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郦波:诗不是远方,而是救赎

2020-04-01董小玥何建

新晨 2020年12期
关键词:母语诗词传统

董小玥 何建

知识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阅读就是获取这种财富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孩提时代接受优秀的语文教育,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人获益终身。

阅读当然不止是语文,但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阅读的启蒙都是从语文开始的。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学者郦波所说:“语文对于任何一个族群来讲都特别关键。首先是母语的文字,然后母语文字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延伸出文学、文史、文科甚至是它的文明,语文其实是无所不包的事。”

我们与郦波老师的话题,就是从“语文”开始的。

大学老师的“语文启蒙课”

2017年9月起,全国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启用统编本语文教材,对老师和家长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身为大学老师的郦波,一直关心语文的基础教育,他希望从中小学开始,改变教育的土壤。教育部最新推行的统编本教材中,加大了国学等传统文化的内容,郦波认为这对于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一个好时机。于是,新教材一启用,他就抽出很大一部分精力进行研究、解读,最终完成了一套《郦波语文启蒙课》。

为教材编写配套丛书,工程量很大,花费的时间也很多,但郦波乐在其中:“学习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成长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在世界各国,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其实都有很好的母语训练与母语素养。通过语文的学习,要锻炼的其实是孩子们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

郦波希望,把自己多年语文治学经验,对语文的理解、感受传递给孩子们,带领他们体会语文之美,点燃思想的火花。同时,在这个互联网冲击下,阅读碎片化的时代,帮助孩子们养成“精读为主,泛读为辅,两者兼顾,并行不悖”的良好阅读习惯。

其实,学好了语文,当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得到锻炼,自然而然就获得了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阅读,学习更多的知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经典会不断滋养他的人生”

“诗词的学习,是切入到我们母语汉语系统最好的一条通道,就像桃花源的山洞洞口,只要走进去,后面一定有精彩。”

诗词是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郦波也赞同多让孩子们接触和学习古诗词,但什么方式是最有效的学习呢?我们传统的“背诵并默写全文”对孩子们来说到底有没有用呢?

郦波笑着说:“背肯定要背,当然背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以前特别主张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后来我也比较宽容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理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你说对一个东西完全理解,没有完全理解,我作为一个研究者,每次对一首诗的理解都会有不同。

“诗词是汉语语境下,母语感知能力获得的一个捷径,一个无与伦比的切口。语言学上认为,一个孩子的语言天赋成长期大概是3岁到7岁,这个时期如果放过对母语,尤其是对韵文的感知,那就太可惜了。但几岁的孩子,你要求他产生和你一样的理解,可能吗?

“所以这个阶段我觉得要背,有些经典的文章,你不要怕他现在理解的浅,随着他的成长,这些背下来的经典会不断滋养他的人生。”

带着唐诗宋词去旅行

虽然肯定了背诵对语言感知的重要性,但郦波也不赞成纯粹的死记硬背,“每一首诗词和人生都有着密切联系,你要有能力找到那个契机。”

其实,古人的很多诗词文章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记录的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生故事。杜甫看见邻居家花开得好看,于是写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孟浩然一觉醒来,望着窗外满地残花,感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贺知章望着条条垂下的柳枝,赞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不正契合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吗?

如今,很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们去旅游,但往往是打卡式的,看看风景,拍拍照,反而错过了让孩子们学习的好机会。“你登上鹳雀楼,有没有想过王之涣为什么会在这里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登上泰山,有没有想过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来过这里,《杜工部集》开篇第一首诗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实我们走的路,基本都是在重走先贤走过的路,但是你不知道,那你就与经典错失,与先贤错失了。所以我常讲带着唐诗去旅行,带着宋词去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与传统文化,从隔离走到契合。人生就是在路上,看你怎么走。”

“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救赎”

作为传统文化的推广者,近几年,郦波参与过多档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录制:从火遍全国的《中国诗词大会》,到诗歌庭院雅集类节目《邻家诗话》,到最近的文化旅游类节目《还有诗和远方》……

参与录制的诗词节目多,说明“诗”在当下的文化氛围中还是很受欢迎的,但让人忧心的一点是:诗的再度流行,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还是对信息爆炸时代的反叛?郦波老师的一段话,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思。

“我自己現在也很喜欢诗歌,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写诗。诗相比较其他文学体裁,是一种凝练的精华。为什么现在都向往诗和远方?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个人感觉信息太芜杂,我们的触角因为互联网,因为手机可以伸到无限远。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信息太多会挤压一个人的精神空间。信息是要,但太多太碎片化的时候,我们就养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我们的行为习惯、情绪表达,甚至连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影响。这时候危机就体现出来了。我觉得我们在这个芜杂、喧嚣的尘世间行走的时候,一首小诗有时候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收束、凝练,放松下来。所以,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救赎。对一个时代,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诗不是远方,而是救赎。”

猜你喜欢

母语诗词传统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少年力斗传统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