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旅融合助推两汉文化传承发展
2020-04-01李凤亮宗祖盼
李凤亮 宗祖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这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文化产品的创新,还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应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两汉文化资源优势,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动力,助推两汉文化传承发展。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见证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步伐,也反映出当今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从物质型、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消费的主导作用、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优势在不断显现,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尤其是文旅消费,正逐步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推动着文旅进行深度融合。
2018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把原来分属于两个不同部门的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使文化和旅游的优势充分发挥,进一步推动原有产业边界消融,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迅猛发展。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旅产业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表现为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国际合作成效显著,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日趋活跃,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二是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以更加注重沉浸体验、休闲体验、文化体验的数字展览游、文化遗址游、游轮游艇游、研学知识游等为代表的新兴旅游业态兴起,文旅消费呈现多元化发展。三是文旅融合不断加深。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以及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为中国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平台、新的供给和新的市场,不断推动文化内涵和旅游属性有机融合,真正让游客体验到“诗”和“远方”走在一起。
跨界融合激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冲击了依赖人员聚集型消费的文旅产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率先走出疫情阴霾,全面复工复产复销持续向好,文旅产业加快恢复。面对疫情冲击,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徐州文旅企业应对新冠疫情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强化金融支持等措施,支持文旅企业力克时艰、渡过难关,为文旅产业加速复苏提供了支撑。但也要看到,数字经济变革为文旅产业数字化底层逻辑的建构和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关键技术和经济生态,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创新转型,以数字旅游、智慧旅游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此,徐州应抢抓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强化科技应用对文旅产业的支撑,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开发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内容,布局拓展文旅新业态,以跨界融合思维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
随着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产业之间界限趋于模糊,行业之间不断交叉渗透,跨界融合发展成为主流。跨界融合发展就是通过减去边界、减去壁垒、减去同质化,实现从“文化+旅游”到“文化×旅游”、从“文化旅游资源”到“文化旅游资本”、从“文化旅游产品”到“文化旅游IP”、从“静态文旅”到“动态文旅”的转变。第一,跨行业打造文旅“新物种”。将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服务等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和渗透。可借鉴湖南长沙“文和友餐饮模式”,加强两汉饮食文化研究,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小吃,结合潮流文化,打造大汉美食IP。第二,跨时空释放夜间文旅消费热情。夜间文旅体现了从有限领域到无限空间、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的市場转型。比如,徐州举办的“国潮汉风·夜彭城暨2020徐州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就较好地呈现出一个繁华璀璨、鲜活生动的“夜彭城”形象。第三,跨要素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能级。跨要素主要表现为以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渠道等为代表的产业要素通过集聚创新形成的融合发展模式,如“文化+科技”模式、“文化+创意”模式、“文化+金融”模式,或多种要素的组合模式。徐州亟需打通要素壁垒,通过要素集聚和大项目的牵引,撬动两汉文化的文旅开发。
守正创新助力两汉文化传承发展
以古今结合促进两汉文化传承发展。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推动徐州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对两汉文化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这要求我们要处理好历史与当下的关系。面对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要加强对历史、文物、史料的学习、研究和应用,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把汉服、汉食、汉礼、汉乐、汉舞等更好地与时代结合,如此才能更好地让两汉文化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活用文化资源推动两汉文化传承发展。徐州拥有大量两汉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许多经典作品取材于徐州,形成了“两汉文化看徐州”的文化格局。但是,文旅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文旅产业未必发达,只强调保护而不活化,不仅会使文物丧失活态传承的时机,也不利于传承创新。徐州发展两汉文旅产业要避免进入到只对历史文化遗址、文物静态保护的误区。可借鉴大英博物馆、故宫、敦煌等处的先进做法,把誉为“汉代三绝”的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等文物和文化遗址进行活化,推出原创精品和文旅品牌,讲好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故事。
拓宽产业载体助推两汉文化传承发展。徐州要打造世界级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必须成为“文旅创新源”。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弘扬两汉文化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产业载体。抓住年轻一代群体的审美喜好,多以短视频、流行音乐、影视动漫、文创产品、国风国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两汉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两汉文化元素深入人心。鼓励业态多元创新,用好文旅产业手段,借助数字创意、文化演艺、主题公园、研学旅游等新兴业态,让两汉文化经典重回大众视野。[策
]
(作者分别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讲席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