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中觅诗:《妖猫传》跨文化传播与跨媒介审美

2020-04-01姚倩倩

电影评介 2020年20期
关键词:妖猫诗词

姚倩倩

《妖猫传》是陈凯歌导演2017年打造的一部奇幻商业电影,由黄轩、张榕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日本小说家梦枕貘的《沙门空海》。电影保留了一定的魔幻主义,同时进行了创新的风格塑造探索。影片的叙事背景为盛唐转衰时期,白乐天时任朝廷起居郎,一只妖猫的出现掀起了一连串的离奇事件,皇帝的驾崩更是引发多方对命案真相的追踪和角力,而真相的查明则通过白乐天与日本僧人空海的“破案”实现。在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的笔记中,他们寻找到破解案件的线索,30年前玄宗时期杨贵妃的死亡真相被一步一步揭开。影片将大唐盛世的辉煌与荣光展现得壮丽恢弘,这部具有奇幻色彩的商业巨制,充满了导演的个性化和诗性气息,其中孕育的文学内涵引发观众对历史的追思和联想,片中的文化意蕴值得探讨,电影语言厚泽而深重。

一、基于诗词典故的诗史叙述

《妖猫传》通过一首《清平调》先声夺人,借助诗词契合影片主旨。李白创作的《清平调》以音乐语言形式展现,声调唯美。唐诗典故和婉转动人的音乐引人入胜,唤起观众对盛唐历史的记忆。杨玉环一生充满波澜,作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又被李隆基册封为贵妃。杨玉环的兄长杨国忠借椒房之宠,气焰嚣张、权倾朝野。盛唐后期,藩镇问题日益严重,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让中央朝廷深陷危机。安禄山起兵,一场安史之乱结束了杨贵妃的一生。杨玉环命陨马嵬坡后,也标志着盛唐的终结,而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被世人歌颂、传唱,最著名的《清平调》便是李白对杨贵妃天姿国色的直抒胸臆。唐玄宗在沉香亭赏花时,望着一片片牡丹花,希望有才之士赋诗助兴,音乐大家李龟年往李白住所请其献诗一首,适逢李白酒意未消,听了李龟年恳切的言辞,有感而发,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千古名句。

在《妖猫传》中,导演溯源历史背景,营造了奇幻、悬疑的叙事氛围。影片对历史事件把握细腻,一个简洁的镜头便诉说了一个典故,还原了一段历史,如高力士脱靴等。陈凯歌导演此次用意深刻,且善于隐藏,但这种不着痕迹的文化嵌入往往不受大众追捧,故对该片商业性和通俗性有所削弱。导演通过深沉、暗伤、华丽优雅的视听风格将故事内核外露。[1]从电影表现手法看,视听直觉可以直接体现文化、沟通交流的境域跨越,新颖的画风并不影响观众对内容的解读,《妖猫传》讲述的故事有国人自身的文化沉淀,如白居易与李白的“隔空”交流,所以熟谙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的观众会更能体察导演的深意。

《清平调》体现了导演叙事元素的诗词化特点,对诗词的极力铺陈是为了借助其语言力量将影片的叙事内涵表达出来,整体上实现影片文化和历史美感的营造。此外影片的诗词元素溯源亦可在诗圣杜甫的诗篇中进行分析,其语句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惟妙惟肖的形象描摹暗含着入木三分的讥讽,语言犀利,不露声色却针砭有力。影片中的杨贵妃体现了唐代的审美情趣,具有盛极而衰的大美,其所诠释的意境深远,自安史之乱后更有着一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李杜之后,影片对文学元素的渗透又通过白居易的《长恨歌》体现,这首诗在《妖猫传》中幻化成鬼魂的亲历者,带给观众的是经历山河破碎、亲友失落的悲凉情怀,影片通过白居易的笔触将破碎与深切之悲诠释出来。导演对于审美的体验十分敏感,该片是基于对历史的同情和同理心将“李杨爱情”用新的话语进行的表达。《妖猫传》以《长恨歌》作为叙事线索,串联了史实,也汇通了传说,展现出独特的视听风格。

二、电影中的跨文化交流

《妖猫传》诗词般的叙事语言,在话语表达上展现出一定艺术张力,电影元素渗透历史奇幻色彩,对历史片段进行再次选择和重组利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往密切频繁,“遣唐使”是中日跨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妖猫传》紧扣史实元素,利用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显著贡献的两位“遣唐使”——晁衡和空海,服务于剧情设计需要。

晁衡作为“遣唐使”入唐时,恰逢开元盛世,大唐盛况对其造成震撼,也产生了文化上的强烈影响。晁衡见证了大唐的由盛而衰,他的日记内容推动叙事发展,故而影片的历史人物叙事表达与剧情设计具有客观性,感染力强,体现了转折中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变化。[2]晁衡得到玄宗皇帝的赏识,亲历了炫目多彩的盛世,镜头一转,却来到满目疮痍的安史之乱,晁衡人物形象的心理折射,给观众造成对比鲜明的心理刺激,从而开启影片接下来的抒情段落。

通過晁衡,观众可以看到遣唐使对大唐先进文化的倾慕和热爱,以及对美好人和事物的向往、追求。晁衡误传在海上遇难后,李白将其比作苍梧山死去的圣人,“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哀痛之思映射着人物的愁绪,大唐的繁华景象化为迷茫;而空海和尚,即著名的遍照金刚,作为晁衡的后辈,在公元804年随第17次遣唐使团入唐回日本后写出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镜秘府论》,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三、文学底蕴下的诗性表达

陈凯歌在《妖猫传》中体现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凭借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该片致力于历史景象的重构,叙事极具诗词韵律,这也让观众看到电影艺术的多元性。从叙事特征上看,该片宛如一部具有格律韵味的唐诗,对仗工整且具有烂漫的宏大意境,雄浑壮阔兼具婉转细腻。

(一)层层深入的叙事行文方式

《妖猫传》的叙事手法具有诗歌特点,一浅一出形成咏叹,层层递进具有独特的旋律美。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形式巧妙,在情节上设计多重悬念,激发观众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跟随主人公分析妖猫的作案细节,找到其作案线索,到发现作案的动机,再到查明杨玉环的死亡真相,揭示幕后真凶,发掘沉寂已久的黑色事实,其中的人物关系及情感元素复杂而深刻,提升了影片内涵,体现出影片的诗性气息。

(二)前后呼应的叙事结构

在文学体裁中,前后呼应对照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表达形式,其源自对仗工整的诗文,而在电影中也有着类似美感的段落,结构分明,有助于观众增强沉浸感,表达效果鲜明深刻。在《妖猫传》中,叙事上的前后呼应主要体现为两个段落。首先从陈府的寓言开始,到其后对寓言的重新演绎,在结构上形成照应,具有对仗工整之美。此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也体现出先后顺序及前后呼应的特色,如在陈府,春琴落难时未得到陈云樵的帮助,他咣当一声将门锁紧的镜头凸显出这种分立,而后在马嵬驿时,李隆基同样没有选择救下杨玉环,但这个谎言设计得比较巧妙,与之前的镜头构成呼应,同样是咣当一声,关紧的不是门而是棺盖。这种叙事手法让悲剧元素凸出,镜头的重复性宛如乐曲中的咏叹,既是情感的照应,亦将杨玉环不幸结局的悲剧色彩渲染得更为深刻、厚重。

(三)诗歌般的跳跃性叙事

从诗歌的语法和表达特征上看,境随心转成就着诗词的意境美。当然,受制于篇幅和字数限制以及语言的精简性要求,跳跃和省略通常需要严谨地把握词藻句意和全文构思。在有限的诗词篇幅中,人们对语法、词性的包容性更强。因此对于品诗的人而言,要敢于解读字面语句的联系,抓住各个词性特征的解释,了解典故,寻找联系。就像全面解读诗词一样,在《妖猫传》中也需鉴赏影视语言的跳跃性。《妖猫传》通过蒙太奇手法,镜头、场景跳跃性较强,看似不连贯,但通过白居易带空海初游长安的情节,可以看出导演对于不必要场景的削减和对有机内容的囊括;而转场叙述的省略需要观众借助文化常识、细节镜头语言和上下影片段落的关系来寻找答案,这需要一定的观影素质,也挑战着审美能力。

(四)诗歌般的渲染铺陈手法

从叙事特征来看,诗歌般的铺陈手法实现了该片的大量写景表现,多种描写手法让影片场景气氛和画面感更强,人物的形象气质更为突出,既有人物的行动和叙事发展,亦有抒情铺垫,深入表达主旨。在《妖猫传》中,对于盛唐时期宾宴场景的浓墨重彩描绘展现出电影语言各种视觉、听觉、光线、色彩要素的补充和展示,繁荣景象和纸醉金迷之感,强烈的奇幻主义韵味浓厚,五分钟的全景描绘,给观众以一种极度奢华的观影体验,同时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影片的突兀转折和悲凉色彩处理得强烈鲜明。

四、从诗词上下阕分析《妖猫传》

从电影类型的基本划分标准上看,《妖猫传》大体属于Fantasy/Drama型,但是结合故事类型观察,影片的层次结构较为复杂,呈现内容包含众多元素,其在电影文本上的叙事语调和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的类型片架构。[3]这部具有诗词底蕴的影片可以按照诗词的上下阙来进行分析。《妖猫传》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上下阙之间实现了一种巧妙的呼应,具有了诗歌叙事风,不同于充满戏剧张力和线性叙事节奏感的商業电影。以诗词用语来阐释《妖猫传》的文本,就像《水调歌头》中以上下阕表达对天宫美好的向往及诗人对人间深沉的思念。《妖猫传》上半部分囊括叙事情节,将悬疑案件主线串联,而影片后半段则主要破案解惑并进行抒情,如此便构成影片的前后呼应,形成一种韵律美。

故而,进一步透析导演的创作风格,可以说该片是对传统划分电影类型的颠覆和超越,“跨类型”的表达方式让电影文本不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而具有一种意识流特色,实现了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创新。视听手段与电影语言的表达是灵活多样的,镜头是阐述思想、传递信息的基础载体,不能用传统的叙事思维限制电影人的创作。一些外国电影作品会为了表现宽阔的主题和故事空间而在叙事模式上选择“上下阙”的方法,即有叙事和抒情两部分,交代相应的情节后,使用抒情手法,结合听觉元素,铺张场面型镜头,如《星际穿越》《彗星来的那一夜》等影片即先将悬念与故事线设置在前半段,而在后半段解释谜团,并展开情感性的话语传递。

结语

《妖猫传》是一部具有奇幻色彩和诗词浪漫基调的类型电影,其融合了日本的妖怪文化,遵循着寻找真相、进行破案的线索和思路,一边揭示真相一边进行抒情。细细品读该片,无论是舞美,音乐声效、场景画面设计,还是色彩基调和镜头运用,都体现着大唐的盛世气息。总而言之,似真似幻的故事场景正是导演渴望表达的多种元素的集合,该片是其打造电影特殊韵味的一次创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颖.当下古装影视作品的“古风景观”和民族文化根性——以《鹤唳华亭》《长安十二时辰》《妖猫传》为例[ J ].当代电视,2020(07):37-41.

[2]秦晓琳.东方意境与景观再造——华语电影中的唐朝景观[ J ].当代电影,2020(06):137-140.

[3]吴江,刘永宁.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以《妖猫传》为例看小说改编电影的虚与实[ J ].戏剧之家,2020(07):82,84.

猜你喜欢

妖猫诗词
《妖猫传》2·24登陆日本院线
IMAX举办《妖猫传》观影会
妖猫现真身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