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ρ技术定量评估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
2020-04-02高丽香袁慧书
高丽香,袁慧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191)
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 of talus, OLT)是常见的踝关节损伤,如不及时治疗,可致关节持续疼痛及不稳,受到外力作用会加速骨关节炎的进展。早期诊断OLT并准确分级非常重要。MRI是诊断软骨损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可评估关节软骨损伤,且能清晰显示软骨下骨质改变;定量MR技术可监测软骨内生化成分改变,有助于诊断、治疗OLT及预防和延缓骨关节炎的发生。本研究以关节镜为“金标准”,探究采用T1ρ成像诊断OLT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8月40例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踝关节损伤、拟住院接受关节镜检查或手术治疗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0~52岁,平均(37.2±8.7)岁。纳入标准:踝关节疼痛,临床诊断为距骨骨软骨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6个月),关节滑膜增生,关节游离体。排除标准:①除病变部位外软骨明显缺损;②既往踝关节手术史;③严重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④软骨下骨囊肿形成。所有患者均接受MR检查,并于其后1周内接受关节镜检查,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T 3.0T MR扫描仪,8通道踝关节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及参数:①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TR 660 ms,TE 12 ms;②冠状位脂肪饱和自旋回波PDW,TR 2 660 ms,TE 38 ms;③矢状位脂肪饱和自旋回波PDW,TR 2 120 ms,TE 38 ms;④横断位脂肪饱和自旋回波PDW,TR 2 080 ms,TE 36 ms;⑤横断位自旋回波T2W,TR 2 060 ms,TE 36 ms。以上序列FOV 16 cm×16 cm,层厚2.5 mm,层间距0.3 mm;⑥冠状位T1ρ序列,TR 5.28 ms,4个回波链,TE分别为 1、10、40和80 ms,层厚3.5 mm, FOV 16 cm×16 cm,矩阵256×192,扫描时间4.5 min。
1.3 图像分析 采用GE后处理软件将所有T1ρ图像重建为伪彩图,正常软骨设置为均匀一致的橙红色阶,可信区间为95%。由2名分别具有3年和6年骨关节影像学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及1名具有10年骨关节损伤诊断经验的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观察所有MRI和关节镜结果,根据关节镜、PDWI及T1ρ图像所示踝关节OLT,依照Hepple改良分型标准[1]进行分型,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决定。Ⅰ型:仅有关节软骨损伤;Ⅱ型:关节软骨损伤,伴软骨下骨隐匿性骨折,合并或不合并周围骨髓水肿;Ⅲ型:存在与距骨体分离的骨软骨片,未发生移位;Ⅳ型:存在与距骨体分离的骨软骨块并移位;Ⅴ型:软骨下骨囊肿形成。本研究仅针对Ⅰ~Ⅳ型踝关节OLT病例进行分析,而未纳入Ⅴ型OLT患者。
由上述2名影像科医师分别测量T1ρ值。随机选取20例患者的正常软骨区域为正常对照组,勾画3个ROI,测量T1ρ值;按照关节镜下所示软骨损伤最严重区域于T1ρ伪彩图上相应区域勾画3个ROI,测量T1ρ值;均取3个ROI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1个月后由上述2名影像科医师再次测量同次T1ρ成像的软骨T1ρ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以单项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估2次测量T1ρ值结果的一致性,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型软骨损伤(各型损伤分别为相对应各组)T1ρ值差异,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以关节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比较PDWI评估OLT分型与关节镜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5为一致性良好,0.4 2.1 各型OLT T1ρ值比较 40例中,24例左踝关节、16例右踝关节OLT;损伤位于距骨内侧穹窿30例、外侧8例,2例为弥漫性损伤。关节镜、PDWI及T1ρ图像分型结果见表1。T1ρ图像清晰显示正常踝关节距骨软骨呈均匀一致的橙红色阶,软骨损伤呈黄绿色阶(图1~4)。间隔1个月二次测量T1ρ值结果的一致性较好(ICC=0.97,P<0.01),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对照组(n=20)、Ⅰ型组(n=9)、Ⅱ型组(n=9)、Ⅲ型组(n=10)及Ⅳ型组(n=12)软骨T1ρ值分别为(32.66±1.92) ms、(43.07±2.05) ms、(45.24±2.19) ms、(48.19±3.35) ms及(57.46±3.48) ms,各组间软骨T1ρ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68,P<0.01)。随软骨损伤程度加重,T1ρ值逐渐延长,Ⅱ型组软骨T1ρ值较Ⅰ型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其余各组T1ρ值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例OLT中,3例PDWI表现正常,而T1ρ成像提示Ⅰ型OLT,T1ρ值[(40.40~43.50) ms]延长,关节镜结果证实为Ⅰ型OLT(图1)。 图1 患者男,35岁,关节镜示左踝关节Ⅰ型OLT,伪彩图T1ρ值45.05 ms(箭) 图2 患者男,35岁,关节镜示右踝关节Ⅱ型OLT,伪彩图T1ρ值46.59 ms(箭) 图3 患者女,36岁,关节镜示右踝关节Ⅲ型OLT,伪彩图T1ρ值50.43 ms(箭) 图4 患者女,37岁,关节镜示左踝关节Ⅳ型OLT,伪彩图T1ρ值53.95 ms(箭) 2.2 PDWI评估OLT分型与关节镜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0,P<0.01。 踝关节软骨菲薄,平均厚度仅1.1 mm,且关节结构复杂,普通MRI难以清晰显示,需采用高场强及高分辨率MR设备。踝关节受到机械应力后软骨细胞新陈代谢活跃,可产生大量蛋白多糖和胶原,因此较少发生原发性骨关节病而多见骨软骨损伤[2-3]。踝关节OLT多发生于青壮年,约占全身软骨损伤的4%,一旦损伤,自我愈合能力差,如不及时干预易致软骨弥漫性损伤,从而进展为继发性骨关节炎[4-5]。 软骨损伤后蛋白多糖合成受到抑制,胶原纤维网状结构崩解、破坏及其排列方式改变,通透性增高[6-7]。人体直立行走时,踝关节软骨承受的压力达到人体重量的5倍,损伤后软骨的抗压能力减弱,易将压力传至软骨下骨质结构而引起骨质改变,产生骨软骨损伤,增加骨关节炎的风险[8]。OLT分型的依据即为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结构受累程度。 MRI是无创性评价OLT的最佳检查方法,但早期病变信号及形态变化不明显,常规MRI易漏诊,且无法定量评估。目前T1ρ技术多用于膝关节软骨相关研究[9-10]。本研究采用T1ρ技术评估踝关节OLT,结合关节镜检查,测量时将T1ρ图放大4倍,选择中间部分,以避免关节积液及软骨下骨结构所致表面容积效应,使结果更可靠。 T1ρ伪彩图中,正常软骨呈现均匀的橙红色阶,损伤后呈现黄绿色。由于Hepple改良分型中的Ⅴ型OLT患者受损软骨已大部分或完全缺损,且踝关节软骨非常薄,难以准确测量其T1ρ值,本研究只针对Ⅰ~Ⅳ型踝关节OLT病例进行分析,而未纳入Ⅴ型OLT病例。关节镜下,踝关节损伤患者距骨软骨完全正常者非常少见,且既往研究[11]发现患者软骨正常区域的T2值与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故本研究以患者正常区域为正常对照组测量T1ρ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损伤程度加重,T1ρ值逐渐延长,采用T1ρ技术可区分正常软骨和Ⅰ型OLT,而Ⅱ型OLT软骨T1ρ值虽较Ⅰ型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提示二者间软骨损伤程度差别并不大。Ⅰ型及Ⅱ型OLT的区别在于Ⅰ型损伤仅有关节软骨损伤,而Ⅱ型损伤伴软骨下骨质隐匿性骨折。T1ρ技术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却无法评估软骨下骨质结构改变,故需结合常规MRI诊断Ⅰ型及Ⅱ型OLT。 本研究中Ⅱ型和Ⅲ型OLT软骨T1ρ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但差值不大,且存在少量重叠,提示此时须谨慎采用T1ρ技术评估OLT,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判断。Ⅳ型OLT软骨T1ρ值较Ⅲ型延长(P<0.05),可能由于常规MRI和T1ρ技术无法检测Ⅳ型OLT骨软骨块与距骨体分离而发生的微小移位,而移位的间隙出现关节积液,使PDWI显示信号明显增高;T1ρ图像中,软骨损伤区域积液填充,导致局部蛋白多糖含量减少,使T1ρ值明显延长,损伤部位色彩发生改变。 关节镜可清晰显示踝关节软骨全层。本研究以关节镜分级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T1ρ技术对于踝关节OLT的应用价值,发现PDWI诊断踝关节OLT与关节镜的一致性较好,与既往研究[12]结果相符。常规MRI可观察软骨形态改变,却无法显示软骨内大分子结构的变化及定量评估软骨改变,而T1ρ技术可弥补这一不足。 本研究中3例关节镜显示踝关节Ⅰ型OLT患者PDWI表现为正常软骨,而T1ρ值延长,同样提示为Ⅰ型损伤。在软骨病变早期,其内大分子结构变化尚不足以引起软骨信号改变时,常规MRI仍表现为正常信号,而T1ρ技术却可以敏感检出。但本组病例数较少,未比较T1ρ技术与PDWI对诊断早期软骨损伤的敏感度。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样本量较少;②T1ρ技术无法显示软骨下骨质结构改变,不足以充分评估踝关节OLT分型。 综上所述,T1ρ成像可清晰显示距骨软骨,通过色阶变化定量、测量软骨T1ρ值,可客观评价软骨损伤程度。虽然T1ρ技术无法单独评估踝关节OLT,但可弥补常规MRI诊断OLT的不足,尤其适用于早期软骨损伤患者。2 结果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