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标准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2020-04-02诸葛凯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团体标准化标准

张 璐,张 勇,诸葛凯

(中国计量大学质量经济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8)

1 研究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宏观角度看,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中国经济均衡发展,去除短板;从微观角度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劳动力、全要素效率的提高,而非要素投入数量的扩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行业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1]。

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有高水平的标准作为引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是较早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国家,四国中只有日本颁布了《日本工业标准化法》,英国、法国、美国则通过非法律形式的细则、条例等指定权威的标准学会(协会)承担标准化工作管理、监督、协调的职责。其中英国、法国、日本的标准化法或条例中并未涉及团体标准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从发展初期其团体标准的定位就是市场化,政府无须过多干预[2]。2018年1月起,我国标准体系除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外,增加的团体标准成为标准体系新成员,表明我国政府主导制定标准的局面逐渐向开放标准制定权、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方向转变。市场化的特性可以充分激发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创新活力,鼓励各领域企业调动各路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推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团体标准仍处于成长阶段,应看到团体标准在成熟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并且至今还未形成系统的标准指导体系,建立团体标准评价机制引导其健康发展对中国团体标准的成熟以及中国特色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2 团体标准相关研究的认知

团体标准的前身是在欧美国家广为盛行的联盟标准,联盟标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联盟,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3-4],然而,联盟标准本身较为松散的契约特性使得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法律基础作为支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团体标准作为社会团体制定标准的形式,具有制定速度快、对市场需求响应及时、标准推广高效等优点,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重要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两部分构成,并且团体标准占据标准活动的主导地位。学者Kristin Komives等[5]对英国自愿性标准做出肯定,认为虽然英国自愿性标准体系承受着压力,但使用标准的方式和标准本身的性质正不断演进,最终对英国经济产生可持续性影响。近年来日本的标准化活动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正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发挥显著作用[6]。我国2017年11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首次确立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同年12月出台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对团体标准工作的开展、深入、监管等内容有了明文规定。截至2019年3月,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共有2 199家社会团体进行注册,公布团体标准6 909项。团体标准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国内研究学者也对其持积极态度,但对问题的归纳和建议仍存在局限性。康俊生等[7]认为发展社会团体标准过程中政府应起引导和协调的作用,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是制定团体标准的核心力量,标准化技术机构则应该为团体标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沈伟民等[8]认为应推动社会团体标准的多元化发展。张燕琴[9]认为推进社会团体标准的发展要坚持市场需求原则、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导团体标准与研发并行。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出标准化活动对社会经济的推进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力的国家政策、丰富的创新资源、专业的技术服务的相互协作[10],同时团体标准的短板也随之显露。国内学者对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团体标准的发展现状、团体标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方面,并针对以上研究主题提出了建立专利共享机制、健全社会团体监管制度、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引导社会团体主导等建议。对比国内研究专注于为问题寻找对策,本文侧重于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运用系统化思想将团体标准活动主体及其活动整合成一个动态循环体系,追求持续的质量改进和激发团体标准对国民经济的引领作用。标准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通用工具,开展标准化活动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改善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团体标准作为标准化活动中开放程度最高的组成部分,未来势必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团体标准发展的矛盾解读

3.1 团体标准发展速度与标准指导体系的矛盾

中国的团体标准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策对其采取鼓励和扶持的态度是正确且必要的,只要企业、社会团体抓住机遇、充分创新就有机会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促进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低门槛意味着低成本,一些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时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协调性,跟风进行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完善的标准指导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社会团体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另外,《团体标准管理规定》中指出实施效果良好的团体标准可申请转化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11],一旦有社会团体的团体标准转化成国家标准,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将会受到冲击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团体标准“市场化”的进程,甚至违反了“反垄断”的原则。相反,鼓励团体标准走向国际则可以避免国内冲突,同时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则是我国在团体标准的战略设计上过于粗放,目前政府正在不断更新团体标准相关文件改善这一局面,从法律层面为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管提供支撑,团体标准工作正在朝更加细致、全面、合理的方向开展。

3.2 标准制定权开放程度低、利益相关者职责界定不明确

2019年1月开始实行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明确了制定团体标准要吸纳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消费者、教育科研机构、检测及认证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方代表参与,支持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代表参与团体标准制定[11]。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涉及到多方利益,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把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是团体标准被市场所接纳的必要手段,同时要兼顾企业内部、行业领域、现实社会等多方利益。“三文鱼团体标准”事件表明团体标准的话语权不能完全掌握在企业或社会团体手中,垄断式团体标准是对稳定市场秩序的挑战和破坏。另外,团体标准中通常涉及技术标准、专利权、标准认证等问题,企业或社会团体在开展标准化工作时要重视对专利信息的披露、专利池的建立、技术标准的采纳等知识产权内容,企业、社会团体、专利持有人三者的利益分配需要共同协商。

3.3 标准教育普及度低,团体标准专业人才匮乏

团体标准是学术问题、技术问题、更是市场问题。伴随着消费升级,顾客不再满足于商品的“物美价廉”,品牌和质量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指标。目前看来,团体标准还未成为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原因是团体标准相关概念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团体标准”这一新型标准形式缺乏认识,标准意识还未形成。由此引发的进一步问题即团体标准专业人才的缺失。我国的知识产权行业起步较晚,国内鲜有开设标准化专业的高等院校,巨大的人才空缺无法满足团体标准发展热潮下形成的需求。

政府主导的标准化体系对市场需求的识别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信息的失真度,将标准制定权交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进行,不仅有助于实现政府简政放权的目标,还可调动各路资源流向标准市场促进标准质量的提升和有效供给。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和先进方法的应用,标准也处在不断修订或删除的过程中,持续的制定、改进、提升的循环过程使得标准符合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要求,这完全符合PDSA循环的过程特点,其过程与结果也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

4 基于PDSA循环法的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建立

4.1 PDSA循环法简介

PDSA循环法是由PDCA循环演进而来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PDCA循环由美国哈休特博士提出,被戴明采纳、宣传,因此又被称为“戴明环”,在企业实践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过程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ction)四个阶段,质量管理过程中做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有助于质量提升的管理活动被纳入标准中,存在缺陷的进入循环过程继续改进,后来戴明认为将检查(Check)改成学习(Study)更加恰当[12]。学者Praveen Gupta[13]在其研究中指出,PDCA循环可用于确定有必要做出改变,而PDSA循环则强调在可接受范围内研究过度变异,在探究过度变异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调整,而不是限于寻找局部问题。我国团体标准的评价体系至今还未有完整草案,PDCA循环过程中找不到一道“基准线”作为检查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依据,PDSA循环过程不仅注重对问题根源的追溯,更强调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验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持续的质量改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间环节,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团体标准评价机制必然也要经历计划、执行、修改再执行的循环过程。本文将PDSA循环法应用于团体标准的评价过程中,过程如图1所示,认为团体标准的评价机制应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并按参与主体划分指标形成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关键节点,连接团体标准评价的关键点就构成了标准评价机制,内外部机制之间交互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标准体系。

图1 基于PDSA循环法的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建立过程

4.2 基于PDSA循环法的团体标准评价机制

4.2.1 P(Plan)构建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规划阶段

团体标准评价机制战略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按照主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发布、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二是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前的准备工作。

从政府的角度看,首先要明确政府在团体标准工作中的职能,团体标准的市场性决定了社会团体及相关企业是核心,政府只是起引导辅助保基本的作用,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则是检验团体标准的标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确立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的目标[14]。5G标准的制定权归属问题已经引发世界各大阵营的激烈辩论。在国际活动中,中国正努力争夺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对于国内的标准化活动则应该开放标准制定权,充分调动各行业的知识资源,鼓励团体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提高中国团体标准的国际竞争力。开放标准制定权并不是任其自由发展,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政府要积极对相关社会团体工作进行调查,了解团体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对国家政策的反映,查漏补缺,完善标准制定程序,填补空白。标准化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政府要鼓励引导高校开展标准化相关课程、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机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我国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人才保障。

从社会团体的角度看,掌握标准制定权意味着掌握了制定行业规则的市场控制权,团体标准的工作要成为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团体标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活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是企业制定团体标准的基础,争取在政府的引导下,营造促进行业水平进步、企业效益提升、消费者体验愉快的“三赢”局面。首先,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储备是未来企业进行标准化创新的关键因素。其次,开展团体标准工作前的市场环境调研、行业状况评估可以明确企业创新方向、规避外部风险。另外,企业也可开放标准制定权,制定、实施团体标准过程中邀请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消费者代表针对团体标准提出意见和建议,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专家学者开阔的视角相结合,既可提高团体标准的完善速率,还能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避免企业资源浪费。

4.2.2 D(Do)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运行

团体标准的制定、执行和评价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消费者都是PDSA循环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内部循环机制,本部分从社会团体自我评价、专家学者专业评审、消费者体验反馈三个方面进行细分,每部分选取出重要指标进行分析。

(1)社会团体自我评价的闭路循环。

1)制定程序的规范性指标。社会团体在制定团体标准时,要严格按照《团体标准管理规定》中规定的提案、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批准、编号、发布、复审程序开展工作[11]。社会团体内部需配备专业工作人员或向专业机构咨询,初期可从各部门借调工作人员形成工作小组,以便及时了解各部门资源配置状况。随着流程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可成立一个独立负责标准化管理和协调工作的部门,征求专家意见和消费者意见,并做出相应调整。公示期不得少于规定时间,并收集整理公示期间收到的意见及时给出处理办法。

2)实施路径的可操作性指标。在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完成后,社会团体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团体标准的实施工作中。实施团体标准的短期目标是团体标准不得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不能违反反垄断的原则,并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实施团体标准的长期目标的落脚点是开展标准认证,其间努力将专利、高新技术与团体标准相结合,聚焦打造坚实的企业标准体系的根基。

3)创新性与探索性指标。目前我国某些行业领域如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团体应积极创新,团体标准在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企业国内竞争力的同时,还应勇于探索新技术、涉足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和开发新模式,积极填补标准空白,争取将团体标准提升到国际平台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2)专家评审委员会评价机制。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团体标准的评价主要依据以下指标开展:

1)程序合理性指标。针对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的过程,专家评审委员会首先要对其程序完备性进行考察,缺少重要环节的要督促完善;其次要对团体标准中涉及到的专业性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如考察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是否广泛征集行业协会、专家学者、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最后为了避免某些企业的团体标准工作只形成文本并未计划实施,专家评审委员会有权查阅其团体标准实施规划草案并要求社会团体定期提交团体标准实施情况报告。

2)实用性评价指标。团体标准的实施是社会团体的重要工作内容,为增强团体标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防止社会资源浪费,专家评审委员会有权定期查看企业团体标准实施进度情况,社会团体、企业也可自行申请在一定期限内向专家评审委员会提交团体标准实施情况调查表,其目的一方面是督促社会团体、企业开展标准实施工作;另一方面专家评审团在对标准实施情况考核的过程中能凭借敏锐的专业嗅觉发现问题,从而为团体标准后续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3)经济性评价指标。团体标准制定实施的直接结果是产生效益,一个良好的团体标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润,还能促进社会效益的增长,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专家评审团在综合考虑技术、成本、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可与该企业既往效益进行纵向比较,与同领域其他企业进行横向对比,判断实施团体标准这一项目是否有继续执行的价值,力求生产过程中的总损耗最小。

(3)消费者评价机制。

1)消费者意见征集指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2018年8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制定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明确将虹鳟归入三文鱼的范畴,标准一经发布就成为舆论焦点,消费者普遍表示不会接受这一标准的划分。消费者是标准实施的最终检验者,社会团体提出的团体标准草案在经过专家评议修改后,公示期间可根据消费者建议做出修改,合理听取消费者的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体标准执行时的可接受度。

2)产品或服务质量指标。“新消费”时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使用要求,追求品质、注重品牌、提升效率是新时代消费者的新要求[15]。团体标准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最终体现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上,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是团体标准评价的关键指标,这一指标信息的搜集对企业或社会团体的市场营销、售后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4.2.3 S(Study)在团体标准评价工作的总结中学习

PDSA循环过程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的情况下,质量沿直线持续提升对技术和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鉴于我国团体标准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评价机制,在实践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计划、执行的基础,按照主体划分的学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层面的学习内容。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调配资源、弥补市场失灵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目前我国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正逐步完善,正随着实际工作的推进延伸到细节,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开放标准制定权是为标准化工作注入新动能的必要举措,但标准制定权开放的跨度过大会导致标准数量泛滥甚至阻碍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应逐步将工作重点从鼓励社会团体积极制定团体标准向鼓励社会团体制定高质量团体标准过渡,建立完善团体标准工作指导体系。同时,高质量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的需要政府带头推进,从而为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社会团体层面的学习内容。作为团体标准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社会团体除了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形成团体标准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外,还要建立对国家政策、专家学者、消费者意见做出快速有效反馈的外部控制机制从而形成政府对社会团体开放标准制定权,社会团体对利益相关方开放标准制定权的良性循环。同时,对开创性领域标准化活动的探索、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长盛不衰,努力将专利与标准相结合,处理好专利的“私有”属性与标准的“公共”属性的关系,着眼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4.2.4 A(Action)对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改进

此阶段的工作是针对学习阶段所总结出的问题制定出解决方案并贯彻执行,以达到团体标准质量的提升。标准制定环节吸纳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消费者、教育科研机构、检测及认证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方代表参与,可采取类似于听证会的形式广泛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在下阶段的循环中改进。标准实施环节专家学者对社会团体工作的考察情况要如实向标准化工作部门和社会团体反馈;社会团体或企业将团体标准计划、执行阶段中由于政策、制度产生的问题汇总提交到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进入外部PDSA循环,将流程设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市场反馈等问题交由企业内部机制解决。同时,建立团体标准评价机制的最终结果是推动标准认证。通过标准认证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能显示其质量上的优势并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节约后续发展中重复的检验费用,帮助企业形成优质高效的标准质量体系,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5 总结与展望

实现高质量发展须由高水平的标准作为引领。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行业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当今世界市场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标准的竞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建立符合国情和市场环境的标准体系。中国标准体系的建立要在计划、执行、研究学习并做出改进的持续过程中进行。本文将PDSA循环法应用于团体标准工作的各个环节,从不同维度提炼多个指标建立包含社会团体内部控制、兼顾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目的不仅在于填补我国团体标准评价体系的空缺,更期望团体标准通过不断纠偏、持续改进的过程成为中国特色标准体系的中坚力量,切实发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作用。未来关于团体标准的研究中,可着重考察团体标准评价机制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改善,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团体标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团体标准化标准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