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巷:走出共同富裕高水平小康路
2020-04-01常熟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常熟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曾经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小村庄。蒋巷人在村党委书记常德盛的带领下,走上了改天换地、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逐渐丰富,建设任务不断拓展,蒋巷村全面小康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从贫困低洼地到幸福桃花源
早年的蒋巷,人们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房,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还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当时,摆脱贫困、获得温饱、健康生活,在梦里都不敢想像。
1966年,23岁的常德盛走马上任,担任蒋巷村生产队大队长。第一次的骨干会议是在只有一张破桌子的旧房子里召开的,会议开了五个小时,大家也足足站了五个小时。就在这次会议上,年轻的常德盛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经过20多年,累计投入劳动力6万余工,依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土石方50多万,最终将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造就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的“吨粮田”。蒋巷村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市3000多个行政村中的售粮“状元”,站上了追寻小康之路的起跑线。后来,蒋巷村又发明了在稻田套播麦种的“免耕法”,到1979年,蒋巷秋季水稻平均亩产超千斤,最高亩产达到1300多斤,成为全省水稻、三麦亩产超吨粮的先进单位。这项荣誉保持了4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宏伟蓝图和战略目标,也点燃了常德盛和蒋巷村民的创业激情和澎湃动能,基层干部群众的朴素想法呼应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宏大目标。常德盛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胸怀全局,更新理念。蒋巷村每个阶段的规划都请专家论证、让村民讨论,多次科学统筹及时修改。建圩造田、治水改土、上马企业、发展旅游,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全村干部群众人人出力,促进共同富裕。
从世代种田人到时代弄潮儿
村民爱家乡,设施配套全,自然环境好。在蒋巷,如常德盛所说,让本地人舒服、城里人羡慕、外国人佩服。而要做到这一切,坚持协调并进的产业振兴非常关键。蒋巷村在走向小康的每一个转折点上,都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从而走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农业起家,升级不停步。从治水改土起步,蒋巷村全面实施“储粮于田”的沃土工程,规划拆除老村宅,连片建成1000多亩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的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粮食产量提升之后,蒋巷村转向探索高效品质农业,把流转给种田大户的土地逐步流转回村集体,由村级农场统一种植,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种植。一年一季优质良种水稻有机种植,不用农药和化肥,农产品经营效益和附加值大大提高。到2019年,蒋巷村农业增加值达到2000多万元,较十年前增加了233%。工业发家,创新不停步。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蒋巷村也不甘落后,开始创办企业。历经10多年,蒋巷村从办轻质建材厂到成立常盛集团,壮大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和省内钢结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常盛”商标也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从1993年至2003年十年间,村办企业常盛集团的业务量和利税总额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村里建起了常熟第一家村级工业园。旅游旺家,开拓不停步。进入新世纪,常德盛敏锐地看到发展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蒋巷村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以农业旅游为发展方向,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把锦绣江南的乡野田园建设得更具农村的形态和气息。2019年,蒋巷村旅游年收入达到了1000多万元,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各地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今天的蒋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全村经济总量持续多年保持在10亿元以上。
从全村老破小到整体高大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常德盛说:“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强村,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补齐短板,一个不能少。在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后,蒋巷村先后召开了几十次座谈会,邀请村里的致富能手与少数贫困户面对面,在互动交流中结对挂钩,精准帮扶,绝不让一个村民掉队。蒋巷村采取了多种形式,支持村民创业就业。岗位多样,人岗匹配,因人设计,精准施策,每个人都能实现自身价值。福利普惠,润泽全村人。上世纪90年代,蒋巷村的农民新家园提供了条件优越的住房,之后不断加强配套建设,绿化面积超过50%。村民家里的电话、宽带、太阳能热水器、天然气灶等也由村里提供。蒋巷的福利保障,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大保险全覆盖,月月发放养老金,年年发放股份分红。蒋巷村的老年人,到了规定年龄就可以享受每月600元至2300元不等的养老金,并享受每年一次健康体检。自2004年起,村里建起了15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用具,免费给老年人使用。今年,新建成的蒋巷护理院投入使用,向全社会开放,本村老年人入住的,村里给每人补贴1万元。蒋巷村自2008年开始每年发放股份分红,分红金额逐年增长。2019年,蒋巷村人均收入6.25万元,其中1万元为村集体分红。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全面小康,蒋巷村以文明善治作为重要抓手。1997年,蒋巷村成立了“农民读书协会”,自2000年开始全面发动家庭参与读书学习活动、撰写读书笔记,每年开展“读书学习先进家庭”评选活动;每年向村民家庭贈阅“四报二刊”,鼓励村民读书看报,实施“学习强村”。村里经常举办时事讲座、组织文艺演出、开展主题实践,推动形成文明新时尚。从物质富家到精神传家,从解决温饱到人人读书,从处处环境美到劲吹文明风,蒋巷的全面小康体现出全面发展的广阔前景。
从多年老典型到时尚新范本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代表将来。常德盛坦陈,蒋巷村能有今天,靠的是党的政策落地生根,科学理念开花结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顺应时代勇立潮头,只有永不满足、敢于进取、勇当标杆,才能让强村富民成为现实,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
绿色为本,生态出效益。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曾投资500万元办起了化工厂,工厂投产不到两个月,利润超过百万元,可是随后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过村里大讨论,决定宁可赔钱,也要关闭化工厂。从此,蒋巷村再也没有引进过一个污染项目。进入新时代,蒋巷结合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建设农田绿化林网。守住农田红线,工业同样发展。蒋巷办起了苏州第一家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第一座秸秆气化站和空气质量监测站,打造生态湿地科技花园,形成了绿色循环系统。现在,蒋巷村建成了常盛工业园、生态种养园、农民蔬菜园、村民新家园和无公害优质生产基地等。文旅融合,田野记乡愁。蒋巷村在全域旅游发展进程中,不断开发旅游项目,秉持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理念,围绕“农”字做好“旅”字文章,以农俗为特色,以村庄为载体,以村民为主角,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不断实现旅游业的提档升级。党员在先,精神传千秋。党员干部带头,全面小康才有“硬核”力量。蒋巷村在上世纪60年代成立党支部之初只有6名党员,2005年正式成立村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截至目前,共有党员107名。以常德盛为领头雁的蒋巷村党组织,遵循农村党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将党的“三农”政策与农村基层工作,特别是蒋巷村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摸索出蒋巷村强基固本、组织振兴的党建经验,形成了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情工作法”。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时刻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始终与村民打成一片,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常德盛自担任书记开始就给自己立下了“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的“三不规矩”。多年来,常德盛主动让掉的资产达到上亿元。自身廉洁,忘我奉献,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蒋巷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身影。蒋巷村党委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常德盛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