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事遇到小节
2020-04-02小凤
文/小凤
小时候,我们经常问大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似乎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属性,而后才对故事中的“他”产生某种对应的情感。比如秦始皇嬴政,在我们小时候,他一直被当作为反派人物,原因在于他是暴君,曾经焚书坑儒、修筑长城,造成无数老百姓家破人亡。但秦始皇的坏名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渐渐被洗刷,时至今日,他基本上已经是个正面人物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很多人“大局观”的提高是秦始皇被“平反”的主要原因,以为与他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的大业绩相比,其他都只是“小节”而已。
相对于赢政,蔡伦是个小人物,然而他发明了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造纸术,所以在美国畅销书《影响世界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中,他排名第七,在中国名人中仅次于孔子,远在秦始皇之前。正因为蔡伦并非大人物,所以他的生平事迹不会像秦始皇那样透明,于是秉承“君子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的原则,蔡伦历来都被当作正面人物。直到《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先生不断挖掘探究,终于在史料中发现蔡伦其人真相。
蔡伦15岁就入宫当了太监,很快成为主事,继而成为宫中实力派窦皇后的亲信。窦皇后为自身利益,一手策划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巫蛊”案,而此案的主审便是蔡伦。蔡伦经过一番思量,对宋贵人姐妹严刑拷打,终于将她们屈打成招,含冤在牢里服毒自尽。
蔡伦的人品不好,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大局观”又一次发挥了作用。许多人觉得蔡伦堪称中国第一发明家,冲着他发明造纸术的历史贡献,他所做的坏事实在只是“小节”。不少人甚至设身处地替他考虑,不顺从窦皇后会怎样?多半会被处死,至少是流放,那么蔡伦就无法完成发明造纸术的大业了。如此一分析,蔡伦不仅无过,而且很明智,“的确是个能成大事者”。
“中国人宁可永不用纸,也不要有这种丧尽天良被阉割过的酷吏。”柏杨在书中这样说,似乎有些偏激,但这种偏激正是许多国人最缺乏的素质。蔡伦不发明造纸术,自然会有张伦、赵伦发明,中国人不可能没有纸用,顶多是晚几年而已。而视丧尽天良为“小节”,那么即便我们有再好的纸用,也写不出锦绣文章。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装备不逊日本海军却一败涂地,历史早已证明,思想比器物重要。没有先进的人文思想,再大的业绩终究会被历史淘汰。
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节?许多人的误区在于,用最原始的生物进化论去理解,而没有考虑到人文思想的重要性。除了造纸术,蔡伦还造出了中国第一把尚方宝剑,可是剑再鋒利,它本身并不能判定人间善恶,持剑之人有正义的思想才能保证宝剑的正义。与最起码的是非观相比,决策修长城、发明造纸术都应该只是“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