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统对陶渊明的发现与传播
2020-04-01靳鹏飞
靳鹏飞
摘 要:萧统是南朝首位发现陶渊明价值的学者。萧统以“存道全身”来解释陶渊明归隐的原因,进一步发掘陶渊明饮酒的文化内涵,发前人之未省。他为陶渊明编集作序写传,《文选》也收录陶渊明的作品。萧统为陶渊明及作品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后人进一步了解与学习陶渊明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陶渊明;萧统;发现;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1
在梁代乃至整个南北朝,对陶渊明最为推崇,且接受最全面的,是梁太子萧统。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价值的学者,既全力为陶渊明编集,又亲自作传写序,同时他编撰的《文选》也收入了九首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在陶渊明传播史上可谓举足轻重。缘于萧统的不懈努力,陶渊明得以进入文人的视野,他的作品亦避免了沉沦佚失的厄运。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流传居功至伟,奠定了着后人研究学习陶渊明的基础。
在萧统之前,陶渊明多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出现,其人格品性的光辉,远超陶渊明诗文所受到的关注。颜延之对陶渊明应该了解颇深,我们读他写的《陶征士诔》,从头至尾都是对陶渊明人品的称赞,而对其诗文,只一句“文取指达”,这个评价实在不高。颜延之应该代表了当时南朝人的主流看法。《宋书·隐逸传》曾一度提及陶渊明,但对其诗文则不置褒贬。钟嵘在《诗品》中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1],但陶诗却仅为中品,可见萧统之前的南朝文学家,对陶渊明其人其作的认识虽颇有论述,但观点其实一直是有所偏迷的。及至昭明太子萧统,才对陶渊明的人品和文章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评价。
一、《陶渊明集序》里人生模式的两大发现
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是他着意阐释陶渊明思想的文章。文章前半部分列举古代圣贤韬光避世,以道存身的事例,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福祸相依的道理,笔锋运转畅快而情感浓郁,切中肯徐而发人深省,显是萧统平日深思而适逢有感之语。下半部分述陶渊明道德人品之高和文章之美,萧统以为有教化人心之功,更不必外求老庄。通观全文,《陶渊明集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陶渊明归隐原因和饮酒的文化内涵。
首先,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宋书·隐逸传》言:“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2]他指出陶渊明是眷念旧朝,方才不肯出仕。《陶渊明传》亦曰:“(陶)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3],表明这确实是其归隐的原因之一。萧统超越二人的地方,就是他不满仅止于此,由于萧统自己就是陶渊明道德文章的拥趸,他对这个问题做过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在《陶渊明集序》[4]中,萧统另辟蹊径,阐释了陶渊明为何从官场抽身,以“存道全身”揭示了陶渊明决意归隐的原因。
序文开篇提出韶光易逝、生命短暂,唯有顺应自然,造化推移,方能得人生之三昧。接着描绘了当时一味贪图声色,忧患却接踵而至的社会现实,指出“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然后又列举庄周、苏秦、主父偃诸多人物的处世之道,从正反两方面引证,认为“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指出“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萧统点明古代圣贤所以遁世的根本原因是“存道”,只有遵循自然方可以全命养身,得享遐龄,反面的例子就是那些汲汲于富贵的钻营之徒,最终半路殒身。
相比起沈约简单地将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划之于“不得已”,萧统在这里将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上升到人生的高度,提出了一个古今无数人深思而不得解的命题:出仕与入仕。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是以退为进,期待有朝一日蒙朝廷举荐出仕的沽名之策,也不是仅如沈约所说“不得已”,而是他襟怀坦荡,忘怀得失,听从内心性情志趣,顺自然天性之举。
萧统对陶渊明的选择是赞赏的,并将其当做理想的生存状态而大加揄扬,萧统的心目中,陶渊明是名副其实“存道”的楷模。国内陶渊明研究学会副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刘中文先生专门指出,这是因为“陶渊明不但希企隐逸,而且实际上归田躬耕了,这当然不是一般名士所能做到的。”“他所写的与其说是隐逸生活的希求,毋宁说是隐逸生活本身。他自己过的已经是隐逸的生活了。”[5]萧统发现了陶渊明对中国固有人生观念和模式的巨大超越,他不是避居田园,而是亲身躬耕,在田园晨起暮归,于艰苦的劳动中感悟人生,绝非一干四体不勤的庸流可比。陶渊明将道家的人生精神与现实的人生结合起来,寻到了士大夫的另一条出世之路,寄情志于荒丘,不必求助于老庄,更不必遁入仙山,访道求友。
其次,关于陶渊明饮酒的寓意。陶渊明与酒之间的关系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饮酒赋诗的行为,后人也视为风雅而不断推崇和效仿。颜延之《陶征士诔》载“(陶渊明)心好异书,性乐酒德”,“陈书辍卷,置酒弦琴”,《宋书》叙述了颇多其生平好置钱沽酒、醉酒等事,并引用了许多他作品中写酒的文句以证其真。萧统在颜延之、沈约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陶渊明的饮酒志趣。在《陶渊明集序》中,萧统首次明确指出,陶渊明饮酒的习惯,并非仅是一个普通行为,实际另有深意:“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他认为陶渊明饮酒实际上意不在酒,而是“寄酒为迹”,是凭藉它來忘却世俗之事。酒对于陶渊明而言,其实是一种超越现实、升华人生的重要媒介。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将陶渊明和“酒”密切联系在一起,萧统居功至伟。此时看来,萧统对陶渊明的评语,在当时是具有极大前瞻性的。萧统敏锐地察觉到了陶渊明与诗及酒及中国文化的关系,并且清楚地在文章中阐述出来,发前人之未省,可谓烛照幽微,纤毫毕现。
萧统是明确点出陶渊明饮酒寓意的第一人,并写出文章专门论述,对陶史饮酒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他启发了后代士人,他们纷纷效仿陶渊明,以酒来调节人生,感悟人生,使自己的人生诗化、艺术化,形成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的酒文化和古代士人的诗酒风流。”[6]
二、首创之功——陶渊明传播史开始的时代
相比起将陶诗列为“中品”的钟嵘,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评论更加全面和中肯。
萧统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提到自己认为的理想文风应是“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文選序》亦云: “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瀚藻。”[7]认为美文当既有华丽辞藻,又须有意义灌注其中,如此方称得上是“君子之致”。陶渊明诗歌卓尔不群,兼具众美,正合萧统所推崇的君子之量。昭明太子为之大力揄扬,作传作序也就不奇怪了。
出于对陶渊明作品的喜爱,以及考虑到当时现存的陶集“编比颠乱,兼复阙少”,不利于作品的流传和阅读,萧统对陶渊明作品作了非常细致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所辑的本子比之前的内容更为完整,体例也更加明确。因此,郭绍虞先生在《陶集考辨》中明确指出:《陶渊明集》“大抵一定于昭明,再定于阳休之,三定于宋庠,而始有刊本”[8]。可以说,昭明本在分卷、篇次、内容等方面,都是后世流传版本的奠基之作。它首先保存了作品,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材料,使其得以顺利进入了文人的视野,避免了堙没无闻的厄运。另一方面,由于陶渊明诗名不彰,古人对其诗文并未重视,而萧统却特地为其编集,这一举动提高了陶渊明作品的知名度。萧统身为东宫太子,一举一动对世人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他对陶渊明诗文的高度认可和推崇,对提高陶渊明作品在时下文人心中的地位,有莫大的推动作用,无形中成为人们努力接受与学习陶渊明的动力。
除此之外,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做出的另一大贡献,是他所编的《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八篇诗文。《文选》编成后不久,萧统就因病逝世。即使如此,《文选》仍然受到时人的喜爱,短短十余年就迅速流传到了北方。到宋代士子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其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甚至到了“厌其陈腐”的地步。凭借着《文选》这一载体,陶渊明亦得以进入更多读书人的案头,这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贡献之大,难以估量。在人们争相阅读《文选》时,陶渊明的名字也一遍遍的为世人熟知。
在传播中陶渊明的地位亦水涨船高。《文选》收录的汉魏六朝作家在当时的地位往往与后人的评价不一样,“许多在当时荣极一时的作家,其作品价值不一定高;相反,一些在当时备受冷落的作家,作品却有永恒的价值。”[9]陆机在魏晋南北朝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直至唐代修《晋书》时太宗亲自为他撰写传记,称为“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但自宋代之后,陆机的地位每况愈下。这种局面是文学审美心态随着时代的变化导致的。与陆机相反,陶渊明虽不显于当世,但却在南朝之后盛名日隆,这固然与陶渊明杰出的作品决定的,需要承认的是其中也有人们的文学审美,越来越与之贴近的因素在里面。
总之,萧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他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独具慧眼,发前人之未省。萧统不遗余力的宣传,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实有首创之功,真正奠定了后人研究学习陶渊明的基础。至此,陶渊明才植立于中国古典文学之林,成为我国一位家喻户晓的伟大文人,萧统可谓居功至伟。
参考文献:
[1][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南朝]沈约. 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4.
[3][东晋]陶渊明著.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同上.
[5]刘中文.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J].求是学刊,2003,(2).
[6]李剑锋.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7][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郭绍虞.陶集考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钟涛,包琳.论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J].青海社会科学,2013.