认真调查研究,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和模式,切切实实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此外,在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过程中,我们深入一线深度挖掘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发现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生产实践问题,基于此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也有助于我们团队进一步深入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广东科技》:目前,您的团队里都有哪些成员?
华南农业大学张光辉教授在横岗村旺坑生态农场开展实地考察
华南农业大学张光辉教授在南盛镇开设专题讲座并与村民进行交流
张光辉:我们主要是探索如何通过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贫困村。通过前期与贫困村的沟通,我在组建团队时着重考虑提升团队在农产品产后加工和销售两个环节的服务能力,因此,我邀请了学校食品加工专业的吴锦铸老师,以及两位主攻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的王晛、彭思喜老师加入团队。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模式,我们还联合了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另一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张林教授团队一起对接这3个贫困村。张林教授团队所对接的项目为“华糯1号糯小麦品种和华香系列草莓品种及其配套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也就是说,张林教授团队为农民提供了新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的辅导,这样一来,我们两个团队之间的合作就将整个产业链串联起来了,初步构建了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体系。
《广东科技》: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你们团队现在是否凝练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
张光辉:有的。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技术服务的需求包括动植物品种选择、种养技术和产品销路等,说白了,就是种养什么、怎样种养及如何销售三大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开展农业项目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贫困村模式研究,针对贫困村种养动植物品种的选择、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路径以及如何建立O2O电商营销体系等进行深入探讨。
《广东科技》:在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以来,你们团队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成效如何?
张光辉:在成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后,我们始终在思考科技扶贫主要应该解决农民的哪些困难,只有在详细了解农民具体的技术服务需求后,才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前往对接的枧岭村、横岗村、料洞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典型农户、考察农业生产基地;二是与当地镇政府有关领导、村委会干部、驻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三是专门开设“农产品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糯小麦和草莓新品种应用推广”等专题讲座,介绍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新品种作物种植方面的知识,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有关问题;四是借助互联网和即时通信软件,建立了项目帮扶微信群,及时解答农民有关田间栽培、管理等技术问题,为他们提供远程辅导。目前,我们团队已经制定了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方案,首先选取典型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由我们两支团队为其提供种苗和栽培管理技术,并帮忙联系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打消农户在农作物产品滞销方面的顾虑,为扶贫项目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目前,我们已经将所选定的“华糯1号”糯小麦和“华香1号”“华香2号”草莓两种作物的种子发放给了示范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农户,指导他们开始试种。现在,种在地里的糯小麦已开始发芽、长苗,草莓也已开始挂果。与此同时,我们也联系了有关食品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并开展了产品加工试验和市场营销调研。另外,我们也论证了发展观光农业的可行性,为观光农业的规划发展、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建议,未来希望能够通过广告宣传、与旅行社合作对接等方式发展观光农业。
《广东科技》:在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过程中,您是否有遇到过一些困难或者制约因素?
张光辉:说实在话,的确有不少困难。一是行程方面。我们团队对接的3个贫困村距离我们大约200多公里,自驾车来回一趟约需5~6个小时,不算特别远,但路上经常塞车,有时还是感觉比较辛苦。二是沟通方面。我们需要跟当地政府和基层村干部进行沟通,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开展项目的意图,只有在基层村干部理解并予以支持的情况下,才能较顺利地开展项目对接;同时,跟农户们沟通时也要讲究方法,因为他们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都不太高。正如我之前说的那样,他们对新作物和新技术存有较大疑虑,因此必须要做好科普工作,将种植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讲解得通俗易懂,并辅以图片说明作物在每个生长阶段的正常状态,供他们与作物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比对。三是经费方面。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才能更顺利地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毕竟村民们对新作物没有太多了解,若是有经费支持,特派员团队便可以通过免费派发新作物种子和种苗、进行产品加工试验、联系企业收购等,进一步提高农户的参与意愿。
《广东科技》:在克服这些困难或是开展工作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好的总结或经验能够分享给大家?
张光辉:通过实践服务,我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仍存在不少短板,毕竟书上的知识和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与实际的生产管理还是有较大差别,要想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就拿推广一个农作物新品种来说,小面积试种阶段能够顺利完成,但一旦进行大面积生产推广可能就会遇到各种问题,如种植者的文化程度、生产习惯、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作物收成。其次,只开展单项技术,或仅针对单个产业链环节提供技术服务的效果都比较差,应开展农业项目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使得扶贫项目的实施具有可持续性,实施效果才能得到保证,才能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农民满意。三是在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中,不仅要建立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也要帮助生产者解决好产品销路问题。重点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将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者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加强营销推广,构建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体系。此外,还要利用好典型示范来推广新技术。农民是最讲究实际效益的,对新作物会有较大顾虑,于是,我们选择了几户有一定文化水平、创新意识较强的青壮年农民作为示范户,先做好典型示范,再逐步将新品种推广开来。
《广东科技》:请问您对目前我省继续推进这项工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张光辉:农村科技特派员“千村大对接”行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将农村科技特派员的项目与贫困村的技术服务需求精准对接起来,提高扶贫成效。但是项目的实施时间仅有两年,其实是比较短的,希望后续可以延长实施时间。因为只有持续地跟进和追踪,甚至将单个项目扩展成具有连续性的系列行动,让后面一批的农村科技特派员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费方面,可以适当提高支持力度,比如我开展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模式研究,既要进行产品加工试验,又要开展市场调查、营销推广等工作,就感觉到现有经费不太足够。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科技特派员政策优惠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成立农业科技服务类公司,建立科技兴农长效机制等。更重要的是,要将科技扶贫工作向更大范围推广,不单要着眼于扶贫成效,还要将科技扶贫工作与整个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