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笔下的月亮意象探析

2020-04-01刘彧江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曹操月亮

摘  要: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那个时期万千雄健慷慨的作品里唯有写月佳作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意味独特。月亮更多地开始成为人们心中的那一份寄托,以月亮表情、以月亮达意;月亮不只是简单作为普普通通的物体存在于诗词之中。此篇文章从曹操《短歌行》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入笔,分析曹操笔下的月亮意象和对后世写“月”带来的影响,以及曹操自己所理解的月文化及其内在深远意味。

关键词:月亮;曹操;建安风骨

作者简介:刘彧江(2000.7-),男,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那样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里出现了一位治世能臣乱世枭雄对北方实现一统。他也正是因为政治家出身,才造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为后世所称道的建安风骨。诚然,“大英雄能本色,真名士自风流”,曹公古直,其作文辞多简朴激昂沉郁雄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寥寥八字便给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寓情于景的意境;月明星稀的夜晚,几只鹊鸦掠过天际,曹孟德举目观月之皎洁,饮马长江、置酒宴饮诸将,横槊赋诗而成流传至今世的《短歌行》。这一写月名句被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提及,后经小说家的艺术渲染更是家喻户晓。曹诗虽受乐府影响深远,但其却喜辟蹊径而不拘泥,可谓脱乐府之胎开魏晋风骨之先河。这也正是为何这一句平实的写景句可印记于中国人心中的原因所在;唐代的文人吴兢曾评价曹操为“言当及时行乐”,罗贯中也从古代迷信的角度为这句话蒙上了一种“诗谶”色彩,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不祥征兆。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对这一句进行品评,不仅仅是曹操个人魅力使然更是被“月亮”这一神秘的物象所吸引。在我看来然“星稀”而衬“月明”是也,“月明”亦表古时时间深夜义,亦表个人胸藏之私情。换言之,此句亦可理解为孟德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建王业的借景之慨,而后有“对月当歌”的行为。从此句联系古今写月佳作,其风云浩荡之气跃然于纸上,给我们带来的也不再单单是一幅“景”而是贯通魏晋时期乃至影响后世诗词里需要我们不断思索探寻的“月文化”。遥望建安那轮月,望的是孟德公的月下豪情,望的是那轮不减其辉的“哲理月”“豪情月”“计时月”……

(一)赏析“月明星稀”

“月明星稀”一句,足可见曹操的文章尽显本色、抒发胸臆、豁达而通脱。“月明星稀”表面是描写当时的一种夜空浩渺的景色,实则要表达的是一种自我内心的豪情(此句写作背景是与周瑜大战前),享受那样众星捧月唯我独尊的快意之感。胸藏豪情志又怎会实现不了一统三国的大业?在我看来曹操也正是抓住了月亮的特点才使得场面描写更加恢弘 、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透彻。再重新审视此句话,是“月明”为乌鹊的绕树三匝奠定了环境气氛,此处写景的深意在于喻客子的无所依托通过月亮以浓郁的诗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也难怪在如此这般的氛围之下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也与曹操其他诗中月有一定类似,“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一句,很明显可以看出曹操再次用月亮这一物象抒发了他的壮志满怀及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月表情;又如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士誉为高悬之明月光照宇内,足可见月亮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亦足可见曹操写月的多样化。(模仿了汉乐府的特点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托物写志”。)由其中描写月亮的形式转变就可窥析出作品与作者个人经历有关但是与社会时代才是密不可分的。曹操与初期汉赋里月亮的宏伟、紧随其后的小家闲咏抒情不同,足可见历史车轮之变带动了整个文学历史转向。曹诗里的月亮带给人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冲击体验。

(二)曹公的“月”情怀

建安月辉如今,中国士大夫崇尚剑胆琴心。曹操写月文章不乏豪情万丈但仔细剖析也会发现他的铁血柔肠。曹操善用旧调旧体来写新内容,他的乐府诗叙事为主却可以突破自我形象,此种具有创造性的功夫很好地把 他心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寄托给了月亮。曹操一生中南征北讨的经历令他更兼伤时悯乱的情感体验;一代枭雄风光一世还是露出了他柔软的内心,月之慨叹足可见大豪杰亦有无能为力之时。曹操心中的那轮明月,可以说是一统天下的追求目标也可以说是自我内心慰藉的圣堂更可以说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奇的观时工具。在历史上可以说曹操所作月之诗句是极具特点,月亮之所以成为曹操寄情首选,不仅仅在于那一种感性的表达,亦在于通过月亮这一物象所展露出来的政治智慧。细观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和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都继承了曹操的写月风格,莫论知父莫若子,我相信遗传下来的不是简简单单的才智而是内心深处对实现抱负的理想追求。曹氏家族的“明月”不同作品里月亮的出现也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作为一个表象变化多端的自然物态,不同人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月相也承载着不同文化情感。简言之“月明星稀”曹操心中那轮明月表达的也不再是亘古不变的内涵,可以说是一种对宇宙的敬畏之感,对永恒精神家园的无闻追求。

(三)曹操笔下月对后世影响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月亮是辉映山河的“万山之月”。先贤们围绕月亮也创作了万千诗篇,围绕着月亮创造了丰富而多彩的“月文化”。众人也因月而生情、以月而表情。才使得千姿百態的月亮被现代的我们去意识化、人格化、形象化。曹操的文章虽然不是为了写月亮而写月亮,但反观后世涉月之文,或多或少都会看到建安文学曹操笔下月亮的影子;那是一种古人今人之间的无形交流,共看明月皆此时。将千古之感慨系之于月,构建出自己超越理想的人生哲学,写月润笔的独到把那种对宇宙时空的苍茫与人如蜉蝣之短暂渺小的话题摆在了古今以来的读者面前。曹操笔下月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佳作,为后世文人所百唱不衰,一方面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社会大背景的巨大变化的特殊历史使然,另一方面在于这一时期写月之作大多很好的承袭了前人们的文化里诗词写月的精髓;作者们游走于政治与乡野的社会边缘,此时明显的托月抒怀痕迹很成功的流行于世。透过月亮感怀山河兴亡更化,对以后月亮的描写拟人化等亦起了深远的影响。拿“月明星稀”具体而言,月朗星稀之景比喻的是一个事物的出现把另一个事物遮掩;生动形象地刻画了 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作者以此表达了关心与同情,此种富含哲理性的写月手法被苏轼《前赤壁赋》、李准《李双双》、郭妮《麻雀要革命》等文中引用就是这个原因吧。曹操为的是通过月亮发出“求贤令”,但曹操想不到的是其中丰富的抒情成分起到了独特的感染效果,对古代文学中月亮的塑造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比如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剧、壮志未酬的感慨。又如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表达自我情感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与曹操不同的情感体验才使得月亮更加的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月明星稀对于进士不第的失意之人而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正是寂寥的渔火,鸟兽仿佛同样愁肠百结,难已入眠。曹操的写月活在唐诗宋词中是绰约妩媚、惆怅哀怨的,也是喜庆团圆的,旷达潇洒亦凄冷悲凉的。往事越千年,每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那一轮皓月,仍时时感受到它的原因就在于继曹操之后月文化被赋予的历史文化,在不断的积淀并逐渐得到大众认可;这正是“月明星稀”成功之所在。

(四)曹操写月 综观(结语)

曹操流传下来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大都将个人情感与眼中所见相映衬,体现的是月亮文化的传统理念以及月亮在每一个人心里的特殊地位。在这些诗句里表达的是亘古不变的内涵,一种对宇宙的敬畏,对永恒精神家园的追求。通过对曹操诗词有关月亮的整理,发现我们不仅仅可以从科学角度来分析月亮对人类的深远意义,更可观月亮这一物象在从古至今人们的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促进新陈代谢,更多的则是月亮在人们心中的那一份寄托,以月亮写生活、以月亮去具体表达喜怒哀乐亦不为过。也就是说,月亮实际单纯表物的内容真假不重要,他重点讲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启发,一定程度上来讲,月亮所寄托的意义很多,每一个意象在人自己的世界里是正常轮回。 而在别人的世界里月亮本身被解读后就变得 人格化或者信仰化。可以说,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一切都是飘渺的,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己言语的表达方式进入到这个虚幻世界入口里面进而宣泄自己一个人的情感泉流,诉说自己一个人的故事。围墙入口内外区分的是困惑与彷徨,通过月亮表达出对于另一个世界赋予的完美精神,这个实实在在的世界让我们看到的却是虚幻与六感;月亮存在于诗词之中,诗词里面有月亮,正因为此,月亮逐渐从那“月过高天叶上霜,一层秋月一层凉”的简单述实实现到“金风玉露化琼浆,月下解君惆怅”传意的飞跃;是月亮让诗词更加耐人寻味,是诗词为月亮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迷人的面纱。月亮带动着人们情感,撩拨着人们心弦;诗词就是为月亮提供幻影的那一个平台……曹操就是那个为我们打开月亮新境的那个人,影响的广度宽度至今时今日仍可循其踪……

参考文献:

[1]曹操.曹操集译著[M].中华书局出版社:北京,1979:1.

[2]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1:1.

[3]赵玉君、丁玉波.《月亮意象的象征功能》.刊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曹操月亮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月亮 等
月亮减肥记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砸月亮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